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好讀詩

春日好讀詩

最是西湖四月天,草長鶯飛好時節。昨天下午,幾十位愛詩的讀者朋友沐浴著燦爛的春日暖陽,相會在寶石山下的浙江圖書館文瀾演講廳,一起朗讀和分享秘魯詩人塞薩爾·巴列霍的詩作。

春日好讀詩

這是“讀書島”的第11期讀書沙龍活動,也是第一次朗讀和分享詩集。昨天朗讀和分享的主要是塞薩爾·巴列霍詩集《白石上的黑石》中的詩作。

春日好讀詩

春日好讀詩

塞薩爾·巴列霍1892年出生於秘魯北部安第斯山區的聖地亞哥·德·丘科,1938年死於巴黎,享年46歲。塞薩爾·巴列霍一生貧困,且思想激進。他是秘魯最重要的詩人,也是拉美現代詩最偉大的先驅之一。他的詩既狂野原始,又溫柔美麗;既真摯可觸摸,又具有濃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智利著名詩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勃羅·聶魯達曾說過,“我愛巴列霍,我們是兄弟”。而在多年之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巴列霍是比聶魯達更偉大的西班牙語詩人。

春日好讀詩

春日好讀詩

昨天做主題分享的是我的師弟、浙江省美學協會副秘書長劉蕭。他是一位現代詩的狂熱愛好者。他從塞薩爾·巴列霍的生平、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對後代詩歌創作的影響進行了深入分析,並結合朗讀對巴列霍的詩作逐首作了點評。

春日好讀詩

來自浙江圖書館文瀾朗誦團的8位朗讀者聲情並茂地朗讀了巴列霍的詩作。“黑色的石頭在白色的石頭上”,“倘若在諸多的語言之後”,“今天我對生活遠不如從前那麼喜歡”等等,一首首激情奔放、清新明快、想象新奇的詩作令讀者們大開眼界。一位讀者說,剛看到巴列霍的詩集《白石上的黑石》時,確實有些看不懂。聽了朗讀者的朗讀,頭皮一陣發麻,頓時豁然開朗,領悟到巴列霍的藝術境界。

春日好讀詩

來自杭州電視臺的吳瑤瑤,當年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巴列霍的。她用巴列霍的一首“憤怒使大人破碎成孩子”分析了巴列霍的語言特色和豐富的想象力。詩人鄒晏則以詩人的角度對巴列霍做了分析和評點。

春日好讀詩

兩個月前,和劉蕭敲定分享《白石上的黑石》時,我對巴列霍還一無所知。幾天前,當我翻開巴列霍的詩集時,我不禁愕然,從沒想到詩還有這樣的寫法。於是,我帶著虛心學習的態度走進文瀾演講廳。兩個小時後,走出浙江圖書館時,我已經對巴列霍和拉丁美洲現代詩歌有了基本的瞭解。我也領悟到,詩不光要用眼睛去看,還要用嘴去讀,用心去感應。用合適的方式把詩朗讀出來,是詩的最好表現形式,僅僅看是不夠的。

這個春日的下午,過得很充實。因為詩,因為朗讀,我們在春光裡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