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迂腐」的日企工作8年,我做出了最好的產品

在“迂腐”的日企工作8年,我做出了最好的產品

在上學時,出於對電子產品的熱愛,我沒事喜歡搗騰些小電器。高考後,我選擇了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後投奔同學,來到廣東惠州市,租住在T公司附近。不久,T公司發佈招聘信息,招聘技術員崗位,於是我投簡歷,應聘,經過筆試、面試後,最終100多人中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程”同事留下。

一個星期後正式入職進入T公司工作,3個月後試用期後,我表現還不錯,能及時把故障機器修理好,報表整理好,基地新開液晶電視生產線,遂調入到LCD工廠,從事技術員工作負責整機的生產工藝安排,測試設備調試。

生產工藝安排包含整機的裝配排序,如何提高每位作業人員的速度,簡化動作步驟,提高生產效率。測試設備調試包含機器裝配完成後需要進行測試,例如示波器,信號發生器的調試,確保機器每項功能都能全部測試。

在這段工作中遇到了對我以後工作方向影響較大的貴人“陳主任”,他有意把我引導向產品中試,系統的的學習了液晶電視原理,物料知識,整機制造工藝。對自己的理論基礎有了較大的提高。

1

在日本企業做了8年工程師

2008年,出於個人原因離開T公司到深圳。入職日資企業S社位於深圳的研發公司,最初進公司的工作內容主要為研發過程中的樣機可靠性,信賴性試驗及產品可生產性確認。工作內容包含:

1. 樣機高低溫,雷擊,震動落下及EMC測試等可靠性試驗。

2. 產品在量產前生產工藝,可生產性的驗證。

也是這一段將近8年的工作經歷,對我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剛進入公司時,同事基本是大我10歲左右的老工程師,作為新人很多東西我都需要學習。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我很感興趣,所以當品質工程師提出問題時,同事都愛跟我說:“XX,去實驗室看一下這個機器”“XX,去對策XX這個問題。”

我產品開發的基礎基本沒有,同事就會和我講解原理,講問題出現的可能性以及從哪方面去著手分析,需要測試哪些點的波形等。我經常穿著棉大衣在低溫-20°或者高溫40°、溼度90%的試驗箱進行測試,將測試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再請教老工程師,分析並給出解決方法,反覆試驗進行驗證。記得曾經有個機型的問題,在低溫實驗箱內基本待了半個月,那半個月每餐吃飯分量明顯多一些(低溫下,消耗能量大)。

記得最清晰的一件事是:曾有個新機型初次試產,試產過程中QC發現機器偶爾出現一次遙控不靈敏現象。當時該機型馬上要進入量產,為了趕聖誕節上市,整機的出貨計劃,日程都已經安全計劃好了。這時,我們測試中發現,每300~400次,就會有一次電視遙控器不靈敏的情況出現。交貨時期將至,是直接交貨還是全面檢測好原因再出貨?

由於日本人的性格本來就謹小慎微,一般產品不做到完美,沒有大量的數據驗證,沒有人敢拍板。後來測試的任務就交到了我和另外一個同事手裡。

十臺電視,兩個人半個多月,測了50,000多次,終於找到問題的所在:由於新機型開發,對應降成本要求,更換了新廠家的元器件,外圍迴路需要追加電源濾波電容。

在應用層硬件工程師中,許多工程師並沒有產品的可生產性這個概念。在PCB LAYOUT過程中,不會注意元器件擺放的方向,SMT與DIP元件的工藝區別,造成產品實際生產時,生產效率低,部分元件還有可能採購對應困難,這些都需要在實際開發工作中與生產部分積極討論,逐步積累的。

在日企8年的硬件開發經歷,學習到非常系統的產品開發流程:整個項目從企劃開始,對項目日程,人員安排,方案選型及研發過程中的成本、性能控制等。

前面的經歷給我帶來了產品的可靠性及可製造性的概念,後面開始逐漸自己擔當新的產品開發, 在市場企劃把產品所需的功能定義後,我們著手思考整機的設計方針,系統設計,成本核算、功能實現框圖及制定開發日程等。

在“迂腐”的日企工作8年,我做出了最好的產品

FMEA(部分內容已做處理)

每次開發新產品前,我們都會提前列出需要特別注意的點,避免出現前面開發中出現得問題,如果出現,能儘早找到解決方案。

在完成這些基礎的準備工作後,進入整機設計階段。這樣通過項目的鍛鍊把我從元器件的選型,原理圖設計開始,到樣機電氣性能的測試有了系統的概念。

我們在元器件選型和原理圖設計時部分參數可能會有疑問,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開發過程中需要將這些疑問用筆記本記錄下來,在樣板生產完成後,通過檢討測試,將疑問逐一排除。

研發過程遇到的問題要通過大量的測試,對策,驗證,再測試來進行排除,千萬不能想當然,把問題遺留到量產階段。記得42寸的樣機在低溫-20°環境實驗時,QC提出輸出耳機有時候無聲音,於是我帶著示波器,穿著棉大衣進入試驗箱進行測試。

  1. 低溫-20°環境下,反覆約500百次插拔耳機,控制腳及音頻腳輸出波形正常。
  2. 將試驗箱恢復到常溫狀態,再次反覆插拔耳機,動作也是正常。

因為音頻輸出迴路與其它機器都相同,僅僅是部分迴路參數有修改,耳機插座更換了新的廠家,原來耳機插座僅做了單品測試,暫未在批量生產機器中使用,所以最開始懷疑耳機插座有問題。

這時我的反應認為是不是QC誤判了,機器沒有問題。於是向項目經理彙報此問題經過及檢討的內容。沒想到經理安排把試驗箱溫度調低至-25°,-30°環境下繼續試驗。於是我穿上靴子,裹上2件棉大衣,在試驗箱繼續反覆拔插測試。

耳機線,示波器探頭線在低溫環境下變的非常僵硬,試驗箱太冷,測試一段時間就要出來換換氣再進去。運氣還不算太壞,低溫-30°時,故障現象重現了,耳機控制腳波形不正常,造成耳機無輸出。重新更換回已經量產過的部品廠家進行試驗。

再次試驗時,規格從嚴,首先進行低溫-40°,在此環境下我和同事(24輪流)在試驗箱反覆撥插了3天,大約有接近3000次試驗,整機動作正常,我們將此情況彙報至項目組及QC同事,日本項目PM看到後,回覆郵件要求繼續試驗5000次,正常開機時,關機再開機的狀態都需要測試。

我們項目組內部討論增加試驗機器,經過約一週的時間,累計超過30,000次以上的試驗,驗證耳機動作正常後,再把樣機交付至QC再進行試驗檢查。

通過這次的經歷,我深刻體會到日本同事和老一輩工程師對待產品的嚴謹度,對問題零容忍的工作態度,給我後續的工作及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幫助。在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我會提著示波器,帶著工具和筆記本詳細的記錄每一次驗證的數據,然後再分析問題發生的原理及解決的對策。

產品開發過程時的測試數據做到完整性,可追溯性。每做完一個項目及時的進行總結整理,反思產品開發遇到的問題,逐步提高設計水平。

產品研發完成後,要將大量的測試數據,設計文檔進行歸類,例如:部分器件的規格書文檔歸類。熟讀產品中功能器件的規格,應用條件,才能保證在其允許規格下使用。

在這段工作經歷中,我對日本企業及日本人有了很清晰的瞭解。一般日企的效率都不太高,變通能力不夠,這也可能是這幾年日本在快消品市場逐漸沒落的原因吧。很多日本人,一輩子只在一個領域的一個崗位上工作一輩子

,在我剛入職的時候,我們日方總經理已經在這家公司連續工作38年了。

一般日企用工會分為合同制和勞務輸出制兩種。一般情況下合同制就是籤終身,工資比勞務派遣員工多三分之一,並由公司負責養老。所以一些老員工在開發產品之前,產品該怎麼做,會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麼優化等一系列問題已經瞭然於心。

做產品,做技術是需要試錯,需要傳承的。雖然日本企業和日本人表面迂腐,但是卻能做出最好的產品。現在,我家和我親戚的電視,一直都是我以前公司的生產的,因為我經歷過那些研發的過程,知道這些產品的質量有保證。

2

進入市場這三年

15年下半年離開工作了將近8年的企業,投入到市場中。始終認為:只要用心,仔細的做,產品會說話。正因為受此段工作的影響,做產品希望把功能做完善,完美主義作祟。

最初把自己定位在做視頻產品,發現市場上有一款特殊顯示屏(LG),沒有方案可以點亮,很多貿易商急需點亮銷售,在未做詳細的市場需求調查下,開始畫圖,設計,生產,很快我們的PCBA就成功驅動了該顯示屏。

PCBA樣板完成後,心理認為該款產品一定能引爆市場需求,但實際推廣時才發現產品成本過高,市場需求冷淡,很快這款驅動板被其它家抄板完成破解,價格僅需我們的一半。市場就是這樣無情,我們做出來的PCBA只銷售出非常少量,大部分至今仍被積壓。

是我不適應市場還是市場不適應我?我做的方案中,每一個細節我都盡善盡美。比如電源部分:我在零下20度和40度不同環境下測試,只要有問題,只要有隱患我就一定要把它處理好。但是,市場不認這個。

後來一款新的產品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平衡車。當時浙江有一家廠商比較早期做出了此款機器控制板,大家也蜂擁按照此廠家的外觀形狀進行設計。

市場信息瞬息萬變,我們根本來不及反應,控制板從最初的170元左右,大概一個月時間出貨價格跌到130元,也有非常多廠家進行解密抄板,市場很快進入拼價格階段。我們的將自己產品的BOM進行了仔細核算,與供應商確認物料價格。發現成本已經接近出貨價,無奈暫停出貨,退出市場。

當時,我接觸了一家公司A,他們也是做平衡車的。我看了他們的產品後,覺得他們的電池和電路會有隱患。於是問他們怎麼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告訴我:“只要產品出公司的時候是好的就行了,哪管那麼多。”後來聽說他們竟然為了增重,部分電池竟然用水泥冒充。再後來,由於其他公司的平衡車爆炸,導致他們的貨在亞馬遜倉庫被扣,所以公司也就倒閉了。

在這之後,我還做過無線充、空氣淨化器等產品,但是每一次都由於我太想把產品做完美,從而經歷種種挫折。

結合自己在原來日企的工作及後來進入市場後的經歷,總結出:

  1. 工程師認知的領域相對較窄,只對自己的產品領域熟悉。在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的今天,技術也在不斷的更迭,工程師需要抱著學習的心態,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 許多芯片設計師不熟悉應用,硬件應用工程師不熟悉產品製造生產工藝,造成芯片在實際應用中,某些功能需要加外圍迴路才能實現;或者應用層工程師開發出的產品不適合生產,測試工藝複雜等,這需要工程師對產品的全面性有好的認知。
  3. 對於產品,工程師應多聽取市場需求再進行定義,客戶認可的產品才有價值。
  4. 目前國人並未沉澱下做產品的心態,一款剛上市的產品,蜂擁進行抄襲,很快市場就會進入洗牌期。
  5. 新產品的開發,即使功能單一,系統簡單,也需要做好原理框圖設計,類似於建高樓的打樁,設計前把整個產品需求功能理解了,再進行不遲。
  6. 做產品一定要有技術積累,靜下心來才能做好產品。當工程師能用大量的精力用萬用表,示波器等工具來檢討產品時,這款產品品質才有可能穩定。
在“迂腐”的日企工作8年,我做出了最好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