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糊的碧桂園,背後的債務危機!

今年的碧桂園像被人下了降頭一樣,動不動就弄出一些醜聞來。

7月26日,六安碧桂園·城市之光建築工地發生坍塌,6死3重傷。

但這並不是碧桂園今年發生的第一次事故,7月12日,碧桂園在杭州的一處工地就發生過坍塌,導致路面塌陷,周圍的一棟三層小樓因此成為危樓。

6月24日,碧桂園的一個在建售樓處塌了,1死9傷。

之前碧桂園某個項目團隊在誓師大會上喝雞血,我們就不評價了,反正再變態,也是他們自己喝,礙不著我們的事。

可他們家的豆腐渣工程動不動就發生坍塌,威脅的不止是工人的安全,買了他們家房子的業主,也是人心惶惶。

要知道碧桂園是中國的房地產巨頭,2017年碧桂園的房子賣了5508億元,妥妥的NO.1。他們家的房子質量不過關,就相當於把安全隱患帶給了千家萬戶。

紙糊的碧桂園,背後的債務危機!

碧桂園的宣傳口號是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但就他們房屋的質量來看,這五星級的家怕是紙糊的。

紙糊的碧桂園,背後的債務危機!

房企債務危機

究其原因,無非是為了應對繁重的負債,一味追求高週轉率,而捨棄了質量。

房企債務危機,站長在之前的文章裡,都或多或少提到過。

2014年,央媽“降息+降準”,整個市場的資金面都非常寬鬆。在借錢容易,成本也低的情況下,房地產企業紛紛舉債,拿著借來的錢,跑馬圈地,擴大規模。

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第三季度是房企公司債的發行高峰期,公司債期限結構以“3+2”年期限和“2+1”年期限為主。

算一下時間,從現在到2021年,正是還債的高峰期。

原本負債率高也不是太為難的事,如果可以借新債還舊債,借債生產帶來的收益超過利息,資金鍊就不會斷。

但從2017年之後,我們國家金融系統就進入了痛苦的去槓桿進程。

這麼一整,房地產的融資渠道全面受阻,銀監會明示銀行要防範房地產領域的風險,基金業協會嚴格規範私募資管業務投資房地產……

雖然今年屢次放水,但每次放水都不是衝著房企去的。

融資困難的房企只能另闢蹊徑,轉向境外融資和房地產信託,2018上半年房企境外融資規模達到2000億元,佔融資總量的34.3%,房地產信託的收益也在一路走高。

但今年5月下旬,發改委提出“房企境外發債不得投資境內外房地產項目、補充運營資金,僅限歸還存量債務”。

海外融資這條路也被堵死了。而信託這條路也不能倖免,遭遇了嚴監管。

對於房企來說,想要緩解債務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提高週轉率,儘快回籠資金。

現在為求生存一路狂奔的不止是碧桂園,只是碧桂園跑得太快,連鞋都跑丟了。

紙糊的碧桂園,背後的債務危機!

“冠軍”碧桂園

大家都在拼盡全力,為什麼就碧桂園出的事情最多呢?

大家看看碧桂園的週轉率就會明白了,碧桂園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曾在公開場合透露說,項目拿地的同時,設計基本完成,三個月內必須開工,第四、第五個月可回收資金。

時間卡得這麼緊,這一層的混凝土還沒幹,就已經要蓋上一層樓了。

當然,命令終究只是命令,其他的房企未必就沒有要求過高週轉,但只有碧桂園的速度最快,這與碧桂園的合夥人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

2012年,碧桂園推出了“成就共享”機制,業績好的員工,可以拿到高額的回報,推行的第一年,員工將信將疑,但年底大家發現這個機制並不是空頭支票,於是工作熱情大幅提升。

這個制度推行的第二年,碧桂園的銷售額暴漲,漲幅達到123%,從此跨入千億的行列。

2014年,楊國強又把獎勵機制升級成了“同心共享”,所有員工都可以跟投項目,高管必須跟投。

項目的業績直接影響了員工的收入,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高度相關的碧桂園,自然是上下一條心。

全體員工都想著提速,但一個工地上通常有三方:甲方、監理和施工方。監理就是保障房屋質量的,相當於比賽的裁判。

但是碧桂園的監理是自己人,現在碧桂園的監理公司,是自己旗下的子公司。沒有了第三方來礙事,碧桂園的高運轉,又能提速了,房屋的質量也更加慘不忍睹。

紙糊的碧桂園,背後的債務危機!

合理看待買房

其實碧桂園的醜聞並非現在才爆出來,早在去年,碧桂園就在河南、江西、江蘇、海南等多地發生過事故。

碧桂園的業主維權事件也不絕於耳,但這些醜聞並沒有影響碧桂園的銷量,它今年上半年還是賣出超過4000億元的好成績。

碧桂園如此德不配位,也離不開買房者的縱容。

房子,說到底只是個棲身之所。但在搶房的風氣之下,房子儼然成了一種投資品、硬通貨。本著房子買到就是賺到的想法,很多人根本不會去多想,房屋的質量怎麼樣?

看到其他業主的維權新聞,雖然內心會咒罵無良商家。但等到房子開盤的時候,多半還是會拋諸腦後。

也許等到風波過去,只要一手房和二手房嚴重倒掛,碧桂園的售樓處依舊大排長龍。

但我還是希望大家能明白除了買房只為轉手的人之外,買房子來住的話,最重要的還是房子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