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魚魚 ◎段吉昌

炎熱的三伏天裡,人身上像有一團火在燃燒,喉嚨幹得冒火,口乾舌燥。這時候就想到了母親做的漏魚魚,既清涼又潤滑可口。

漏魚魚,漏,漏網、漏掉、跑掉的意思;魚魚,魚類最小的單位,容易想到非常小,非常可愛。人們把一種用粗糧做的麵食,給予豐富的想象,美妙的口感由此而生。

漏魚魚是現代的叫法,我們小時候叫它“河馬蝌蚪”,是上幾輩人流傳下來的叫法,大概因為其形狀像小河裡的蝌蚪的緣故吧,但它比蝌蚪的尾巴略顯長,有魚的雛形。農村人早先做漏魚魚的工具是一個用竹條編織的小漏斗,圓形,直徑二十釐米左右,中間佈滿圓孔,大夥兒叫它漏篩。做漏魚魚的原料是自產的新鮮玉米磨成的精細玉米麵粉,做出的魚魚清醇誘人,吃到嘴裡光滑細膩。

兒時的記憶裡,做漏魚魚是非常費力氣的。每當母親做飯,作為老大的我就要坐在灶口的小凳子上拉風箱,因此我目睹了母親製作漏魚魚的整個過程。

那時的生產隊上下工時間抓得緊,每天兩頓飯,分別是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每頓飯只給一兩個小時吃飯,母親做飯的時間特別緊張,但母親每天變著法兒儘量做出與前一天不重複的花樣。每到做漏魚魚,我就要到隔壁碎婆家去借漏篩。做漏魚魚時,母親先用一個小盆盛半盆涼水,撒上玉米麵攪成不稀不稠的麵糊;然後在大鍋裡添水,燒開,將麵糊均勻地撒進鍋內的開水中,邊撒邊用擀麵杖攪;待鍋裡面糊全燒開後,再向鍋裡邊撒乾麵邊用擀麵杖攪動,直到稀稠合適為止;然後母親雙腿叉開成弓步,雙手握緊擀麵杖順鍋內一個方向拼命攪動,這個工序是做出的漏魚魚是否筋道的關鍵,叫作打攪團。母親經常嘴裡念著“攪團要好,七十二攪”的口訣,她雙手不停地攪動著,並不時催促我向灶門內添柴。我雙手抱著風箱杆拼命地拉,只聽見灶膛內“呼呼”的火苗聲和鍋裡“撲哧撲哧”發泡聲,以及母親“呼哧呼哧”的喘氣聲,直到“七十二攪”完成,母親才停下手,臉上滿是汗水。攪團做成了,也就完成了做漏魚魚的主要工序。做成的攪團可直接用酸湯做成“水圍城”趁熱吃,也可涼在案板上,待涼涼後切塊涼拌或做燴攪團。

打好攪團後,母親端來事先備好的涼開水,將攪團通過漏篩的圓孔漏到涼開水裡,邊漏邊用勺子輕輕攪動,防止粘連。待稍涼後可調入鹽、醋、蒜、姜和油潑辣子幹拌吃,還可用酸菜作主料,佐以油、鹽、蒜、姜和油潑辣子調湯食用。

酸菜魚魚調湯的酸菜是母親前一年冬上準備的過冬菜之一。那時候糧食緊缺,每到冬天,家裡除挖地窖儲存紅白蘿蔔、土豆、白菜外,母親還會醃製兩缸酸菜。母親的這些酸菜搭配著僅有的糧食供養我們長大成人,而酸菜魚魚也成為我們永遠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