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雷潮之下,網貸平台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文 | 墨克

整個網貸行業,最近都風聲鶴唳。

每日的暴雷新聞,已經刷屏到讓人麻木。行業岌岌可危之時,不論是行業從業者還是監管,都在考慮,有沒有“萬全之策”。

北京、上海、杭州,多地互金協會相繼發佈P2P平臺“良性退出”指引。

行業也在呼喚,投資人能給予一些包容,讓行業喘一口氣,緩慢過渡。

面對這次巨大的暴雷潮,行業真的可以平穩著陸嗎?

01 急流勇退

良性退出,正在成為行業大聲疾呼的內容。

不少平臺,都在想各種退出方式,試圖“軟著陸”。

各地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似乎也想起了“良性退出”這個詞。

近日,北京、杭州兩地相繼推出“良性退出”指引,試圖讓堅持不下去的平臺平穩、有序地退出,避免群體性事件。

目前,行業內的退出方式無非三種:

第一種,即逐步停止發標,按時兌付。

“一般能做到這種的,都是體量比較小的平臺,而且標的也都相對真實。”某平臺CEO趙成表示。

這種方式,就是緩慢踩剎車,基本不會引起投資人的不適。

“只要借款方不出現逾期的情況,一般不存在退出失敗。”趙成稱。

但是,這需要提前一年就準備好,然後暫停新標,逐步兌付。

這大概是良性退出最好的一種方式——默默清盤,甚至都不發佈公告,在兌付完所有的錢之後,再悄悄離開行業。

而現在流行的第二種方式,就是債轉股。

所謂的“債轉股”,在金融史上,是處置不良資產比較常見的方式。

它無非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欠投資人的錢,轉成P2P公司的股份。

假設待還資金是100元,就直接把這100元當作購買股權的資金,每年按照一定比例給投資人分紅收益。

但不少投資人並不認可平臺的股份。“這個平臺都快倒閉了,我要它的股份有何用?”

除此之外,有些P2P平臺已經集團化,旗下還有其他子公司或者投資的公司。

P2P平臺可以將投資人的欠款,轉成子公司或者投資的公司的股份,或者成立一個“債轉股基金”。

但無論採用哪一種方式,投資人都不會立刻拿到現金,只能默默等待未來的“分紅”。

近日,網貸平臺愛投資出現項目逾期,發佈公告,提出“債轉股”的兌付方式。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可見,嘗試這種方案的企業並不少。

現在行業能看到的第三種方式,就是延期兌付。

所謂延期兌付,說白了,就是過一段時間再還。

提出這種方案的企業,試圖將還款時間,延後兩到三年,甚至更久。

例如去年的綠能寶公佈兌付計劃時,直接將兌付時間延長到了30年。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綠能寶負責人毛毅峰原話

7月13日暴雷的錢爸爸,則在公告中表示,用三年時間,分7個批次為投資人兌付資金。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一本財經統計發現,今年7月以來,僅有瑞濤財富、鯉魚理財、光合聯萌三家平臺的投資人表示,都拿到了還款,成功退出。

而大部分平臺,卡在良性退出的門檻上,左右為難,舉步維艱……

02 困難重重

平臺和監管想盡辦法,試圖幫助行業良性退出,可是大部分的投資人並不買賬。

“兌付方案超過一年的,絕不接受。”投資者在各大維權群裡,對退出方案紛紛表示反對。

在大多數投資人眼中,所謂“良性退出”,只是平臺拖延時間的方案。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在今年年初宣佈退出的雅堂金融,有498位投資者選擇了債轉股的方式,其他9000多人,則選擇了延期兌付。

就在7月17日,雅堂董事長楊定平主動投案自首,而大部分投資人還未收到任何兌付款項或對應股權。

現在,不少平臺都試圖再延期兩三年,甚至更久。

如此漫長的時間,確實讓投資人極為不滿。

“現在投資人和平臺之間,是一個極度不信任的關係,平臺再說要延後給錢,大多投資人是不肯的。”趙成稱。

而且,如果一個平臺上的標的都是真實的話,根本不需要兩三年的兌付週期。

“這些平臺,絕大多數存在虛假標的,需要再去搞錢還投資人的錢,實在很難讓人放心。”趙成稱。

即便三年的兌付方案被投資人接受了,平臺本身怎麼繼續下去,也是一個問題。

“三年時間,平臺不僅沒有進賬,還要支出運營和催收的費用,沒有哪家平臺會真正願意幹這事。”趙成稱。

而所謂的“債轉股”,在推行的過程中,同樣困難重重。

一個千瘡百孔的企業的股份,價值不大。

“一般出現兌付危機,就說明這個企業的資金鍊條出現了巨大問題。他們能追回60~80%左右的本金就非常不錯了。”網貸資深從業者畢何一針見血地指出。

債轉股和延期退出都極難,各地的互金協會看著也很著急,就給了一些想退出的平臺監管指引。

但大多數從業者覺得,這些方案都很難執行。

畢何稱,如果沒有監管部門的介入,僅僅靠協會,無法起到安撫投資人情緒的作用,指引也無法執行下去。

另一方面,監管的人手也不夠。

試想,僅杭州一地就有超過50家平臺暴雷,當地金融局哪有那麼多人力去監管?

“哪怕一家一家跟進去做,監管部門要怎麼處置資產?後續工作要怎麼做?誰來安撫投資人和平臺?”畢何認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退出指引就可以解決的。

因此,指望監管來平息這波浪潮,也不太現實。

也就是說,“良性退出”可能成為大家喊的一個口號和美好願景,而執行起來困難重重。

03 迷茫轉型

能良性退出的平臺,在絕大多數從業者看來,必須具備兩大前提。

第一個前提,就是這個平臺必須合規經營。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畢何認為,在暴雷的平臺中,至少有80%在經營的時候,出現過假標、自融、期限錯配等情況。

“這些有違規經營的平臺,根本不要談什麼良性退出。”畢何稱,正規經營的平臺,才有希望良性退出。

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認為,如果網貸平臺的業務是自融,甚至把錢放進自己的兜裡,這種行為已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甚至是集資詐騙罪。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良性退出,就連正常退出都做不到。

而第二大前提,就是投資人的支持。

肖颯認為,平臺在退出的過程中,“是否良性”也需要投資人的認可。

“如果有大量投資人不滿意,到經偵報案,就會影響整個退出的進程。”肖颯稱。

但是,同時具備這兩個前提的平臺,實在太少。

這一波暴雷潮,難道只能以悲劇收場了嗎?

其實也未必。

有業內人士認為,難再維持的P2P平臺,或許可以通過“賣身”的方式,將平臺轉化成一個“部門”或“外包公司”的形式,與大型金融機構合併。

“在理論上,合規平臺在退出後,至少有四種轉型的路徑可以走:

一是轉型做資產方,專注對接借款人,向各類持牌機構輸送貸款資產;

二是轉型做流量平臺,對客戶獲取能力進行變現;

三是轉型做金融科技方案輸出機構,向第三方輸出其大數據風控、平臺運營、資產獲取等一攬子解決方案;

四是以併購或申請的方式,獲得金融牌照,從事相應的業務。”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說。

簡單來說,合規退出的網貸平臺在資本充裕的情況下,還可以以助貸機構、流量入口、風控機構等其他形式繼續生存。

暴雷潮之下,網貸平臺如何良性退出,平穩著陸?

這波暴雷潮之後,行業會發生“質的改變”。

接下來的金融科技行業,將褪去“金融”的屬性。

但“科技”的部分會保留下來,和傳統的金融機構結合,各自發揮所長。

這是一次新的分工,而非萬劫不復……

(應受訪者的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 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