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起南京「購房落戶」政策將徹底廢止 未來樓市調控將這樣發力

2018年7月26日 爆款資訊

8.1起南京“購房落戶”政策將徹底廢止 未來樓市調控將這樣發力

● 8月1日起南京“購房落戶”政策將徹底廢止

7月25日,“南京發佈”官方微信發佈消息,2018年8月1日起,南京市“購房入戶”政策將徹底廢止。在2017年2月1日前在南京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只要交易已經備案或者辦理了不動產證(房產證),在2018年7月31日前,仍可以“購房入戶”政策落戶南京。

2017年2月1日,南京市政府網站發佈的《南京市積分落戶實施辦法》、《南京市戶籍准入管理辦法》兩大新規正式執行,與此同時《南京市戶籍准入登記暫行辦法》規定廢止。2018年8月1日起,購房落戶政策將全部廢止。

去年,南京市公安局玄武分局辦證服務中心負責人、戶籍“博士”李克儉就介紹過,《南京市戶籍准入管理辦法》實施前,已辦理新建商品住房(包含預售商品住房和現售商品住房)交易備案或已辦理存量房(二手房)交易備案,新建商品住房在新辦法實施後18個月內(截至2018年7月31日),存量房(二手房)在新辦法實施後6個月內(截至2017年7月31日),符合原“購房入戶”條件的,申請戶口遷入南京,仍執行原辦法,繼續按“購房入戶”申請辦理戶口遷入。

也就是說:在2017年2月1日前在南京購房的,購買新建商品住房的,只要交易已經備案或者辦理了不動產證(房產證),那麼在2018年7月31日前,仍可以“購房入戶”政策落戶南京;而在2017年2月1日前購買二手房的,只要交易已經備案或者辦理了不動產證(房產證)的,2017年7月31日前,仍可以“購房入戶”政策落戶南京。

● 上半年各地房地產密集調控近200次 還將如何發力?

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發佈近200次,創歷史新高。各地嚴格執行各項調控措施,樓市總體比較平穩。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數據顯示,6月份,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總體穩定,二線城市有所上漲,三線城市上漲勢頭得到抑制。未來落實“房住不炒”還將如何發力?

樓市調控近200次,因城施策和分類調控特徵明顯

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6月,各地房地產調控政策發佈次數高達192次,比去年同期的116次多出65%。共有73個城市出臺調控政策,包含限購政策135條、限貸政策176條,51個城市以及海南全域實行限售政策。

上半年的調控內容不僅僅侷限於簡單限購、限售、限價、限貸,因城施策和分類調控特徵明顯,手段也更加多元。

——限制房價漲幅,規範市場秩序。

上半年,多地加強了商品房銷售價格管理和市場監管力度。如威海和聊城等地規定新房3個月內不得漲價;昆明也要求新房預售價格6個月後方可申請調整,且在12個月內合同網籤備案均價上浮不得超過6%。武漢、江門、佛山、贛州、海南等地則先後出臺市場監管措施,直指炒賣房源、茶水費、陰陽合同等亂象,新房銷售嚴格執行政府審批價。

——收緊房貸,利率普遍上浮。

上半年,熱點城市房貸利率逐月上浮。年初,一線城市首套房貸款利率率先提高,廣州、北京和深圳的首套房利率上浮10%目前已成主流;春節後,武漢、南京、成都、合肥和福州等熱點二線城市陸續收緊房貸額度、上調房貸利率。如長沙、天津和南京的首套房貸款利率上浮15%、二套房上浮20%;武漢和寧波的多家銀行首套房利率上浮20%、二套房上浮30%。

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房貸市場開始呈現收緊態勢。6月份,全國首套和二套房貸平均利率已漲至5.64%和6.01%,同比分別上漲15%和10.7%。

“這些舉措有效抑制了房地產市場的投資需求。”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說。

——搖號擴圍,頻打政策“補丁”。

去年南京、上海、長沙、成都等城市率先出臺新房銷售搖號政策,自今年3月開始,實施搖號政策的城市不斷擴容,武漢、西安、杭州、福州和青島高新區等地也相繼加入搖號隊列。

針對在搖號過程中,部分城市頻現的購房“殼公司”、關係戶內定房源等亂象,一些城市為搖號政策打了“補丁”,如西安、長沙、杭州和上海均已限制公司購房行為。

部分樓市為何熱度不減?

從調控效果來看,上半年全國房價波動趨緩,以北上深為代表的熱點城市樓市調控效果顯著。但另一方面,部分二三四線城市出現“輪動漲價”現象。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8年6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顯示,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的城市有61個,遼寧丹東以高達15%的幅度領漲全國;深圳、北京和上海則分別延續了10個月、9個月和6個月的連跌。

數據同時顯示,6月份,31個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分別上漲6.3%和4.6%,漲幅持續擴大。

多個三四線城市成交量放大、價格上漲。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上半年三四線城市商品房銷售面積佔比超過六成。四川南充、貴州遵義等三四線城市連續多月房價同比漲幅超過10%。

多位專家表示,要從土地、金融、財稅、多層次住房供給體系、房地產法律法規等方面繼續綜合施策,建立完善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