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進入自殺時代:大多數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炒股和做任何正經事都一樣,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首先要冷靜,搞清問題的結症,然後根據事態的輕重緩急從容採取相應的對策和補救措施,心慌意亂,盲目行動,必定會造成更大損失。炒股永遠不需要熱情澎湃、熱血沸騰、熱望蓬勃的所謂堅定的信心,只需要一顆尊重市場、尊重趨勢的客觀冷酷心。

中國股市進入自殺時代:大多數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所有人在股市中都希望找到一種穩定贏利的方法,成功者卻是少數。在股市中流傳著一句話:七賠二平一賺,說明在股市中賺錢的股民是小比例。那麼股民大比例虧損的原因主要是那些呢?

現在從實戰的角度為大家例舉幾種最為常見的共性錯誤

1.短線頻繁操作:很多股市交易者都會忽略一件事情,就是每次買賣交易都會產生一定的稅費,包括印花稅,交易所的費用,證券公司交易佣金。雖然這些費用單次比例並不算高,但是A股市由於散戶頻繁交易的習性非常嚴重,整體交易非常活躍。對於很多短線交易者來說日積月累之後,最終所產生的稅費會是一筆極大的費用,會大量侵食本金。所以在證券公司開戶時,很有必要爭取較低交易費用,目前業內即使是小資金散戶也可以很容易爭取到萬分之三左右的費率。

再則:頻繁的短線交易從客觀面上也可以反映出幾個事實:

1.大多數交易並沒有經過嚴謹的思考,完全的靠感覺成份非常大。

2.說明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心理波動非常大,情緒並不穩定。

3.頻繁交易還說明了交易者並沒有很嚴格的操作紀律與理念,並不是一個成熟的交易者。

種種因素的疊加讓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鉅虧的股民都有頻繁交易的操作習慣,這是我認為中國A股市場,普通股民虧損的一個非常重大的原因。

2.道聽途說,迷信各種小道消息,專家等等。

在資本市場最核心的資源並不是資金,而是信息。因為資本市場從來就不差錢,而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決定大盤或個股的走向。所以在證券市場上每天各種各樣的利好利空消息,滿天飛,很難判別真假。而股民由於在股市中處於弱勢群體,由其是看到個人資產在股市中上下波動時,就更加希望獲得一些能夠幫助其獲利的信息。而這一點會被各種機構,莊家,騙子所利用,通過散發虛假,半真半假的信息來影響部分股民的操作,來達到自已獲取暴利的目的。

3.市場本身存在不公平現象

A股市場經過二十年的建設與改革,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但是問題依然突出,如:信息公開不嚴,內幕交易頻發,公司高管與私募機構相互串連操縱市場,大股東侵害小股東利益,股民保護機制缺乏等等。這些都客觀造成了普通投資者成為了A股市場上的弱勢群體,而獲利能力與比例自然而然的就低。

中國股市進入自殺時代:大多數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4.媒體作用

在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中國的媒體,上到官媒,下到自媒體都存在大量的問題。由於財經報道在很多方面都會在很短時間很快速的影響股票走勢,所有很多機構會故意放出大量假消息,來短時間影響股票走勢。所以就造成了一點市場上謠言漫天飛的局面,雖然第二天當事機構會出面澄清,但是不正當目的已經達到。

媒體天生屬性:因為媒體的生存之本就是收視與關注度,所以在報道之時追求都是:更快,更爆,更有話題性。而財經報道應有的:專業,嚴謹,求證則成為天生的反面,加之目前自媒體形式的泛濫更是如此。

我時常與財經從業者感嘆,中國幾大門戶網站已經成了股市謠言散波集中地了。而且當大盤上漲時,就全是刺激性文章。標題大多都是:爆漲幾大真因,未來決定因素,下週可能爆發題材之類的。而當大盤下跌 過程中則多是:恐怕,多重利空襲來等等。個人認為如果一個投資者平常收集股市信息是通過幾大門戶網站,結果必然是災難性的。


在股市大盤向上的過程中,個股輪炒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如果把握得當,投資者可以把一個牛市當成兩個牛市來做,獲利會非常豐厚。發現莊家大牛股其實並不難。一般來講,被莊家看中的股票通常是投資者不太注意的股票,在低位橫盤已久,每日成交量呈現為豆粒狀,如同進入冬眠一樣。但恰恰是這類股票,一旦醒來,有如火山爆發一樣,爆發出大幅飈升行情。

任何一個莊家的操作思路不外乎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一、目標價位以下低吸籌碼階段

只要投資者掌握有關莊股的活動規律,獲大利並不難。在這一階段,莊家往往極耐心地、靜悄悄地、不動聲色地收集低價位籌碼,這部分籌碼是莊家的倉底貨,是莊家未來產生利潤的源泉,一般情況下莊家不會輕易拋出。這一階段的成交量每日量極少,且變化不大,均勻分佈。在吸籌階段末期,成交量有所放大,但並不很大,股價呈現為不跌或即使下跌,也會很快被拉回,但上漲行情並不立刻到來。因此,此階段散戶投資者應觀望為好,不要輕易殺入以免資金呆置。

二、試盤吸貨與震倉打壓並舉階段

莊家在低位吸足了籌碼之後,在大幅拉昇之前,不會輕舉妄動,莊家一般先要派出小股偵察部隊試盤一番,將股價小幅拉昇數日,看看市場跟風盤多不多,持股者心態如何。隨後,便是持續數日的打壓,震出意志不穩的浮碼,為即將開始的大幅拉昇掃清障礙。否則,一旦這些浮碼在莊家大幅拉昇時中途拋貨砸盤,莊家就要付出更多的拉昇成本,這是莊家絕對不能容忍的。因此,打壓震倉不可避免。在莊家打壓震倉末期,投資者的黃金建倉機會到來了。此時,成交量呈遞減狀況且比前幾日急劇萎縮,表明持股者心態穩定,看好後市,普遍有惜售心理。因此,在打壓震倉末期,趁K線為陰線時,在跌勢最兇猛時進貨,通常可買在下影線部分,從而抄得牛股大底。

三、大幅拉昇階段這一階段

初期的典型特徵是成交量穩步放大,股價穩步攀升,K線平均線系統處於完全多頭排列狀態,或即將處於完全多頭排列狀態,陽線出現數多於陰線出現次數。如果是大牛股則股價的收盤價一般在5日K線平均線之上,K線的平均線託著股價以流線型向上延伸。這一階段中後期的典型特徵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洗盤之後,股價上漲幅度越來越大,上升角度越來越陡,成交量越放越大。若有量呈遞減狀態,那麼,這類股票要麼在高位橫盤一個月左右慢慢出貨,要麼利用除權使股價絕對值下降,再拉高或橫盤出貨。當個股的交易溫度熾熱,成交量大得驚人之時,大幅拉昇階段也就快結束了,因為買盤的後續資金一旦用完,賣壓就會傾洩而下。因此,此階段後期的交易策略是堅決不進貨,如果持籌在手,則應時刻伺機出貨。

四、洗盤階段

洗盤階段伴隨著大幅拉昇階段,同步進行,每當股價上一個臺階之後,莊家一般都洗一洗盤,一則可以使前期持籌者下車,將籌碼換手,提高平均持倉成本,防止前期持籌者獲利太多,中途拋貨砸盤,從而使莊家付出太多的拉昇成本。二則提高平均持倉成本對莊家在高位拋貨離場也相當有利,不致於莊家剛一出現拋貨跡象,就把散戶投資者嚇跑的情況。此階段的交易策略應靈活掌握,如是短暫洗盤,投資者可持股不動,如發現莊家進行高位旗形整理洗盤,則洗盤過程一般要持續11-14個交易日左右,則最好先逢高出貨,洗盤快結束時,再逢低進場不遲。

五、拋貨離場階段

此階段K線圖上陰線出現次數增多,股價正在構築頭部,買盤雖仍旺盛,但已露疲弱之態,成交量連日放大,顯示莊家已在派發離場。因此,此時果斷出倉,就成為投資者離場的最佳時機。此階段跟進者則冒了九死一生的風險,實為不智之舉。


中國股市進入自殺時代:大多數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聊聊中國股民

在中國股市,為數不少的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在股市,憂鬱症具有反應性症狀的特徵,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引起一連串過度反應。比如美聯儲說可能加息,在他們眼中,彷彿全球股市的天都要塌下來了;證監會說要扶貧,他們的判斷是,貧困地區立馬就有幾千家公司上市,股市分分鐘就要被擠垮。對於憂鬱症來說,外因不過是誘因,內源性的因素才是真正的病根,正常人的情緒波動往往事出有因,而憂鬱症則常常反應過激,這在股市憂鬱症中表現更為明顯。

巴菲特老師格雷厄姆曾說過:與股市相伴就如同是有了一位患有狂躁抑鬱症的合夥人,如果你不能駕馭它,多半就會染上這種極端的情緒波動。

比如曾經有人叫板證監會事件,本來,證監會弄出扶貧這種對市場不尊重,不專業的事,被罵是咎由自取。但卻被靠扭曲事實、耍潑賴、罵街引來幾乎是壓倒性的叫好聲,這種變味的“奧論施壓”並不是好事,也是不正常的,這隻會強化A股政策市特徵,讓市場化努力付之東流。

總體來說,股市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的“病”不是我輩可以治的,但股市中的股民卻是真實存在的,數量還十分龐大,高達上億,他們“抑鬱症”該怎麼治?

中國股市進入自殺時代:大多數股民都有的“抑鬱症”傾向?

先來看一個數據,用百度搜索“股民+抑鬱症”,相關結果有53萬個。當然,這個結果跟股市暴漲暴跌有很大關係,畢竟,一輪牛市之迅猛和三次股災之悽慘,在A股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這種極端行情下,股民“抑鬱”者也五花八門,有牛市拋早了得“抑鬱”的、有比別人賺得少得“抑鬱”的,有抄底被套得“抑鬱”的,有融資爆倉得“抑鬱”的,還有血本無歸得“抑鬱”的,總之,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

要治療股民的鬱抑症,需要滿足幾個條件:

1、投資者風險教育。這在A股簡直形同虛設,從券商開戶到交易,到分析師研報,A股幾乎形成了一條龍的唱多路線,對股市風險往往避重就輕,或隻字不提,造成投資者預期和回報相差太大,往往容易得“抑鬱”。

2、市場能提供穩定回報.A股監管層一直在倡導慢牛,但結果市場不是暴漲暴跌就是暴跌,往往牛市很短,熊市太長,這樣的市場股民難言會有多大的幸福感,得“抑鬱”的概率必然提高。

3、A股去散戶化。你可能會不服,但道理就是這樣,散戶太多的市場不會是平衡的市場,因為散戶是沒有合力的,大家玩的都是博弈,而且是大魚吃小魚的博棄,那小魚得“抑鬱”就合情合理了。

以下這些症狀的人不適合炒股:

歸根到底,股市的現實告訴我們,A股相當一部分人並不適合炒股。

比如有以下症狀的,1、整天打聽消息,四處找股神,找漲停股;2、動不動滿倉豪賭,看不得踏空,哪個少了一個漲停沒抓住,就難受很久;3、是做不完的財富自由夢,好像股市就是印錢機一樣。

正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如果很正常一個人,一入股市就瘋狂了?那你大體是不應該去趟股市這渾水。從性格分析,以下四種性格的人最好別碰股票:

1、環型性格。表現為情緒極不穩定,大起大落,情緒自控能力差,極易受環境的影響。贏利時興高采烈,忘乎所以輸錢時灰心喪氣,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2、偏執性格。表現為個性偏激,自我評價過高,剛傻自用,在買進股票時,常堅信自己的片面判斷,聽不進任何忠告;遇到挫折或失敗時,遷怒別人。

3、懦弱性格。表現為隨大流,人云亦云,缺乏自信,無主見,遇事優柔家斷,總是按別人的意見做。進入股市,則表現為盲目跟風,或是舉棋不定,而與好股擦肩而過,後悔不迭。

4、追求完美性格。即目標過高,做什麼事都追求十全十美,稍有不足,即耿耿於懷,自怨自責,其表現為隨意性、投機性、賭注性等方面多頭全面出擊,但機緣巧合機會畢竟少,於是不能釋懷。

在股市,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面對股市中的每一次潮起潮落,失去的就不僅僅是金錢,也是對生活的樂趣,那可能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如果不想做股市的“抑鬱症”患者,就給自己一個全面的評定,看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炒股。


什麼樣的人適合炒股

適合炒股的人,具備三個特點:

第一,不急於發財,家境優越(至少小康),經濟寬鬆,有充裕的資金和從容的心態,不需要通過股市的成功,才能擺脫屌絲的命運。而只是把股票當做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第二,知識結構完善,人格比較淡定,有深厚的公司和行業研究的功底,熟悉上市公司的各種運作和貓膩兒,

對資本市場各種 流派、機構的玩法非常熟悉,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公司 以及怎麼給股票估值的,能看懂年報和公告,在投資付出資金之前,願意花時間沉下心來研究基本面。且能夠研究明白。至少需要本科學歷,邏輯思維嚴謹,文科生不適合,不要聽巴菲特瞎說,高中生豈能看懂年報??沒學過會計和財務,能看懂年報?沒有一顆認真求學的心,能沉下心來研究行業研究公司嗎?

第三,對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理性的看待,不情緒化,不怨天尤人。這一點可以排除80%的散戶。普通的散戶衝動起來就像一群失控的野獸,動物本能經常無端釋放。成熟的投資者,必須自律能力強,能夠良好的自我時間管理,以及自我情緒管理,讓自己的理性隨時保持在線狀態。


成功的交易者只需要反覆做好兩件事

真正的交易者,只關心兩件事:

1、我買入後走勢證明我對了怎麼做?

2、我買入後走勢證明我錯了又怎麼做?

未來的行情誰也無法精準預測,你唯一用到的東西就是一致性的交易規則,它讓你站在這場概率遊戲的大數一側。

盈利不是靠你預測行情的勝率來獲取的,而是依賴“你做錯的時候你儘可能少虧,你做對的時候你儘可能多賺”,這就是實戰家和分析師的最大差別。

你買入的目的不是為了虧錢,而是為了獲利且儘可能的獲利更多:

當走勢對你有利的時候,必須貪婪、讓利潤奔跑;當走勢對你不利的時候,停止幻想、要截斷虧損。

什麼時候大盤方向明朗?任何時候都不明朗!任何時候的行情都是拿自己的籌碼賭出來的,儘管很多朋友從來不認為自己在賭,那也只是認為概率大,算不上賭而已。

事實上,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走,交易就是下賭注,用確定的代價賭不確定的利潤,只不過當致命的風險來臨時遠離;當風險可控的時候,未來值得一睹。

交易大部分時候都是“計劃我的交易,交易我的計劃”:盤後去看走勢按規則確定怎樣做,交易時間做的就只是按規則去交易。

如果要在交易時間中的波動裡,考慮那些哪裡買進或賣出問題,相信很多時候,我同意也會讓自己不知所措。

我從來就不認為買進的具體點位在交易中佔據多大的作用,只有追求微利的買單才追求具體買入點位,非追求微利波段的交易過於注重具體買入點位,會得不償失,會損失更多的機會和利潤。

買入的具體點位不會是我交易的重點,我每天在盤後看看當天及之前的走勢,憑藉經驗判斷一個方向,找一個自以為合適的價格區,然後買入持有。

從來不會花很多精力去研究價格究竟會在幾角幾分止住,但卻有很多朋友強調,在他們的交易裡具體買入點位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精確的買點在你的交易中佔據了很關鍵的位置,如果你不是以追求微利波段的操作,那麼只能說明你根本不知道交易策略為何物,你甚至不理解行情走勢是怎麼產生的,更不知道你要操作的是什麼。

華爾街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拿出幾張走勢圖,然後讓幾個小學生和幾個做了幾年交易的人選擇後面的方向,結果小學生的勝率壓倒性的高於那些做了幾年交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