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揭祕!袁隆平團隊如何在杜拜沙漠種出水稻?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2017年9月28日

幾個陌生的字眼出現在公眾面前

它們是——“海水稻”

那天的《新聞聯播》

播出一項重大科學突破

袁隆平院士帶隊

試種的海水稻迎來評測

結果畝產高達620公斤

此後

海水稻試種成功的好消息不僅被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新年賀詞中點贊

同時也引起了各國的關注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沒過多久

阿聯酋就率先與海水稻團隊取得聯繫

並於2017年11月正式邀請他們

迪拜沙漠地區開展試種

最近,在這片西亞熱土上

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依然不負眾望

沙漠海水稻測產成功!

這在人類史上是第一次!

更是一項人類的奇蹟!

在這短短8個月內

他們是怎麼做到在沙漠上種出水稻的?

來,小青為你獨家揭秘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一場與大自然之間的較量

作為中國人,水稻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但你是否想過到阿拉伯的沙漠地區種水稻?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在沙漠種植水稻的確是史無前例的,袁隆平院士帶領的這支中國團隊不僅要走在世界最前端,獨自開闢這條沒人走過的道路,還要克服許多沙漠地區的惡劣條件。這無疑是一場與大自然之間的較量。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副主任張國棟坦言:“在沙漠上種海水稻,難度相當大!”首先要克服的是當地的極端氣候。迪拜的沙漠靠近赤道,那裡有極端高溫的天氣,一天最高溫竟達50攝氏度晝夜溫差有20度。同時,這裡氣候乾旱,溼度較低,像水稻這樣的主糧作物無法完成自花授粉,這讓作物的栽種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除了艱苦的氣候條件,他們還面臨著棘手的土壤結構

。迪拜全是典型意義上的沙漠,是團粒結構,因此純沙子的土壤根本不保水。在有限的經濟投入下,主糧作物很難生長。

在這裡,大自然沒少給中國團隊出難題。同時,由於中東地區沒有做過主糧栽培,他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大規模產糧,因此他們沒有農藥、農機具、農業機械以及相關的勞動力。在沒有任何基礎設備的情況下,中國團隊在當地完全是從零開始開展農業生產。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這一次,中國輸出的是技術

即便等待他們解決的難題非常多,中國團隊毅然前往。張國棟說,其實他們並沒有完全的把握。“就算我們失敗了,我們依然還是人類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在這次合作中,阿聯酋方面提供土地、資金和勞動力,迪拜有400多萬印巴地區和周邊國家的外來勞動力。而這次遠赴中東的中國團隊總共二十多人,從事規劃、測試等高級工作,將中國高端的農業技術帶到迪拜。過去,中國經常輸出的是勞力,而現在,我們輸出的是技術。”張國棟頗為自豪地說。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面對當地基礎設備資源不足的問題,張國棟說:“這只是資源調配的問題,我們從中國帶來人才和專業農機具,給當地培訓、調用和運輸。關鍵問題是我們要下定決心迎接挑戰,中國人不來做誰來做,習總書記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這次機會。”

雖然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信心還是有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從2012年開始研發的“四維改良法“技術已經在2017年取得初步成功。以“四維改良法”中的要素物聯網系統為例,可以利用水土循環系統進行水資源循環利用,從植物根部滲透灌水,減少日照蒸發,下滲的水還會被回收利用,在土壤地表以下進行內部循環,從而最大程度地節水。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如果採用比較保守的純研究方案,為了確保成功率和學術聲譽,通常會先在國內的類似條件沙漠,如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試驗種植,當試驗結果確認可行時,再去國外進行實驗種植。但這支由袁隆平帶領的隊伍正如他本人的作風一樣,重在行動力

“我們搞農業生產,不在於發表多少篇學術文章,而在於我們真正將農作物栽培成功。這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在農業生產領域發表多少文章,拿多少諾貝爾獎都不如真正在沙漠上把水稻種出來。”

正是袁隆平一直給團隊鼓舞打氣,給予精神支撐,這支隊伍才能頂住外界的壓力,讓海水稻在一片質疑聲中長成。雖然袁隆平院士如今已88歲高齡,無法親臨現場作指揮,但是他始終站在隊伍背後做重大決策和精神支持。袁隆平還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團隊化解許多信任危機,並號召社會各界為該項目貢獻力量。其中,華為就為團隊提供了農業物聯網的知識和技術。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500公斤/畝!這個數字意味著…

2018年1月8日,研發中心在迪拜啟動項目建設,他們選取了80餘種不同的雜交水稻進行小範圍種植培育。五個月過去了,在研發團隊的悉心培育下,水稻分批成熟。

臨到最終評測階段,一般情況下團隊的心情總會有點複雜,在期冀中帶有一些緊張。但張國棟卻信心滿滿:“海水稻長在田裡,我們研究人員對它們的生長情況最為清楚。

在正式測產前,我們對最終結果就有一定把握了。”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為求結果公平公正,中國團隊拒絕自我吹噓,因此邀請了由來自國際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聯酋和中國等的五名專家組成的國際聯合測產專家組進行評測。5月26日,他們對首批成熟的品種進行了測產。令研發團隊驚喜的是,其中一個水稻材料產量超過520公斤/畝,來自印度的測產專家伊什在電話中向袁隆平表示:“這樣的測產結果讓人非常激動,印象深刻。”

在熱帶沙漠地帶中,能夠做到300公斤/畝就已經是奇蹟了。袁隆平院士同樣表示,500公斤/畝是理想,沒想到能真正達到。張國棟提到,如果該品種水稻能進一步推廣到60萬畝,按照每年種植兩季考慮,可以養活100萬迪拜本土人民。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張國棟說,測產結果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的一小步。

中國團隊成了中東的“網紅”

張國棟表示,如今,海水稻被證明在沙漠地區可以種植,接下來要研究如何最大程度節約成本,利用海水稻帶動綠色社區城鎮的全產業鏈的發展,在沙漠中建立小型人造綠洲

在迪拜酋長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雙方的合作規劃中,在2019-2020年將分別建立

1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的示範綠洲農場。從2021年起,將會迅速推廣複製10平方公里的標準人造綠洲,綠洲總種植面積將會推廣至400平方公里,連同市政基礎設施和居住社區將達到600平方公里,覆蓋迪拜15%的國土面積。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迪拜是阿拉伯世界的文明窗口,海水稻技術不僅能夠養活當地100萬人,同時也可以拉動“一帶一路”經濟投資,至少帶來

1000億以上的投資收益,帶動當地經濟騰飛的奇蹟。面對整個阿拉伯世界,推廣海水稻產業鏈模式,將為阿拉伯人謀福利。

這一次的試種成功,讓中國海水稻團隊成了中東地區的香餑餑。目前,科威特已經向我國發起外交書面陳請,希望引進海水稻綠色種植技術。沙特阿拉伯國際戰略合作伙伴中心也發出了合作邀請。除了中東地區,研發中心也會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地設立海水稻研發推廣中心的分支機構,覆蓋“一帶一路主要國家,推動全球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在廣袤無垠的迪拜大沙漠裡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

正孕育著袁隆平院士為全世界種下的希望

中國人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

挑戰人類糧食歷史的奇蹟

成就了最平凡的稻穀

挽救了大地上的飢餓

独家揭秘!袁隆平团队如何在迪拜沙漠种出水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