主糧與雜糧

今年過完年後得贈10卷本《王幹文集》。大概在30多年前,我還在北京雲居寺邊上的一座軍營裡,一邊走著隊列,一邊讀著《王蒙王幹對話錄》,才知道王乾的名字。那時候,週末時光,也會在石家莊的街頭追著《東方文化週刊》,從頭到尾地覓得王乾的文字。因此,他饋贈的《王幹文集》放在書架上時常拿來對應那些已成記憶的往事。

主糧與雜糧

王幹兄的大部分著述,我是嚼過滋味的,有的諸如《廢墟之花》則是偏食愛好,需要做反覆的把玩,才能感到王乾的魅力。這是一本專門論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獨特的文學現象“朦朧詩”的專著,迄今為止,沒有人像王幹一樣對朦朧詩的緣起、發生、興衰從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論證得那麼透徹,我認為這部著作是王幹用超乎想象的人生閱歷鑄成的。以後相識了,時常見面時,他會從公文包裡掏出一本新鮮的集子,像那本獲魯迅文學獎的《王幹隨筆選》就是這樣。他總是來之前就簽好名。王幹是一個有趣的人,年紀不大的時候就被人尊稱為“幹老”,多數人稱其為“幹老”,還是拜讀他的文章後,覺著他的文章老辣的緣故。

王幹從1979年在《雨花》上發第一篇作品起,他的創作經歷至今快40年了。他自己說,看起來10本皇皇鉅製,用除法一算,也才4年寫一本,還好啦。這本文集的出版,主要得力於他自己一直在寫,一直筆耕硯田而已。我是一個農家的後代,看諸多的事物都與農事有相通之處。如果把寫作也比作一項農事,一般的農夫用同樣的田畝,一年間收穫的只是稻麥,至多是兩季、三季的收成罷了,比如說多數的作家至多隻從事文學的類別寫作。而王幹則不同於一般的“農夫”,他的打穀場上堆放的既有高高的一堆稻麥,例如他影響力日臻不凡的文藝評論;也有不菲的玉米、豆子、紅薯、小米等等,可謂是“五穀豐登”。如果把前者喻為“主糧”,後者就是名副其實的“雜糧”,那作為文學“農夫”的王幹捧給人們的都是有益健康、營養平衡的食糧。這樣看來,10卷本《王幹文集》,不就是一個豐收的場景嗎?這些年,他的作品,除了現如今影視劇本,其它文學的體裁,他都創下了頗豐的業績:小說、隨筆、散文、評論,還有泛文化範疇的,如學術論文、體育項目的議論等等。雖然他從不放棄他的“主業”——文學評論,但王乾的寫作無疑是走心的。當你瀏覽他的《靜夜思另一種心情》,則是能夠體會出王幹對生活的激情。他會在靜謐的夜色中,聊起一個城市的樹,歸納出城市的季節變換,甚至連這個城市的小吃,都會成為他收入筆下的美妙生存狀態。

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對作家的關注特別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追蹤,像王蒙、汪曾褀、鐵凝、蘇童等,王幹就如同一個勁道的外科手術醫生,進行了一絲不苟的剝離與縫合。王幹是評論家,是作家,散文家,出道以來他一直還做著一個不錯的編輯家和傳媒人:報社編輯、文學及文化期刊主編。他用這不斷變換的角色,為他的讀者奉獻的是:“主糧”更精、“雜糧”平衡的文化膳食大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