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磨麵的那些事兒

記憶中的石磨。○劉建武

村裡磨面的那些事兒

城裡人在糧店買回來的,直接就是麵粉,但在農村就沒有這麼便當,而是需要自家加工麥子、豆子、玉米、高粱等原糧。

過去,村裡面沒有電磨,加工原糧用的是一種一般叫作石磨的器具。稱石磨為碨,這本是土話,但《現代漢語詞典》也收有這個碨字。由碨還衍生出了許多與它有關的詞語,或表配套器具,或表人的活動。

用碨把原糧加工成麵粉的過程叫推碨,這個過程很繁雜,由一系列環節構成。推碨的主要器具是碨。碨很笨重,石制,分上下兩扇,下半扇是死的,固定在同樣是由石頭製成的碨盤上,上半扇是活動的,能繞著碨軸轉動。上下兩扇的接觸面,鑿有渦輪般的齒。碨不是家家都有,沒碨的人家推碨需問碨,即向有碨的人家借用,人家不用,或之前沒人來問,才能問成。碨一般露天置放,有錢人家的碨才有專門的碨窯。露天碨有它的優點,敞亮、不憋氣,但遇颳風天就糟了,風會把碨盤上的面刮跑,需用葦蓆之類沿碨盤四周遮擋。

問好碨後做推碨的前期準備,包括挑揀要加工的原糧,去除石子雜物;把原糧在清水中過一下,這叫撈碨,以去除浮土浮塵;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或搌布擦拭,去除糧食表面的殘留水分,這叫擦碨。

接下來是架碨。首先是用人力借碨杆把上半扇碨壓起,在下半扇碨上鋪一層原糧,這叫鋪碨底,以保護碨齒;接下來是套牲口,即用碨環碨杆等套上牛或驢,讓它們繞著碨道拉碨。這時,上半扇碨也跟著轉動,傾倒於上方碨鬥或碨圈內的原糧,就陸續從一個叫碨眼的圓孔溜到兩扇之間,隨著上下碨盤間碨齒的磨擦擠壓,原糧被碾碎,並從縫隙落到碨盤。將牲畜套到碨上時,要給戴上眼罩,以免它們圍碨轉得頭昏眼花暈碨。俗話常說,懶驢上磨屎尿多,這一點不假,所以需要及時清除它們拉在碨道上的穢物。

再下來是羅面,這是出成果的一步。一開始碾出的面白,越到後面越紅,最後剩下的就是麩子,這表明不用再推下去了。這個過程叫照碨,不能離開人。

這時,推碨也就到了尾聲,該卸碨了。首先是把牲畜從碨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繼之是掃碨底,即把留存在兩扇碨之間的麵粉掃乾淨。之後,收拾各種器物,碨到此也就推完。

為什麼叫推碨?我想,這很可能是原始先民們尚沒有畜力可用,得由人用力推動,故這一說法也就存留了下來。人力推碨很苦很累,會把人轉得頭昏眼花、腰痠背痛,真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