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國內很多人學計算機都選擇去美國

這個問題從幾個方面來說吧:

1、文化底蘊

首先來說,從一臺現代電子計算機ENIAC誕生開始,到伯納斯·李提出萬維網理念等等這一系列成果和進步,你會發現都在英語的世界,並且絕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國。不管是C語言和Unix操作系統的誕生,到後來各種語言與操作系統百花齊放,這些幾乎都發生在美國。這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文化薰陶,就好比說書法,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中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而這些都屬於英語的世界,這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香港的教育和印度工程師教育(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這麼好的原因。

同時很多教材和文檔都是英文版的,並且你會發現即使有譯本很多時候也缺少原版的那種意思。國內很多教材例如“多少天搞定系列”、“多少天突破系列”簡直是一團亂麻,並且類似於譚浩強教授的那本“C神書”筆者不能說是誤人子弟,但卻是不是特別好。筆者當年看了幾張感覺匪夷所思、原理也講不清楚並且漏洞很多。當然老先生作為國內最早的一批計算機教育屆泰斗還是值得所有計算機人尊敬和愛戴的。

其實歸根結底是文化底蘊上的差別。

2、教育環境

計算機科學從一誕生之初就是自由、開放、創新的象徵,那麼一個相對自由民主教育創新的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教育強國的特質。而我國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教育大國而並非教育強國,當然這也跟我們13億人口的國情密不可分,同時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離不開自由、開放的精神,這一點上我們國慶如此畢竟還不能是一個絕對民主、言論自由的國度。

在國外孩子從小可以做更多課業之外的興趣活動,他們更多的也教一些課外的技能知識,而不是像國內一樣更多的是應試教育下的犧牲品,只能做理論知識的學習,普遍動手較差,計算機教育則需要更多的實踐操作。

除此之外,美國擁有更多的優秀的高校、名教授和頂尖科學家。計算機四大名校如Stanford有高德納和約翰麥卡錫這樣的泰斗人物;MIT出了多少例如和等這樣的名著;UC Berkeley打造的BSD成為了FreeBSD以及Mac OS的基石:CMU擁有最早的計算機學院,CMM能力成熟度等眾多軟年工程領域的標準都是她制定的。二陣裡面UIUC,Cornell等等都是計算機很強的大學。

除此之外科學領域,一手打造了Unix和C語言的K & R;自由軟件之父、締造了GNU Emacs、GCC、GDB等眾多經典的RMS;人工智能和Lisp之父約翰麥卡錫;算法鼻祖高德納等等泰斗級的人物數不勝數!

這無疑保證了極佳的教育環境。

3、國民經濟

這句話不管你怎麼理解,但事實確實存在。中美人均年收入差了6倍多,計算機互聯網行業由於這幾年發展迅速已是最小但還是差了4倍多,但人均可支配收入足足差了近12倍!

所以中美經濟環境的發展是有差異的,老美在很多年前每個家庭幾乎都有PC、汽車了,而我們國家至今家庭電腦擁有量估計也不到一半,7億中國網民一半以上是因為當年小米爆發,廉價智能機普及的原因。這也是美國為什麼移動互聯網溫和而中國移動互聯爆發的更本原因。

所以在美國很多小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計算機,接觸到編程,像比爾蓋茨、拉里佩奇、扎克伯格、傑克多西、亞倫斯沃茲等等家庭環境都比較優渥,都是很小的時候接觸計算機編程的,而國內對於大多數孩子不僅沒有這個條件,即使有了這個條件,你敢不務正業去搞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各種補課補習班你有時間?

4、文化薰陶

美國網民甚至包括類似於筆者這種國內的老網民,會習慣用email,習慣於Google,而國內很多互聯網用戶連email是什麼的時候已經被培養出了用手機號註冊賬戶。那麼這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美國人可能會有更多的人接觸到Unix,Linux,Mac OS等等設計哲學,甚至很多人會更多的使用Emacs,Vim等難度較高的軟件,不要以為這是聳人聽聞,很多不是碼農的外國人也用這個,比如筆者就見過一個學經濟的Emacs寫文章!而國內除了極少數的筆者這樣碼農會用誰會花精力去學這些東西,由於歷史原因Windows是更多人的王道,有幾個人知道sudo?有幾個人知道rm -rf?安裝軟件都是·exe點一下,刪除都是右鍵等等,而這其實也潛移默化影響到計算機機的培養。筆者估計很多用Windows都沒用過cd、都不知道ping,甚至很多計算機專業的用Windows寫Java連個環境變量都配置不好,更別說用Emacs、vim甚至是其他文本編輯器,直接eclipse、idea或者NetBeans開始寫。

其實這種文化薰陶很有用的,你的環境很多時候決定了你的習慣,決定了你的方向和高度。

4、就業環境

從仙童八叛徒到喬布斯、比爾蓋茨,再到貝索斯、拉里佩奇,再到扎克伯格,再到如今炙手可熱的特拉維斯、Brian Chesky和埃文斯皮格。你會發現美國的計算機行業,幾乎每一個企業出來都是技術的革新者和領導者。而國內包括BAT有多少企業是自己的模式?可以說99%都是模式創新的結果,不過好在政策庇護和人口紅利的雙重庇護,使得這些企業可以很好生存,否則Google、Facebook、Twitter等進來估計國內企業會很不好過。

計算機行業要發展,必須要成為技術的創新者而不僅僅是使用者。硅谷神話,萬貨商店,不作惡,被咬過的蘋果,爆發的微軟,車庫文化等等,其實這背後意味著自由、創新。美國的計算機行業文化正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精英嚮往。

5、包容與自由

最後在談論一些包容與自由。美國曆史不算長,文化積澱沒那麼深厚,如果一定要說,那麼美國是一個包容的、移民文化加成很高的、自由民主、言論自由的國家,她鼓勵創新倡導革命,而這些是計算機行業最不可缺的。他們可以罵自己的政府、罵自己的總統、甚至反對,但是你能感受到這自由民主下是美國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愛自己的國家。這一點對技術發展很有幫助。

放眼國內,其實你也會發現包容性好的、開放度高的城市互聯網行業往往比較發達。筆者是在上海唸的大學,幾年下來明顯感覺到上海的孤傲的、清高的、快節奏但包容性太差,所以作為四大一線城市之一,上海互聯網發展會差很多。安居客、點評被兼併了,盛大、久遊、巨人和九城衰落了,快錢被控股,阿里逃離上海回到杭州了等等,現在上海本土孕育的企業攜程算是老大了,除此之外餓了麼發展挺好。

但對比其它城市,深圳、廣州向來是國家窗口,包容性非常好,深圳有華為、騰訊、大疆、華大基因、隨手記、迅雷、微眾等等,這些要麼是上市的巨頭,要麼是獨角獸,廣州同樣有唯品會、微信、網易等等。再看帝都,百度、小米等等更是數不勝數,杭州現在更是阿里、網易、美麗聯合、挖財等眾多企業的根據地,甚至是廈門都有超越上海的趨勢。

所以一個城市的包容性、自由和開放性太重要了。上海開放做到了可是沒有做到包容,因此即使比起杭州、深圳在教育和人才上佔有優勢但是最終結果卻比不了杭州、深圳。而反觀美國在這些方面簡直做得太好了,為了吸引國外人才無所不用其極,移民政策、綠卡,最重要的是給科研工作者最好的科研環境,這幾年越來越多的純粹的科研人越來越跑向美國,很大程度上就是國內學術界的烏煙瘴氣和官場做派有關 。因為科研工作者需要的是更加純粹的科研環境。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也就這幾個原因。唯一希望的是未來我們會有更好的科研環境,更加開放自由的創業氛圍,更加優秀的教育體系,並且大力鼓勵例如頭條、APUS、大疆等本土模式,用更加優秀的科研環境吸引海外優秀的留學生迴歸祖國,同時也推進教育改革,編程從娃娃抓起不是一句空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