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成效——

市委四屆四次全會以來,首先從市級層面做起,切實強化組織協調、規劃引領、政策支持、資源整合、宣傳推介,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發展共識逐步形成。全市各級各方面對培育發展文化旅遊支柱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進一步增強。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產業規劃體系逐步完善。《武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0年)》獲省政府批覆實施,《武威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和《武威市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已經省旅發委組織評審,《文廟、古鐘樓、鳩摩羅什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規劃》編制完成,全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架構基本搭建。

市場化發展步伐加快。市文化旅遊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組建運營,引進北京巔峰智業旅遊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專業管理團隊,採取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三權”分離方式,對雷臺、文廟、神州荒漠野生動物園、白塔寺4家重點旅遊景區進行市場化運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今年1-6月,4家景區共接待遊客18.98萬人次(不含免費開放人數),實現門票收入388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37%、243%。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引進對接了一批優勢企業和重點項目。投資59億元的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已立項批覆,投資30億元的武威方特動漫主題公園和投資55億元的文廟、古鐘樓、羅什寺三大歷史文化街區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1-6月,全市在建文化旅遊項目72個,完成投資13.32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7.97%,是“十二五”期間佔比的4.14倍。

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各縣區建成了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培育了涼州蜻蜓、民勤紅旗谷、天祝天堂村、古浪金水源等特色旅遊示範村,涼州區入選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區。1-6月,全市鄉村旅遊人數171.35萬人次,實現鄉村旅遊收入2.91億元,比“十二五”期間分別增長15.62%、19.13%。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武威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功舉辦首屆涼州文化論壇,成立涼州文化研究院,常態化舉辦《涼州講壇》和《涼州文化沙龍》。中國社科院選派7名幹部到我市掛職,切實加大涼州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廣泛徵集確定了“天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遊形象主題宣傳口號,在中央電視臺、《讀者》、《中國旅遊報》等多個平臺開展宣傳,武威文化旅遊品牌形象不斷提升。

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確保在每個環節、每個要素上都有具體政策措施,打好政策組合拳。隨著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不斷深入,大力弘揚“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武威城市精神,努力打造崇德向善的“德城”、崇文尚學的“文城”、綠韻繞城的“綠城”、清新潔淨的“清城”,加快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和廁所革命,積極建設“美麗鄉村”,武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環境正在全面改善和提升。1-6月,全市旅遊人數698.1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9.8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86%、34.5%。

差距——

面對當前全省全國旅遊業轉型升級、競相發展的態勢,相對於富集的資源和培育打造支柱產業的要求,當前我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還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問題,總體發展水平較低,與全省全國相比差距顯而易見。

資源優勢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大量可開發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還處於“沉睡”狀態,缺少能夠吸引遊客、留得住遊客的核心景區,仍處於有說頭沒轉頭、有看頭沒玩頭、有吃頭沒買頭的尷尬境地。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基礎設施欠賬較多。景區遊客服務中心等設施不完善。旅遊交通網絡化、便捷化、通達化程度不高,還存在“最後一公里”問題。星級賓館總量少,全市目前還沒有一家五星級賓館。旅遊建設用地儲備不足,限制了景區、景點的開發。

旅遊產品開發滯後。特色化精細化旅遊產品供給不足,缺少地域、人文、歷史等特色鮮明的旅遊產品,基本沒有旅遊衍生品,特別是缺乏體驗式、參與式的高品質拳頭產品。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產業要素不完善。“吃、住、行、遊、購、娛”等要素短板明顯,文化旅遊市場主體 “小、散、弱”,缺乏競爭力。目前我市旅遊人均消費535元,僅為全省平均水平661元的80.9%,全國平均水平1100元的48.6%。

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不夠。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對歷史文化、葡萄酒文化、民俗文化等系統深入挖掘包裝不夠,文化的靈魂作用和旅遊的承載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大部分導遊對武威歷史、景點故事講解不精彩,缺乏吸引力。賓館飯店從業者、出租車司機等窗口人員對武威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大眾傳播嚴重不足。

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二)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基礎和條件

旅遊人才缺乏。旅遊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偏低,旅遊規劃、營銷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景區導遊青黃不接、新鮮血液少。

部分幹部思想觀念、工作作風等還不相適應。在抓文化旅遊產業上思想不夠解放,謀劃站位不高,思路不開闊,發展意識、創新意識不強,措施辦法不夠有效,全社會抓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合力還沒有真正形成。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問題和短板就是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重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