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獲取流量+用心經營流量=百貨店重生?

創新獲取流量+用心經營流量=百貨店重生?

弘章資本創始合夥人翁怡諾認為“新零售的核心是流量獲取”,其實,這也適用於時下的百貨店,流量經營已成為新朝代百貨店必備的基本功。

一 流量衰減,百貨困局的病根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字:2017年1-6月份,限額以上零售企業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6.3%、5.8%、10.0%和7.4%;2018年上半年,這組數據變成7.4%、4.6%、9.5%和6.2%。

顯見,百貨店增速不僅在實體零售中墊底,而且還在進一步減弱。實際上,從2013年開始,百貨的“黃金時期”就已經一去不復返,百貨也一直是“關店潮”的“主力軍”,是線下零售的“重災區”。

為什麼以時尚著稱的百貨店成了“傳統行業”?為什麼王府井、銀泰等百貨巨頭紛紛去百貨化、致力於做綜合服務的全零售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流量的衰減,客流劇降、銷售下滑成為很多百貨店難言的痛,這也是百貨行業持續邊緣化的根本原因。

百貨店的流量怎麼了?都去了哪兒?

首先是被購物中心分流。

百貨店最厲害的對手不是電商,不是新業態,而是購物中心。我國早已成為全球購物中心建設最為活躍的市場,購物中心“井噴”熱潮來勢洶湧。截止2016年底,全國大中型購物中心數量就超過4000家。中購資訊預測,到2025年中國購物中心數量將突破10000家,8年內數量再翻一番。

購物中心越開越多,越開越大,跨界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對百貨店的衝擊也越來越凌厲。數萬方的餐飲美食、幾萬平的兒童樂園早已是標配,超大型海洋館、美術館、賽車道、運動場也屢見不鮮,與各種體驗花樣百出的購物中心相比,百貨店的創新太少、速度太慢,二者之間的競爭,無異於“小米+步槍”與“飛機+導彈”的較量。無疑,購物中心強大的吸客能力是吞噬百貨店流量的最大黑洞。

其次是電商衝擊。

我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電子商務早已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還在以數倍於實體零售的速度增長(今年上半年,網上零售額增長30.1%,遠高於社零總額9%的增速)。基本上,百貨店經營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在線上很方便地買到。

過去,電商一度是低端的代名詞,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連汽車、奢侈品都選擇網購,其巨大的衝擊還在進一步擴大和加深。

最後是各種新業態的跨界打劫

各種新業態、新零售層出不窮,人們的消費口味也越來越多元化。一定時期內,人們的消費支出是有限的,這裡支出多了,那裡的消費肯定就會減少;選擇越來越多,走進百貨店的機率自然就越來越少。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百貨店自身的不足。

比如定位雷同,佈局千篇一律,一樓化妝珠寶、二樓女裝女鞋、三樓男裝男包、四樓運動戶外幾成定勢;過於追求坪效、大面積的商品經營致使購物環境、消費體驗普遍欠佳,加之推廣手段傳統,所謂營銷也多以滿減、買送等簡單粗暴的促銷為主,與消費者需求脫節,喪失了對年輕消費者的吸引力。

當前,購買力年輕化、時尚化是趨勢,不僅年輕人越來越追求新潮體驗、品位調性,就連中老年群體也越來越“潮”,商業零售的年輕化、時尚化、生活方式化、泛娛樂化方興未艾,追逐品質、個性、小眾、便捷、偏愛服務型消費、文化類消費、精神層面消費的擁躉也越來越多,無論是國際大牌、國產品牌,還是商場、超市、專業店,都言必稱“生活提案”,“無生活方式不商業”幾成鐵律。

在急劇變化的面前,百貨店老態盡顯、疲態盡顯,不僅遠遠落後於新興購物中心,就是與一些科技感、現代感十足的新零售超市相比,也顯得有些落伍。對那些還在跌跌不休中掙扎中的百貨店而言,這是個不折不扣的“最壞的時代”。

二 顛覆重構,重煥流量活力

客流下降的實質是供應過剩而顧客資源相對緊缺,而商業零售的本質是“人的生意”,流量就是動力、資源和財富,流量不足的品牌沒有生命力,缺乏流量的商業沒有競爭力。

儘管百貨店的流量困局很大程度上緣於購物中心分流、電商衝擊、新業態蠶食,但這些都應歸結為客觀因素,非企業力量所能改變,百貨企業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雞蛋從內部打破才是生命”。

百貨店唯有自內而外地系統性創新,顛覆重構、重生再造,才能從根本上突破流量困局,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面積其實不是障礙,上海巴黎春天淮海路店僅有2萬餘方,K11購物中心不到4萬方,百盛優客也只有4.5萬方,都改造得非常成功。

其一,重新找準定位

時至今日,除了那些超大型綜合體外,很少有零售門店能夠做到全品類經營、全客層服務,在城市多商圈發展的格局之下,核心商圈的輻射力逐漸下降,市場細分也越來越專業化、精細化,零售門店精準定位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突出。

所謂重新定位,就是結合行業趨勢、消費變化、競爭格局,重新找準門店的目標消費群體,集中力量和資源,為這一特定的目標群體提供生活方式解決方案。這就需要百貨企業對門店所處商圈進行全面調研、準確把握,堅持因地制宜、因店制宜、因時制宜,認清自己的優勢和短板,看清主要競爭對手的長處和特色,揚長避短,有取有舍,找準自己的生存空間,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從打造差異化、特色化出發,使門店的價值最大化,這是避免顧客老化、客群斷層的第一步。

定位就是門店的“價值觀”,不同“價值觀”會造就不同氣質、適應不同受眾的百貨店,比如北京SKP以高端奢侈的特色滿足高端消費群體,上海百盛優客主打潮流時尚迎合年輕消費群體,歐芮百貨以精緻時尚為年輕女性代言,這些門店都找準了自己的目標群體,亮出了自己的名片標籤,走出了差異化的特色之路,所以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集客力。

“價值觀”越突出,目標群體找得越準,個性化標籤越靚麗,吸引流量、製造流量的能力就會越強;反之,不切實際地追求“大而全”“一站式”,奢望做所有人的生意,最終往往誰都不願來。

其二,聚焦核心品類

既然百貨店只能服務於特定的目標群體,經營的品類也要向目標群體的消費需求聚焦,並圍繞核心品類進行配套、延伸,打造一系列的場景、服務和體驗。

比如,北京的漢光商場,在其所處商圈內,拼高端肯定比不過SKP,比餐飲、遊樂肯定不敵大體量購物中心,該商場非常聰明地聚焦兩個品類:一是服裝,二是化妝,這兩個品類就佔據了八成左右的面積,剩餘20%拿來做配套,事實證明非常成功,該店的化妝品年銷售突破8億,在全國名列前茅。

筆者所在城市的一家商場,過去定位模糊、門類齊全,但客流低迷,每況愈下。今年初關門改造,幾個月後變身一家兒童商場,以0-14少兒為目標消費群體,圍繞兒童吃喝玩樂購、衣食住行學進行重構佈局,打造了本地面積最大的兒童遊樂場、電玩城、科技館、動物園以及兒童教育培訓中心,兒童餐飲、零售等配套業態一應俱全,開業後人氣爆棚,成為當地兒童商業的一面旗幟。顯然,這就是品類聚焦的力量。

幾年前,雷軍在講到小米的“專注”時曾爆出一句名言“少就是多,專注才有力量”,對於百貨店的品類聚焦也同樣適用。很多新零售項目也非常注重核心品類的打造,比如盒馬鮮生就是從生鮮切入線下,延伸至餐飲,將這一品類做深做透,並最終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獲客導流模式。

從尋求差異化出發,建立核心競爭品類,並將關聯度高的品類打散重組,設計、搭建出不同的消費場景,打造具有高識別性的生活方式來引導消費者,是百貨店圍繞定位優選品類的一個重要方向。

其三,引進“流量品牌”

百貨店過去個說法叫做“培育品牌”,也就是一些強勢的商場通過經營捧紅部分品牌。但在競爭節奏急劇加快的時下,品牌的生命週期越來越短,很多網紅品牌往往曇花一現,百貨店已經不具備、也完全沒有必要再培育品牌,而應該更加註重引進自帶流量的品牌,要把流量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在符合門店定位的基礎上,優先引進那些高人氣、高熱度的品牌,包括商品品牌和業態品牌,凡是能夠為門店帶流量的品牌,要重點引進;凡是要靠商場引流的品牌,應嚴格限制。

為引進一些目標性的高流量品牌,很多購物中心給出了一定時期免租、減租、提供裝補等優惠條件,甚至任由品牌選擇地段、面積,其“誠意”值得百貨店學習。相比之下,不少百貨店過於追求坪效、過於看重回報,致使與一些符合門店定位、能帶來的人氣的品牌擦肩而過,實在可惜。

針對品牌生命週期普遍縮短的現實,百貨店還應加快調整節奏,從過去的一年一調改 為半年一調,遇到了好品牌還應隨時調整,通過動態的調整,使門店始終保持最佳結構,始終維持新鮮勁、吸引力,也是改善流量的一個重要途徑。

其四,優化業態佈局。

當今的百貨店基本都配置了體驗業態,如餐飲、書店、兒童遊樂等,但很多不同程度地帶來新的同質化。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很多百貨店的業態只解決了有無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差異化、特色化。

業態多元化是一個重要方向,但絕不能為業態而業態,看到競爭對手的店裡有一個好餐飲品牌,就忙不迭地引進來,隔壁店裡有個兒童城,就不假思索地也搞一個,這都是拾人牙慧、浪費面積之舉。

百貨店受限於面積,做業態更應謹慎、優中選優、寧缺勿濫:一是符合門店定位,與目標客群相適應;二是要有特色、差異化,二者缺一不可,否則不如不做。

如果所在商圈內的餐飲、兒童業態非常成熟、強勢,百貨店就沒必要再去“浪費表情”,而要另闢蹊徑、填補空白、形成互補,比如可以考慮書店、KTV、動物園等等。

總體上,百貨店應該大幅壓縮商品零售面積,拿出更大面積做配套業態,業態跟品類一樣,也要堅持定位,力求差異化,要拿出便利店選品的謹慎勁,精挑細選、有機融合,做精做透,建立必要的門檻,而不一定要多,“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把一個好業態做深做透遠勝於全面撒網式的拼湊。

其五,提升顏值、場景、體驗。

百貨店以經營時尚、生活方式著稱,應該是前沿時尚的天然代表,引領消費需求變化。很多百貨店的內外環境都需要改造升級,高顏值、高品質、時代感、時尚感是必備標籤。

主題化場景、藝術型空間都是應有的改造動作,上海淮海路755、巴黎春天等明星百貨店都進行了顛覆式改造,變身融時尚、藝術、主題場景於一身的美學空間,提升流量的效果顯著。前文提到的那家兒童商場,也作了大量切合兒童主題的場景化設計,採用眾多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修建動漫景觀、卡通座椅等,並對地面、牆面、桌椅等作了防滑、防傷等無害化處理,增添了星空、海底、草原、森林等藝術牆體,對孩子產生磁石般的吸引力。

百貨店還應該成為零售業的“技術控”,諸如美妝魔鏡、虛擬試衣、智能大屏、人臉識別、自助支付、機器人導航等黑科技,都是百貨店必不可少的元素。

所有百貨店都值得重構一遍,在精準定位的前提下,豐富業態,優化動線、場景,提升服務、體驗,引進流量品牌,增添時尚活力,注入藝術、科技、生態等元素,讓門店自帶流量話題,讓顧客自發拍照分享,這是百貨店突破流量困局的根本途徑。

三 經營顧客,化流量為業績增長

門店重構、內容升級大概率會解決顧客“過而不入”的問題,但要變客流為商流、化流量為生意,還需要創新經營顧客,創造顧客價值,建立與目標客群高頻、良性互動的強關係,讓顧客成為會員,把會員轉化為粉絲。

首先,持續推進數字會員。

數字化是百貨轉型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變革的深水區。目前,百貨的數字化主要體現在會員數字化、營銷數字化等方面,其中,會員數字化是基礎和提前,其目的是更好地鏈接顧客、觸達顧客。

不少百貨店的會員系統只是孤立的信息登記,價值不大,聊勝於無。數字化會員,CRM系統應與智能停車、智慧客流、收銀系統、公眾號、微商城、小程序等打通鏈接,形成閉環,與會員的車牌號、微信號、支付寶賬號等關聯起來,組成數據鏈,這樣才能持續地採集有用的數據信息,為不同顧客打上個性化標籤;還應以興趣愛好為標準對會員進行圈層化管理、服務、互動,按照其需求設計出不同的會員福利,推送不同的信息,有針對性地創造顧客價值,增強顧客黏性。

其次,漸進推進精準營銷。

如果說精準營銷是“全數字化信號”,則百貨店現在營銷尚處在“模擬信號”階段,真正的精準營銷還是個方向、追求。

精準營銷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新營銷模式,核心是以數據為支撐,以需求為導向,抓住痛點,創造價值。比如,對追求高性價比的,就做買送滿減折扣等優惠活動;對鍾愛高端奢侈品的,就組織品質鑑賞酒會、新品鑑賞秀等;對喜愛運動戶外的,就搞一些三人籃球賽、五人足球賽之類的體驗比賽……諸如此類,儘可能地從顧客需求出發,特別是要改變過去那種大水漫灌、整齊劃一的全局性價格促銷,突出差異、特色、創意,精心設計有格調、有話題的活動,避免赤裸裸地直奔銷售主題。

精準營銷還應整合資源,開放合作,與各類電商平臺、生活服務平臺、支付平臺合作,借勢借力,並與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成果結合起來,實現雙線營銷、立體營銷、整合營銷。不少百貨店過去長期只重視傳統節日、忽視電商節日也應該改變,不僅要重視4.18、6.18、8.18、雙11、雙12等電商大節,對電商鼓搗起來的閨蜜節、母嬰節、吃貨節等,也應積極參與,試水新營銷。

最後,不斷創新顧客服務。

要向便利店學習便民服務,向新零售超市學習到家服務,向電商學習7×24小時服務,向海底撈、胖東來學“變態服務”,要大幅降低退換貨門檻,暢通維權通道,不斷創新服務形式,便捷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效率,創造服務價值,讓每一名顧客放心、順心、開心,把服務打造成門店最閃亮的名片和核心競爭力。

現存的百貨店大多地段顯赫、招牌響亮,天然流量豐沛充足,關鍵是要轉變觀念,摒棄等客上門的傳統思路,大膽求變,顛覆創新,用心經營,就一定能突破流量瓶頸,迎來新的發展增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