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圖看清楚清朝科舉考試

這幾天很多高考學生正在處於選志願或者等待通知書的時間。覺得考得不錯或者已經提檔的人,家庭條件好的可能都出去遊玩了。今天小編用一幅圖完整的介紹清朝的科舉考試。或許有人會說,清朝科舉考試嘛,誰不知道?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今天小編用一幅圖,比較完整的介紹大清朝的科舉考試。如下圖:

一幅圖看清楚清朝科舉考試

談起考試,那就得有以下幾要素組成:

1)參加考試人(學生)。

2)考試地點。

3)考試時間(無法畫)。

4)出題人。

5)監考老師(或者說主考)。

從上圖中明顯看出參考人都是層層遞進,也就是說你要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那麼你得通過下面的考試才有資格參加。

考試的地點也是層層加碼從地級市,省會,京師。

考試的時間也有規定,如院試三年兩考,鄉試三年一考,會試四年一考,殿試也是四年一考。

出題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和今天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區別。院試和鄉試,都是由一省學政(相當於現在各省教育廳廳長)組織出題,和小編當年上學時差不多,如:小升初和中考。

組織監考老師,院試是有知府組織監考,而鄉試由學政組織監考。會試由皇帝指定主考來組織監考。殿試則由皇帝組織監考,皇帝一定要到場,通過者都稱天子門生。

前面介紹的大家可能比較清楚了,但是這裡要講多一點的是稱謂問題:

院試通過者稱秀才,這些人是入門級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來源,用現在的話來說小學教師的重要來源。

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他通過者都稱舉人,也就是大家經常在各種電視劇中看到的,稱為舉人老爺。

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他通過者稱貢士。

殿試是古代最高級的考試,由皇帝出題,皇帝組織監考的考試,考生必須是貢士(也就是會試通過者),通過了,然後會將通過者分三等,也就是大家所知道的三甲。一甲取三人,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狀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和探花(第三名)。二甲錄取若干人,皇帝賜進士出身;三甲也錄取若干人,皇帝賜同進士出身。只有皇帝認可的錄取者(天子門生)才有資格派官。

所以,當今社會上經常說的省狀元,市狀元,縣狀元其實是文盲才敢說,歷史上狀元只有一名,省級也就是解元不得了啦,何來狀元一說?無知!!!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