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愛旅遊的人那麼多,但文旅產業鏈卻不完整?

任何行業的持續發展需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作為支撐。

建國之初的經濟發展目標之一就是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從一五計劃開始興建的數百個骨幹企業和若干工業基地及工業中心,很大程度上填補了建國初期工業產業鏈的空白,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條件,為後來全球製造業強國誕生奠定了基礎。

完善的產業鏈和配套產業的重要作用在很多工業國、產業城市的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印證。

那麼,中國的文旅產業鏈完整嗎?

一、文旅產業鏈特徵:不完整、邊緣化、資本壓抑

1. 產業鏈的不完整

國內文旅行業可能還沒有形成這條完整的產業鏈。

目前文旅產業鏈是不完整的,供給短板多,核心是業態缺失和運營低效。

為什麼愛旅遊的人那麼多,但文旅產業鏈卻不完整?

產業環節的缺失,造成了文旅項目中的四類常見現象:要素堆積、產品雷同、概念先行、無法落地。

產業鏈配套不完善,沒有供應商,方案無法落地。設計方給出了漂亮的方案,遊客動線、功能區塊都畫的非常漂亮,文化的挖掘、解讀也都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但是在落實上,就顯得力不從心,阻力非常多。 能夠承載設計師理念的供應商非常少。所以設計師路演時往往強調消費升級,在運營時往往打回原形。

完成從抽象到具象、從產品到商品,是建立商業模式、產生商業利益的前提條件;這個過程中,其他產品一樣,不論芯片、手機、汽車,還是電影、圖書、音樂,都需要藉助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才能實現工業化生產。旅遊產品相同。

產品的持續發展同樣需要健全的產業鏈。產業鏈任何環節上短板的存在,都會遏制產品端的升級。而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升級和創新將促使最終產品的升級換代。旅遊產品的更新乏力是產業鏈不健全的表現。

產業鏈主要解決的是分工和效率問題。現在的商業條件下,沒有分工就沒有實現。

2. 產業鏈上的邊緣化

旅遊產業鏈上存在的邊緣化主要有兩個表現:一是地產模式主導的投資模式下,文旅項目本身被邊緣化。

國內目的地建設投資,大量是表外玩法。旅遊+地產的模式使得文旅投資成為噱頭。通過文旅項目低成本(財務成本或時間成本)獲得土地使用權,目的地投資本身或許不產生利潤,核心利潤由地產業務帶來,變現環節體現在文旅項目財務報表之外。

很多項目文旅元素的存在意義,其概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其方案價值大於落地價值。

二是文旅項目盈利模式是稟賦主導的,這種運營思路的路徑依賴導致產業鏈上的配套環節被邊緣化。

歷數全國的旅遊上市公司,綜合起來細分業務合計接近100項。從毛利率來看,資源端業務享有極高毛利率,如目的地運營類的景區運營、景區客運等;從貢獻佔比來看,“圈地收錢”模式也是最大的利潤來源。

資源端享有優質旅遊資產帶來的高毛利,但運營迭代速度慢,持續的低資本支出,導致複合業態、衍生業態、配套業態都處於薄弱狀態。

3. 資本壓抑現象

從收益角度來看,純文旅項目的投資收益情況不太讓人興奮,估值中樞偏低和流動性偏弱,制約了資本參與文旅產業鏈的積極性。

從頭部項目來看,臨近幾年通過IPO退出的文旅項目年化收益率一級市場橫向對比不高。而且,近幾年僅有兩個IPO退出的案例,頭部項目的背後,是大量退出難度很大的項目,所以如果整體看平均水平,收益率不高。

估值方面,目的地的穩定性強,現金流價值突出,成長性特徵不強,具體項目的超額收益一般不顯著。彈性影響了投資人能夠享受到的溢價水平。因此估值中樞不高。同時,這類項目的投資週期長、流動性差,這些抬高了項目的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

產權確權、稅務、物價等諸多環節對於目的地類資產不算友好。也是這類項目常遇到的痛點。

資本層面的觀望對旅遊產業鏈的完善有一定影響。作為承載產業鏈的主要載體,目的地領域的資本介入方面,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從而制約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和衍生。缺少資本要素的助推,其他生產要素的進入速度表現的較為緩慢,勞動力、技術等方面的迭代常表現出明顯的滯後。

除了邊緣化問題和資本壓抑現象,影響產業鏈完整度的,還有以下因素:

  • 對於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的偏見。目的地資源是中國國有企業密度最大的行業區域。業態提供方往往是小微企業,而這個行業創意創新往往集中在小微企業,二者在融合的過程中,小微企業往往受到排斥,創業企業不能達到國企對於投資標的、合作伙伴設立的所謂風控標準。
  • 資金流向中小企業的難度較大。
  • 規劃方、運營方、投資方、資源方的環節割裂。

二、旅遊目的地的場景價值

場景意味著行為、數據、交流,意味著信息產生、信息收集、信息交換。

旅遊目的地核心功能是為人們提供第三空間。文旅場景的價值在眾多場景中顯得尤為獨特和突出。

匯率中有一個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三者不能兼顧,這是由三者的制約關係決定的。社會的發展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很難全部具備。

為什麼愛旅遊的人那麼多,但文旅產業鏈卻不完整?

第一空間代表工作空間,第二空間代表居住空間,第三空間代表休閒娛樂空間

在中國,土地經濟支撐GDP,地方政府在財政壓力之下,土地配額也優先供給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建設。所以第三空間的稀缺更加的突出。

旅遊行業近十年的平均增速在14%左右,旅遊消費的增速連續7年超過社會零售總額,也就是說,旅遊需求的上漲勢頭超過消費領域的總體水平。城市高速建設的10年,也是旅遊需求高速發展的10年。

雖然刺激旅遊需求的因素有很多,如收入、消費理念等,但旅遊的核心心理訴求是——脫離第一空間(工作)、第二空間(居住)去第三空間尋找自由與放鬆。因此旅遊數據的持續暴漲,可以側面反映出城市第三空間的缺失與對第三空間需求的強烈。

相比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的消費場景,文旅場景價值的有明顯的獨特性。比如,在一些文旅體驗項目中,人們對小農經濟模式的熱愛和推崇其實是不經濟的,小農經濟本身效率不高,產品也並非最優,消費者不可能是衝著這些產品的性價比來的,更多是基於場景的一種心理需要。

消費升級的背後隱含了人們希望第三空間得到提升的需求。並且,這類消費思潮在經過啟蒙後,長期醞釀,開始形成群體性的行為,而今已明顯進入了一個自我強化的週期。

除了獨特的交易模式、消費心理,文旅目的地的場景價值還包括以下方面:

  • 線下消費

-O2O;

-優化流量變現效率;

-線下反哺線上產品銷售場景;

-增強流量粘性;

  • 數據

-智慧旅遊系統;

-目的地消費行為數據獲取;

-智慧旅遊企業雲服務;

-AI產品與AI場景搭建;

  • 交易場景

-支付場景;

-交易行為;

  • 物聯網

-軟硬件系統搭建的具體環境;

-形成閉環生態;

-數據交互;

三、文旅項目的資產重估

目前的資產重估週期使文旅項目的場景價值表現的更加突出。

過去幾十年,官方和民間的持續投資是促成目的地資產重估的根本動力。尤其是在交通、扶貧、三農、傳統文化四個領域的持續投資,使很多目的地的投資環境有了明顯提升,實現了量變到質變。但要素價格尚保持低位,這方面的資產重估主要體現在土地、房屋建築物、運營開發權等方面。

從近期來看,財政和行政方面,促使旅遊場景資產重估的因素仍在增多:

一是行政方面的正向干預增強,政府與企業、政府與資本方,在投資邏輯和投資理念上開始快速趨同,負面博弈大大減少;

二是政策的風口導向,促使了資本的快速湧入,大大改善了這個領域項目的流動性;

三是財政政策積極,程度持續提升。政府投資和轉移支付作用發揮,財政資金,落實到道路、環保、市政、園林等環節,對於大量的旅遊資產,估值基本面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而一些省份萬億級別的政府投資計劃,將提振相關區域的資產價格中樞。

四、小結

本文以上展示了文旅行業的三個不同側面:產業鏈不完整、場景價值的顯現、資產價值重估。

綜合而言,一方面,文旅產業鏈的殘缺表現的相當明顯,而與之相關的現象是”邊緣化”(地產模式主導模式下文旅產業的邊緣化,以及稟賦主導的景區開發模式下文旅配套產業的邊緣化)和文旅產業投融資出現的“資本壓抑”。

另一方面文旅資產價值重估也表現的相當明確,這為產業鏈改善帶來兩方面積極因素,一是新的價值標準(如場景價值),二是改善的流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