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眼裡,玩抖音、快手的一代什麼樣

00後究竟是哪般模樣?

是抖音、快手上特立獨行的年輕主播,還是活躍在各領域的新生正能量代表,抑或是眾人口中“垮掉的一代”?今年暑假過後,各大高校即將迎來的大批00後菜鳥大學生,這一群從出生就被高度關注的孩子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多名高校輔導員,雖然輔導員們尚未大批量地接觸00後,但是高校中現在大部分本科生都是1997年之後出生的,北京師範大學的輔導員徐淑琳說。

“儘管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失偏頗,但確實每個年代都有各自的特點。00後會沿襲上幾屆學生的特點,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北京工商大學的尹航說。輔導員們已經摸清了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的“脈絡”,相信從中也能看到00後的影子。

網絡上生活更自在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輔導員段正在總結1997年後出生的大學生的特點時,引用了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科技三定律”:“在我出生的時候有的科技,我就會把它當成是這個世界稀鬆平常的一部分;在我15~35歲出現的科技,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力量;在我35歲以後的科技,是違背規律的。”

“這就是這一代大學生,他們出生的時候網絡就已經存在。”段正說。

的確,不少輔導員都指出,幾乎“長”在網絡上是現在大學生最主要的特點。“以前的新生,都是入學以後老師通過短信、飛信發通知與學生溝通。但現在,大一新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就已經通過論壇知道自己的分班情況了。”尹航說,約95%的學生已經在假期裡就自行建群、加群。

在網絡上建群,打破了以往學生交往的物理界限:不再是同一宿舍的學生交往比較多。但是,又出現了另外一種現象“他們在網絡上更為活躍。即使是同學關係或者師生關係,也是在網絡上表現得更親近。”北京大學的鄧安琪說。有名大學生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當我只面對手機屏幕時我會更放鬆,很多事情通過發幾個表情就能輕鬆解決,跟人面對面的時候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

正因為這種放鬆和自在,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在網絡上的娛樂精神也更為凸顯。“他們身上有一種敢於‘自黑’的娛樂精神。”段正說。

“我有個學生,在宿舍中以段子手著稱,在班級中走了一條娛樂大家的‘自黑之路’,帶有明顯的新一代學生特徵。”段正介紹,如果班裡有同學不適應大學生活,這位男生會用詼諧的笑話告訴大家“有空調和wifi的地方就是家”。在這位男生的抖音app裡,大多都是無厘頭的“自黑風”,“按照他自己的話說,‘醜是醜了點,你們笑了就好’。”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讓段正印象深刻。

段正曾經在大一學生中做過這樣一個調查:“有意思”和“有意義”的活動,如果只能二選一,你會怎麼選?結果,70%的學生都選擇了“有意思”。

段正老師的調查正好印證了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身上的娛樂“基因”。這正好也為輔導員的工作提供了抓手:“學生們既然都選擇有意思的活動,我們的工作也要往‘有意思’的方向引導。”段正時常鼓勵學生:“如果找不到目標,就做個有意思的人。”

更自我,更渴求“存在感”

很多輔導員表示,現在的大學生身上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特點,比如他們可能在網絡上“如魚得水”,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些“縮手縮腳”;他們有時候特別強調自我,甚至過於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但有時又特別需要別人的認可,也渴求存在感。

鄧安琪記得,在一次學校的宿舍文化比賽中,她為了減輕學生們的負擔主動承擔了文案、微信推送等工作,不想,後來有學生向她反映,這種“包辦”的行為會使他們缺少“存在感”。

“從這方面說,我們輔導員要從管理過渡到引導。現在的學生獨立性強,不應該再用傳統的‘家長心態’對待。”鄧安琪說。

這種特點也反映在他們對社會生活的強烈參與願望上。

一位輔導員說,過去幾年裡只有來自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學生才會在假期裡尋找一些能夠深入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而現在一些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學生也會經常在週末跑到北京飯店、北京會議中心等地方,尋找跟自己專業相關的高層次會議和論壇,以期更好地豐富自己。

“學生們的公益心也不僅是說說而已。”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徐淑琳告訴記者,自己曾被一位法學專業學生深深觸動,“他提及自己選擇法學是因為接觸到身邊發展有障礙的孩子,但社會並沒有給予這部分人足夠的關注,所以他想學法律,通過自身努力為他人爭取關懷。”

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郭智芳認為:“這都源於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強大,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刻下了烙印,他們更加自信了。”

誰都不服就服自己?心裡還要裝得下他人

都說現在的大學生非常自信,這個特點在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段正介紹,他去年帶的新生在進行班級選舉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女生想競選班長,但在投票環節並沒有獲得最高票。這位女生覺得“少數服從多數”雖然是選舉中的慣例,但班長不應該只看人緣,還要看能力。於是她提出“班長試用期+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進行考核和選舉,最終她經過了班長試用期考核、班主任考核、輔導員考核,最終成為班長。

“在她的帶動下,班級同學積極表達對班級建設的想法,班級氛圍積極活潑,班級文化初現成效。”段正說,這些孩子身上有的是挑戰精神,他們誰都不服就服自己。

雖然大時代給予了這一代大學生個體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機遇,但是可能正是因為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心中裝的“他人”少了。

鄧安琪介紹,一些學生在微信群上表現得很熱情、積極,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有些冷漠或“冷冰冰”,常常會陷入與舍友、同學疏遠的誤區,這也成為集體意識缺失的原因。

“誠然,追求獨立是成熟的體現,但同時也要懷著對集體、對他人的熱愛。至少大學4年過來,要有一批知心的朋友。”清華大學輔導員劉傳舉向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們建議,在個體選擇的諸多維度裡,至少要有一個維度是他人、社會的需要,將未來的選擇與社會契合,才能走得更遠。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孫慶玲 記者 樊未晨 實習生 徐懷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