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00後菜鳥,大學輔導員有話說

隨著高考錄取進程的不斷推進,再過一個多月,眾多00後將邁入大學校門。這些伴隨著新世紀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個人發展將不可避免地與國家、民族的發展深深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們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不僅影響著他們個人和家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關係著國家的未來。

為此,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多位北京高校輔導員,他們用自己的經驗,把那些大學新生“菜鳥”容易走的彎路、曾經陷入的“坑”一一標註出來,希望00後們能繞過這些“溝溝坎坎”,順暢地度過適應期,更好地抓住時代機遇,迎接新挑戰,把自己的理想和擔當落到實處。

學會“斷舍離” 對“忙”“盲”“茫”說再見

“我們曾經做過群訪,大一新生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忙。”北京工商大學輔導員尹航說,去年北京工商大學對學生進行的調研也發現,近30%的學生加入5個社團。正如尹航所說,很多大一新生之前過著緊張、單調的高中備考生活,進入大學后豐富多彩的社團生活撲面而來,讓他們目不暇接,彷彿邁入了一個新世界,所以很多學生看什麼都感興趣,看什麼都想試試,於是變得很忙。

尹航已經工作8年了,迎來送走了八屆大一新生,熟知他們在剛邁入大學時都會遇到哪些“坑”。很多新生忙完生活忙社團,然後再忙著人際交往……“但忙來忙去也不知道自己忙了什麼。”尹航說,在這種“忙”之後,便是“盲”和“茫”。有些同學沒時間去圖書館、沒時間寫作業,甚至沒時間去上課。生活因抓不住重點而陷入毫無章法的忙亂中,然後人也陷入一種無方向感的迷茫。“我後來在大學新生中開了班會,專門討論‘斷舍離’。”尹航說,對剛剛進入大學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學會取捨:

有取捨地投放自己的精力、有取捨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把自己的興趣進行簡單的分類和規劃,做好時間管理

清華大學的劉傳舉是一名即將上崗的“雙肩挑”輔導員(清華大學一直使用研究生做本科生輔導員),1996年出生的他對即將進入大學的00後們有著更多的作為同齡人的理解:從只知道學習、考試的高中過來,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很重要的一點是,重新確立自己的夢想和方向。“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做‘加法’。”劉傳舉說,比如今年剛剛從清華本科畢業的李亞東,就是不停地做著“加法”,不為自己設限,不斷探索新的世界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大三結束後休學一年,深入非洲6個國家進行採訪,還創辦了非洲第一本取得國際刊號的中文雜誌《東非瞭望》。

“不過,做‘加法’不是無止境地增加,最終還是要做‘減法’。”劉傳舉說,李亞東通過不斷嘗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畢業後,毅然決定從事文化傳播工作。

不少輔導員指出,很多大一新生是過了一個暑假後找不到方向了。因為他們在做“加法”時缺少思考,沒有儘快確立明確的方向,因此,一旦停下來就會對之前產生疑問,對之後產生迷茫。

“很多同學容易陷入‘多線操作’,每日處在忙碌狀態,但靜下心來後又感到生活得很不充實。一個人最終只能選擇一條人生道路,遵從自己的內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擁有充實的人生。”劉傳舉說。

不第一,毋寧死?學會把知識轉化為智慧

對於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忙”“盲”“茫”,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郭智芳有些心疼。“自己以前上高中時,一到寒暑假就盡情玩。而現在一些孩子雖然有遊學等活動,但過得並不輕鬆。高考分數不錯,但目標不清晰,尤其是原來以考大學為目標的同學,一進學校就特別懵,不知道自己的長期目標在哪裡”。

郭智芳所說的情況確實存在,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後仍然延續著高中時的狀態:依然把學習成績當成唯一目標,唯成績論,甚至“不第一,毋寧死”。郭智芳記得,有位學生在期末考試中得了89分,回家後就開始哭,奶奶看了也跟著哭。後來爸媽實在沒轍了來找老師求助,懇求老師把孩子的成績提高2分,提到90分以上。“90分以上就可以,89分就接受不了。學生對分數這麼較勁其實是對大學生狀態沒有做好準備。”郭智芳說。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在與學生的一對一談話中,經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很多學生對成績有一種焦慮,在班級群裡學生討論最多的事兒也是學習。”鄧安琪說。

在郭智芳看來,學生是自負和自卑的矛盾體,這一點在新生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比如以前我是高嶺之花,上大學後就低到塵埃裡,學生有時接受不了落差”。郭智芳認為,學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停留在知識層面,還要不斷學習把知識轉化為智慧,適當調整自己。“去年軍訓的時候我問學生:你們想要爛隊友,還是神一般的隊友?其實就是要告訴學生們,一定要博採眾長,及早彌補不足,讓自己更優秀”。

“大學跟高中很大的區別是:大學評價體系多元。體育、文藝等方面作了突出貢獻都會得到認可。”劉傳舉認為,大學中也不乏追求獨立且有特點的學生,這也給輔導員工作帶來更多挑戰,“我們的角色也要從管理變為引導,引導他們去追求多種多樣的人生”。

對00後菜鳥,大學輔導員有話說

告別“佛系”告別“喪” 拒絕“空心”,

鏈接國家和世界

進入大學後,有的人“不第一,毋寧死”,而有的人則乾脆放棄學習,覺得“凡事無意義”。

“我們學校曾經有一個保送生,本來成績還可以,第一學期各科成績都在80分以上,中上等。到了第二學期突然就不去上課,宅在家裡,覺得自己學習沒什麼意義。”鄧安琪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曾經在一家庭教育的論壇上聽到北京大學徐凱文老師提到了大學生中的“空心病”現象,指的就是因為在價值觀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使部分大學生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常感到疲憊、孤獨、情緒差,感覺學習和生活沒有什麼意義,對未來沒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雖然不能判斷這種現象在大學生中是否普遍,但是“沒有內生的動力,做什麼都覺得沒有意思的現象還是確實存在的。”鄧安琪說,比如,還有在年輕學生中盛行的“喪文化”“佛系”等。

鄧安琪認為,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喪”“佛系”不值得鼓勵,“學生們日常在群裡刷很喪的表情包。”鄧安琪說。但是,輔導員發現學生並不是真的“喪”,“我進宿舍與他們聊天時發現,他們有時只是出於好玩、跟風,並不代表他們真實的意願,可能是一種消極態度、目標迷茫的折射。”

不是真“喪”、真“佛系”,那什麼才是這些大學生內心真正的東西?輔導員們應該怎麼點燃他們呢?

“很多輔導員會害怕和大學生談理想,會擔心跟00後談理想談不過他們,也擔心孩子根本不接受。但根據我們的經驗,學生是很樂意跟我們談理想的。”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輔導員韓瑾說,在引導學生樹立理想這方面,首先“打鐵還需自身硬”,輔導員們自己首先要堅信理想的力量,“理想是克服迷茫、恐懼的一劑良藥”。

同時,韓瑾認為要講究方式方法,讓他們自己與國家、社會產生鏈接。

一年前,韓瑾曾與一撥學生一起去農村支教扶貧。他們所在的地方天氣炎熱、環境艱苦,學生們只能睡在硬木板拼成的大通鋪上,那些日子,韓瑾內心一直非常忐忑,“我真怕學生們撂挑子不幹”。但是,學生們最後都堅持了下來。

韓瑾發現,那次艱苦的支教回來之後,學生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再給學生講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候,我發現他們接受的程度跟其他同學比起來非常高。談論一些問題與以前相比更加務實、踏實。”韓瑾說,其實,只要讓學生們真正到社會實踐中去,他們自己便會找到與社會、國家的鏈接,從這點上看,“他們完全是可塑造的一代”。

郭智芳認為,學生自己也要學會自己治理,勇擔社會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責任,有遠大理想、長期規劃和短期目標,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社會給予了很多機會,就看個體如何選擇了。如果學生將個人的目標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結合起來,眼前暫時的得失看起來就沒那麼重要了。”

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 不做“草莓青年”

有人說,95後是“捧著手機的草莓青年”,不能壓,也不能碰,要小心呵護。

已經帶過幾屆大一新生的韓瑾認為,00後的學生會延續這些特點。“這一代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他們在父母的呵護之下很難接受自己的缺陷”。

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李力最近被拉到2018級新生群裡。“一不注意就多出了幾百條信息。”在李力看來,現在的大學生們對自己的未來比較有追求、有主見,競爭意識比較強烈。比如有學生大一剛入學就向老師詢問綜測加分、保研等問題,目標性很強。

“有主見是件好事,但也要學會傾聽周圍不同的聲音,不要鑽進‘死衚衕’裡去。”李力說。在大學裡轉專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也要進行理性分析。李力曾經帶過一名學生,剛一入學時就有強烈的轉專業傾向,李力跟這名同學談了好幾次,確定一下學生是否是一時興起,家長也跟這個孩子聊了很多次,結果大一結束的時候這個孩子突然決定再重新參加一次高考。“雖然跟這名學生談了很多,但是學生固執地堅持著,說‘最差就是再考回北師大唄’。”李力說,這樣的孩子就是不跟自己妥協,不接受任何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樣的結果。“其實對於大一新生,有些事情是超出他們的能力之外的,一旦事情失敗,他們也應坦然承受”。

“大學生主要有兩個階段,即接受和樹立。首先要學會接受,接受不完美,接受不相同,接受不斷改變。只有接受了、承認了別人的不相同,自己的不同才會被人接納,這是一個相互的過程。接受了這些,心態會發生變化,變得理性而平和”。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韓瑾說,有一位在韓瑾眼中各方面都很優秀的學生,在前不久突然對韓瑾說,自己被查出重度抑鬱症。韓瑾當時很是震驚,覺得自己也無法接受這一事實。後來在不斷交談和反思的過程中,韓瑾發現她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她不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不能接受學生會主席落選,不能接受寢室同學生活細節上的不一樣,不能接受大學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問題一一累積,最終壓垮了她。

因此在韓瑾看來,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不完美,這種意識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輔導員和自己的學生都是新時代的主人,都是新時代的建設者,更要腳踏實地,珍惜青春。”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王顯芳老師說,不過在大學生中還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剛開學時學生較為積極、勤奮,3個月過後就開始懈怠,有的早上不起床,有的不去上早課,還有的帶著早飯去上早課。再有“夜貓子”現象也愈加嚴重,有的宿舍時常開“臥談會”聊到半夜,有的同學則一起玩遊戲、打牌打到將近凌晨……

“學生進入大學,感覺就像突然沒有人管一樣,自控能力較差,便會出現這種情況。”尹航說。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幫助學生走出網絡,走出宿舍,尹航所在的北京工商大學要求所有大學生一週必須進行3至4天的晨練、晨讀活動,“做一個早練人”。後來,學校對學生進行大數據分析,發現有了晨讀、晨練後,吃早飯的人數明顯增加,達到總人數的80%左右,而去上晨課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尹航希望,除了學校督促,學生自己也要加強自我管理,早休息,早鍛練,還要早規劃,“如果讀的專業不是心儀專業,那麼暑假可以提前瞭解本專業信息,提早規劃轉專業;如果計劃出國,也要提前做好英語學習的規劃等。”

總之,該來的一定會來,無論哪一代人都有自己要經歷的考驗,“對於00後來說他們要做的是‘既要躁動,也要靜心’。”北京師範大學的輔導員徐淑琳說。

高校輔導員對菜鳥大學生最想說的一句話

清華大學劉傳舉:

不要給自己設限,不要浪費時間,保持一顆向上樂學之心,在不斷探索中收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北京大學鄧安琪:

與00後的寶寶們分享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人生是長跑,不要在乎一時的得失”,去盡情體驗、盡力奮鬥,迎接你們最美好的大學生活吧!

北京工商大學尹航:

願你的生活不再是宿舍、食堂、教室三點一線,願你為夢想而奮鬥拼搏不留遺憾,更願你珍藏這寶貴4年,在這個最好的新時代,由我陪你一起成長,各自綻放!

北京師範大學李力:

常懷感恩之心,常存回報之意!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相信明天會更好!

北京師範大學徐淑琳:

建議即將開啟大學生活的00後準大學生們提前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有一個規劃,做好從高中生變成大學生的角色轉換,美好多彩的大學生活在等待你們啦!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韓瑾:

大學是起點不是終點,未來仍需要不懈地努力與奮鬥。希望大家不懼未知、不懼挫折、不懼困難,迎接機遇、迎接奮鬥、迎接美好。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段正:

追求有意義的人生 遇見有意思的自己。

北京師範大學郭智芳:

希望這一代世紀寶寶能抓住好機遇,迎接新挑戰,把自己的理想和擔當落到實處。作為輔導員,我一定好好陪伴他們成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

輔導員眼裡,玩抖音、快手的一代什麼樣

河南農業大學新生報到日,該校體育學院的輔導員帶領高年級同學大玩cosplay,裝扮成“復仇者聯盟”中的超級英雄在校園中迎接“小鮮肉”們到來。視覺中國供圖(資料圖片)

00後究竟是哪般模樣?

是抖音、快手上特立獨行的年輕主播,還是活躍在各領域的新生正能量代表,抑或是眾人口中“垮掉的一代”?今年暑假過後,各大高校即將迎來的大批00後菜鳥大學生,這一群從出生就被高度關注的孩子到底有什麼樣的特點?

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了多名高校輔導員,雖然輔導員們尚未大批量地接觸00後,但是高校中現在大部分本科生都是1997年之後出生的,北京師範大學的輔導員徐淑琳說。

“儘管貼標籤在心理學上有失偏頗,但確實每個年代都有各自的特點。00後會沿襲上幾屆學生的特點,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北京工商大學的尹航說。輔導員們已經摸清了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的“脈絡”,相信從中也能看到00後的影子。

網絡上生活更自在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輔導員段正在總結1997年後出生的大學生的特點時,引用了網絡上廣為流傳的“科技三定律”:“在我出生的時候有的科技,我就會把它當成是這個世界稀鬆平常的一部分;在我15~35歲出現的科技,是能夠改變世界的力量;在我35歲以後的科技,是違背規律的。”

“這就是這一代大學生,他們出生的時候網絡就已經存在。”段正說。

的確,不少輔導員都指出,幾乎“長”在網絡上是現在大學生最主要的特點。“以前的新生,都是入學以後老師通過短信、飛信發通知與學生溝通。但現在,大一新生在入學前的暑假就已經通過論壇知道自己的分班情況了。”尹航說,約95%的學生已經在假期裡就自行建群、加群。

在網絡上建群,打破了以往學生交往的物理界限:不再是同一宿舍的學生交往比較多。但是,又出現了另外一種現象“他們在網絡上更為活躍。即使是同學關係或者師生關係,也是在網絡上表現得更親近。”北京大學的鄧安琪說。有名大學生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當我只面對手機屏幕時我會更放鬆,很多事情通過發幾個表情就能輕鬆解決,跟人面對面的時候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

正因為這種放鬆和自在,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在網絡上的娛樂精神也更為凸顯。“他們身上有一種敢於‘自黑’的娛樂精神。”段正說。

“我有個學生,在宿舍中以段子手著稱,在班級中走了一條娛樂大家的‘自黑之路’,帶有明顯的新一代學生特徵。”段正介紹,如果班裡有同學不適應大學生活,這位男生會用詼諧的笑話告訴大家“有空調和wifi的地方就是家”。在這位男生的抖音app裡,大多都是無厘頭的“自黑風”,“按照他自己的話說,‘醜是醜了點,你們笑了就好’。”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也讓段正印象深刻。

段正曾經在大一學生中做過這樣一個調查:“有意思”和“有意義”的活動,如果只能二選一,你會怎麼選?結果,70%的學生都選擇了“有意思”。

段正老師的調查正好印證了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身上的娛樂“基因”。這正好也為輔導員的工作提供了抓手:“學生們既然都選擇有意思的活動,我們的工作也要往‘有意思’的方向引導。”段正時常鼓勵學生:“如果找不到目標,就做個有意思的人。”

對00後菜鳥,大學輔導員有話說

更自我,更渴求“存在感”

很多輔導員表示,現在的大學生身上存在著相互矛盾的特點,比如他們可能在網絡上“如魚得水”,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些“縮手縮腳”;他們有時候特別強調自我,甚至過於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但有時又特別需要別人的認可,也渴求存在感。

鄧安琪記得,在一次學校的宿舍文化比賽中,她為了減輕學生們的負擔主動承擔了文案、微信推送等工作,不想,後來有學生向她反映,這種“包辦”的行為會使他們缺少“存在感”。

“從這方面說,我們輔導員要從管理過渡到引導。現在的學生獨立性強,不應該再用傳統的‘家長心態’對待。”鄧安琪說。

這種特點也反映在他們對社會生活的強烈參與願望上。

一位輔導員說,過去幾年裡只有來自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學生才會在假期裡尋找一些能夠深入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而現在一些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學生也會經常在週末跑到北京飯店、北京會議中心等地方,尋找跟自己專業相關的高層次會議和論壇,以期更好地豐富自己。

“學生們的公益心也不僅是說說而已。”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徐淑琳告訴記者,自己曾被一位法學專業學生深深觸動,“他提及自己選擇法學是因為接觸到身邊發展有障礙的孩子,但社會並沒有給予這部分人足夠的關注,所以他想學法律,通過自身努力為他人爭取關懷。”

北京師範大學輔導員郭智芳認為:“這都源於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日益強大,對年輕一代的價值觀刻下了烙印,他們更加自信了。”

對00後菜鳥,大學輔導員有話說

誰都不服就服自己?心裡還要裝得下他人

都說現在的大學生非常自信,這個特點在1997年後出生的這一代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段正介紹,他去年帶的新生在進行班級選舉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女生想競選班長,但在投票環節並沒有獲得最高票。這位女生覺得“少數服從多數”雖然是選舉中的慣例,但班長不應該只看人緣,還要看能力。於是她提出“班長試用期+民主集中制”的方法進行考核和選舉,最終她經過了班長試用期考核、班主任考核、輔導員考核,最終成為班長。

“在她的帶動下,班級同學積極表達對班級建設的想法,班級氛圍積極活潑,班級文化初現成效。”段正說,這些孩子身上有的是挑戰精神,他們誰都不服就服自己。

雖然大時代給予了這一代大學生個體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機遇,但是可能正是因為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心中裝的“他人”少了。

鄧安琪介紹,一些學生在微信群上表現得很熱情、積極,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有些冷漠或“冷冰冰”,常常會陷入與舍友、同學疏遠的誤區,這也成為集體意識缺失的原因。

“誠然,追求獨立是成熟的體現,但同時也要懷著對集體、對他人的熱愛。至少大學4年過來,要有一批知心的朋友。”清華大學輔導員劉傳舉向即將進入大學的新生們建議,在個體選擇的諸多維度裡,至少要有一個維度是他人、社會的需要,將未來的選擇與社會契合,才能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