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要培養學生受人尊敬而不只是成功

生態教育|要培養學生受人尊敬而不只是成功

第一,回到教育的本真

我們評價一所大學、一位教師,根本的標準還是書教得怎麼樣、課上得怎麼樣,做科研、發論文,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否則,就是本末倒置,最終只能南轅北轍。中學教育也是如此。這些年,關於基礎教育的討論,也在不斷地由繁到簡,不斷地向本真靠近。這個本真,就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本真,就是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個本真,就是大寫的“人”字。我們在教育問題上直面現實、直指人心、直奔主題的結果,就是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集中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個根本問題上。其他的一切問題,都是由這個根本問題生髮出來的。這個根本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把著眼點和著力點牢牢地放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這個根本點上,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同心同德,同心同行。

第二,發現兒童

有學者說,人類文明的進化有三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將人從神的籠罩下解放出來;第二個階段是將女性從男性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第三個階段是將兒童從對成人的依附中獨立出來。今天的中國,正處在第三個階段。我們從事與研究中國的基礎教育,必須與發現兒童這個大背景、大課題相適應,牢固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最深層、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把兒童作為中心、沒把學生作為主體。我們在辦學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社會,是教師,是家長,而不是學生。當前,我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真正成為主角。教學的出發點是學生,落腳點還是學生。按教育規律辦事,最重要的是按兒童生理、心理的成長規律辦事,社會、教師、家長都要為兒童服務而不是為兒童做主。我們的教育,終極目標是讓兒童在快樂和幸福中學有所成。發現兒童,中國的基礎教育才能進入新天地,邁向新時代。

生態教育|要培養學生受人尊敬而不只是成功

第三,培養受人尊敬的人

一個國家的崛起和發展,一般都是三步曲:第一步,成為大國;第二步,成為強國;第三步,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正在向強國邁進,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一個國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和強大的國防,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認同的價值觀念。我們的教育,要順應這一大趨勢。應該承認,目前的基礎教育與這一大趨勢還不太適應。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太功利化、太短視,都是教孩子如何出人頭地,如何走捷徑獲得成功。改變要從教育開始。我們的教育,要從教學生如何成功轉向教學生如何受人尊敬。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正其誼而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既有過人的本領,更有強大的內心,內聖外王,臻於完人。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就是要把立德、立功、立言統一起來,就是要法古今完人,就是要培養受人尊敬的人。

第四,追求靈魂境界

豐子愷先生說過,人的生活有三種境界,一是物質的境界;二是精神的境界;三是靈魂的境界。關於物質的境界我們已經沒有太大的問題,絕大多數人已衣食無憂,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會越來越好。關於精神的境界,我們也沒有太大問題,大家的精神生活正越來越豐富。關於靈魂的境界,也就是靈魂生活,我們現在有沒有問題?有,而且是大問題。現在的學生,最缺的不是物質和精神的生活,而是靈魂的生活。現在的教育工作,效果最不能讓人滿意的是靈魂境界的教育。中國思想文化的內核是儒家和道家,他們都提倡超越世俗的情懷,心靈強大而充實,靈魂美麗而高潔。教育工作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不斷超越的過程,讓學生超越物質的生活而進入精神的生活,超越精神的生活而進入靈魂的生活,讓學生有充實而強大的心靈、美麗而高潔的靈魂。

第五,在“向內向上”方面下功夫

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通過培養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動社會進步。現在,關於世道人心的議論很多、擔憂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說不清楚,可見世道人心真的出問題了。教育工作者要在這方面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把立德樹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反思這些年在世道人心方面出現的種種問題,最大的原因,就在於人們的價值趨向是“向外向下”,而不是“向內向上”。現在,人與人之間為什麼越來越缺少誠信?文化藝術為什麼越來越娛樂化甚至低俗化?就是因為人心“向下”,只求感官的刺激,不重精神的洗禮。我們講立德樹人,立德,最重要的是在“向內向上”方面下功夫。“向內”下功夫,就是反求諸己,正心誠意;就是古人講的“養氣”,養浩然正氣,養昂揚銳氣,養蓬勃朝氣。“向上”下功夫,就是見賢思齊,超凡入聖,不斷提升自己,登高望遠,成大氣候、大格局。

第六,以心印心、以心傳心

立德樹人,是一項人心工程。古今中外的經驗反覆證明,最有效的途徑是以心傳心。所以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心教。人的心理是可以相互感染的,中小學生的心靈基本上是張白紙,最容易被影響、被感染。而最能影響他們的人,是父母和教師。所以,提升孩子的心靈,首先要提升家長和教師的心靈,家長、教師有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格,孩子自然會走向美好和高尚。對於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要成為名師,必須行為世範、有巨大的人格魅力。立德樹人首先要立師德,有師德,然後才有生德。從事教育工作,不論你是教數學的還是教體育的,也不論你是搞教學的還是搞管理的,每個人都是傳道者。所傳的“道”,既是知識也是行為,把知和行統攝起來的,正是一顆美好的心靈。我們這顆美好的心靈傳印給學生,學生畢業走向社會再傳印給別人,如此傳印下去,久久為功。

生態教育|要培養學生受人尊敬而不只是成功

第七,找好主攻方向

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總得有抓手。我覺得,最重要的抓手有三個,第一個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第二個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第三個是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法治意識是現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國是我們國家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知法守法是每個人為人處世的起碼準則。科學精神是現代社會沿著正確方向持續發展的保障和動力,一個人只要具備科學精神,就能把幹正確的事與正確地幹事結合起來,不斷取得成功。人文情懷是現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學校的立德樹人、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科學精神、人文情懷為主攻方向,要高揚法治、科學、人文三面旗幟,教師、教材、教學都要把著眼點和著力點放在這三個方面。

第八,培養興趣和學習能力

古今中外的人才成長經驗都表明,一個人在某項事業上成功,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客觀需求,二是個人興趣,三是知能儲備。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客觀需求的量只會越來越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好好動腦筋下功夫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知能。趙元任先生會幾十種外語、幾十種方言,是近現代語言學研究的第一大家。有人問他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只回答兩個字:“好玩”。好玩,就是有興趣。興趣是一切成功的發動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關鍵是提升他學習的能力。一個人成就一番事業,就好比蓋一棟房子,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只夠他砌一個牆角,如果不自學,如果不繼續學習,如果不終身學習,那麼他一輩子都只能砌牆角。因此,學校教給學生的最要緊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學習的能力,不僅是跟老師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自學的能力、繼續學習的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給人才下一個定義:所謂人才,就是有較強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人。學校培養人才,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第九,啟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家戰略迫在眉睫

談到創新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得不提最近發生的一件事。2月24日,教育部有關部門就“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拔尖計劃”)實施5年來的情況,安排新聞記者集體釆訪。“拔尖計劃”於2009年開始實施,由教育部、組織部、財政部聯合組織,北京大學等全國19所著名大學參與。5年來,“拔尖計劃”實現了預期目標,獲得成功,正在成為我國未來產生國際一流科學家的搖籃,其在尋找、培養優秀學生過程中形成的人才培養觀念和教學模式,也成為撬動中國教育改革的一股力量。我國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終於走出坐而論道的階段,進入起而行之的征程。

下一步怎麼辦?毫無疑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家戰略應該涵蓋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等整個教育領域。在人才培養上,有一個經驗屢試不爽,那就是隻要從娃娃抓起,必定大有前途,事半功倍。在中國辦事,還有一條經驗也屢試不爽,那就是隻要黨和政府重視,再難的事也能辦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也不例外,只要形成拔尖創新人才的國家戰略,只要堅持從娃娃抓起,啟動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計劃,我們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一定能成大格局、出大成果。對此,我充滿期待,更充滿信心!

生態教育|要培養學生受人尊敬而不只是成功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人大附中校長、人大附中聯合學校總校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