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颱風“安比”今天中午終於在上海崇明沿海登陸,杭州平安無事,還可以享受一天清涼。於是想起昨天的狼狽:儘管準備充分,帶了雨傘和防雨鞋套,但從浙江圖書館結束“讀書島”活動回家,還是被狂風大雨淋了個透。這印證了颱風的一個規律:颱風眼不如颱風圈周邊風大雨驟。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不過,雖然被淋成“落湯雞”,但那兩小時的“讀書島”活動卻非常有趣好玩。這是“讀書島”第一次分享一本繪本小說,也是我閱讀的第一本繪本小說。“繪本”來自於日語,就是“圖畫書”這個詞的漢字形式。這個字眼是近年來剛流行起來的,是讀圖時代的新事物。它和我們當年喜聞樂見的連環畫、小人書不同,不僅五彩繽紛,而且圖畫和文字緊密融匯,成為一個整體。繪本通俗易懂,主要為少年兒童創作,也有適合成人觀看的繪本。昨天我們分享的就是一本適合成年人閱讀的繪本小說《戴眼鏡的女孩》。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戴眼鏡的女孩》是法國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創作於1988年的作品,法國著名漫畫家讓·雅克·桑貝插圖。這是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最短的暖心小說,中文版全書只有2萬字,加上幾十幅插圖也只有96頁。從浙江圖書館借到這本書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會不會搞錯?怎麼只有這麼薄一點點?仔細查看了兩位作者名字後,我才確認就是這本書。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書很快就看完了,然後我馬上看了第二遍,立即感受到,這真是一本有趣、好玩、暖心的書。書的情節很簡單,就是已經成年的卡特琳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她和父親生活在巴黎,而母親去了紐約。父女倆的生活平淡但卻充滿著趣味,兩人會一起摘下眼鏡,體味朦朧、曖昧、柔和的世界;兩人一起默默地站在巨大磅秤上稱體重發呆;父親刮鬍子時與女兒的打鬧,然後靜靜地坐下來,一起擦拭眼鏡上的鬍鬚泡;那排成整齊一列的芭蕾舞者塑像令父女倆想起了在大洋彼岸的妻子(母親)……最後,父女倆來到美國,一家終於團聚,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這些暖心的情節,這些有趣的插圖,令人愛不釋手。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對生活的獨特觀察視角更是令人驚奇。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我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戴眼鏡,眼鏡帶給我的都是不快的回憶。但是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戴眼鏡的女孩》卻告訴我戴眼鏡的好處:“沒有人會戴著眼鏡跳舞。我喜歡摘下眼鏡的感覺,眼前的一切朦朧得美麗起來,所有銳利的線條、人的分明輪廓、物的稜角邊緣,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暈。所有骯髒的細節也被稀釋,所有的聲音被過濾,漸漸低沉,漸漸溫和。整個世界像一個絲絨枕頭一樣,那麼軟,那麼大,讓我深陷其中,滿足得入眠。”讀完這些文字,我恍然發現,戴眼鏡實在還有一些我從未發現的好處,太令人驚訝了。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隨後就是隨著近視眼帶來的觀察人生的視角和方式。《戴眼鏡的女孩》裡,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告訴我們一種和生活和解的方式。生活中總有許多不如意之處,我們不必都戴著眼鏡看得那麼清楚,也不妨摘下眼鏡,裝作看不見。看來智者總是相通的。鄭板橋曾經告訴我們:難得糊塗。老輩人也傳下來一句名言:眼不見為淨。與其為那些我們所左右不了的瑣事而痛苦煩惱,不如放開一些,與生活達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昨天下午,為我們做分享的是一位叫做允恩的漫畫書刊編輯。兩個月前,是她向我推薦了《戴眼鏡的女孩》。昨天的活動中,她為到場的讀者做了精彩的分享,從莫迪亞諾的生平講到他的作品,從“海灘人”的語言文字風格講到桑貝的那些令人萌到融化的插畫特色,從《戴眼鏡的女孩》講到莫迪亞諾的另兩部作品《暗店街》《青春咖啡館》。因為高溫和可能來到的颱風,昨天參加“讀書島”活動的讀者不多,但都踴躍地參加了討論。還有幾位讀者為大家朗讀了《戴眼鏡的女孩》的精彩片段。大家都和允恩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從莫迪亞諾的這本書裡,體會到一條人生哲理:人到中年,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讀書島”札記18:我們都需要與過去的自己作一次和解

昨天活動結束時,允恩送給大家《戴眼鏡的女孩》中的最後一句話:人生,敬你和我!今天我把這句話也送給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人生,敬你和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