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得病了?來這看看怎麼辦吧

近年來,隨著河蟹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水體環境惡化,河蟹的病害問題日趨嚴重,已成為制約河蟹養殖發展的重大障礙。因此,加強對河蟹疾病的研究十分必要。筆者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綜合各地經驗,對池塘養殖河蟹的發病原因及其防治對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以期在治療時能對症下藥,提高防治效果。

1 發病原因

河蟹在野生狀態下抗病力很強,較少生病。而池塘養殖的河蟹其抗病力明顯減弱,發病率居高不下,新的病種不斷出現。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種質退化、營養失衡所造成抗病力下降,又有水體環境惡化、大量病原微生物入侵和人為的失誤等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又常常是協同致病,因此在分析河蟹的發病原因時,要綜合考慮,詳加鑑別。

1.1 種質退化,抗病力下降 近年來,由於野生種蟹資源的缺乏,人工繁育的蟹苗成為當前河蟹養殖的主要蟹種來源。一些育苗廠直接採用同一池塘、同親本的雌雄蟹作為親本,進行近親交配;更有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選用發育不充分的早熟蟹或個體較小的成蟹作為繁殖親本,這些作法,導致河蟹種質嚴重退化,繁殖的後代不但個體小,而且抗病力也一代不如一代。

1.2 投餌不當,營養失衡 河蟹的正常生長及免疫機能需要全面的營養物質作為保障。人工投餵餌料的營養結構較河蟹在野生狀態下攝食的食物有很大差別,某一物質的欠缺或過量均會造成相關機能的紊亂、失調,抗病力減弱;投餌不足,營養缺乏不能滿足河蟹正常生長髮育所需,使河蟹生長緩慢,身體瘦弱,抗病力下降;投餌過多,尤其是一些養殖者為了提高河蟹的生長速度,過多地投餵新鮮的動物性餌料,使河蟹的營養過剩,促進性早熟,影響其正常的生長髮育,導致河蟹提早死亡。

1.3 消毒不嚴,外來病原微生物入侵水體 河蟹養殖生產中的消毒包括蟹種、蟹池、水體、餌料及用具的消毒。

1.3.1 蟹種消毒 無論是自繁的蟹種還是異地購買的蟹種,均可能帶有致病微生物,一旦條件適宜,便大量繁殖,從而引發疾病,所以放養前應進行嚴格的消毒。

1.3.2 蟹池消毒 不論新池、舊池,在放養前均應進行徹底消毒,尤其是曾經發生過蟹病或養殖多年的蟹池,底泥較厚,藏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果放養前不進行徹底清淤、消毒,那麼必將給放養後的河蟹留下隱患。

1.3.3 水體消毒 隨著集約化養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河蟹排洩物、死蟹屍體和殘餌的腐敗分解,導致厭氧菌大量繁殖,產生有害物質和氣體,如果平時不經常對水體進行消毒,則容易造成自身汙染。在水溫高、吃食旺季、疾病流行季節更易發生這種情況。 1.3.4 餌料、工具的消毒 投餵新鮮動、植物性餌料(螺肉、小魚、小草等),往往未經消毒直接投餵;日常使用的工具,未經消毒直接進入蟹池。這樣大大增加了致病微生物進入水體的機會,對河蟹的生存構成威脅。

河蟹得病了?來這看看怎麼辦吧

1.4 放養密度過大 養殖受經濟利益驅動,不考慮養殖水域的承受能力,在有限的水體內無限地增加養殖密度,養殖量超出了養殖水域的生態容納量,破壞了水域的生態平衡。伴隨著河蟹密度的增大,投餌量、殘餌及河蟹排洩物必然增多,水質嚴重汙染。同時河蟹的自由活動空間減少,生活上有一種不適的壓力,使河蟹的抗病力下降。一旦發病,相互傳染的機會也大大增加。

1.5 水體環境惡化 包括池塘內的水質惡化和池塘周圍水域水質的惡化。

(1)隨著集約化養殖程度的提高,放養的密度越來越大,河蟹的排洩物、殘餌必然增多,在水中腐敗、分解。如果不能加強水質監管,換水次數少,再加上池中水草不多,自身淨化能力差,導致水體氨氮含量增高,溶氧下降,水質惡化。

(2)在人口不斷增加,工農業生產飛速發展的今天,對環境的保護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含大量有毒物質的工農業生產廢水、生活汙水未經任何淨化處理就被排入到江、河、湖、海之中,導致養殖用水汙染,威脅到河蟹的生存。 在嚴重惡化的水環境中,不但河蟹生長緩慢,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而且使條件性的病原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毒力增強,甚至成為致命性的病原,從而引起河蟹疾病的暴發流行。

2 防治對策

河蟹養殖是一門較新興的產業,對河蟹許多疾病的研究不夠深入,缺乏特效藥物;給藥途徑不能採用注射給藥或強行喂藥,口服給藥也僅限於那些尚未失去食慾的個體。一旦河蟹停止攝食,即便是靈丹妙藥也無法進入河蟹體內發揮作用,因此要想減少河蟹疾病的發生,必須“無病先防”,從源頭抓起,重視養殖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1 針對近年來由於近親繁殖,種質退化,造成河蟹的抗病力下降,育苗企業應重視親蟹的選育,儘量選擇不同來源的雌雄個體種源,重量在125克以上。有條件的企業應考慮從天然水體中引入野生原種,嚴格抱卵蟹的科學管理,保證胚胎的健康發育,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種質退化,提高河蟹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2.2 餌料是河蟹生長髮育的物質基礎。餌料質量好壞、營養成份是否全面合理、河蟹的攝食情況等,都直接影響到河蟹的生長,進而影響到河蟹的體質和抗病力,所以餌料的投餵必須講究科學,做到“四定”。

(1)定時。每日投餵的時間及次數要相對穩定,一般每日投餵2次,上午08:0009:00,下午16:0017:00。

(2)定位。餌料投放在多個固定的食臺上,這樣便於觀察河蟹的攝食情況和及時清除殘餌。

河蟹得病了?來這看看怎麼辦吧

(3)定質。投餵的餌料必須新鮮、無腐敗,動、植物性餌料搭配合理,營養全面,並且適口性要好。動物性餌料選用小雜魚、螺螄肉、蚌肉和河蟹全價顆粒飼料;植物性餌料選用水草、南瓜、小麥、玉米、黃豆粕等。在河蟹不同的生長期,針對不同營養需求,按照“前後精,中間青”的原則作相應的調整,前、後期以動物性餌料為主,佔60%,植物性餌料佔40%,中期以植物性餌料為主,佔70%75%,動物性餌料佔25%30%,這樣既保證河蟹有充足均衡的營養,又不至於因營養過剩而出現性早熟。

(4)定量。一般每日的投餌量為河蟹總體重的5%8%,同時根據天氣、溫度變化適當調整,以每次2小時內吃完為準,傍晚的投餵量佔全天投餵量的70%。

2.3 嚴格消毒,是切斷病原體進入水體的重要途徑。新舊蟹池放養前710天均應進行嚴格消毒,通常採用生石灰150200克/立方米或漂白粉2050克/立方米溶於水後全池潑灑,舊池要先進行清淤、消毒,摒棄“套養制”的養殖習慣。蟹种放養前,應進行消毒,用25克/升食鹽水浸泡2030分鐘,或用呋喃唑酮2030克/立方米浸泡2030分鐘,可有效殺滅寄生蟲和致病菌,具體的浸泡時間要視水溫的高低、蟹種的耐受程度而有所增減。螺、蚌、小雜魚等鮮活的動物性餌料,投餵前應沖洗乾淨,並放在50克/升食鹽水中浸泡5分鐘;

水草、蔬菜等植物性餌料,用漂白粉6克/立方米浸泡1530分鐘。對食場中的殘餌要及時清除,每12周用漂白粉10克/立方米對食場進行消毒。日常使用的工具也要進行消毒,小型工具等放在10克/立方米的硫酸銅或20克/立方米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5分鐘以上;大型工具要經日光曝曬後才可使用。在疾病高發季節應對水體進行定期消毒,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每日2次。

2.4 根據不同的蟹種規格和養殖水平,確定合理的放養密度。一般的蟹苗放養0.3萬0.5萬隻/平方米;8001000只/千克的幼蟹815只/平方米,6001800只/千克的幼蟹37只/平方米;100200只/千克的一齡蟹種25只/平方米,要求蟹種規格整齊,一次性投放。

2.5 河蟹主要生活在水環境中,相比陸生動物而言,其對水環境的依賴更加明顯,創造一個優良的生態環境,不但有利於河解的生長,增強抗病力,而且可以抑制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使河蟹少發病或不發病。因此,建池時要充分考慮周圍水域環境,確保養殖用水水源充足,清潔無汙染,理化指標符合養蟹要求,並有獨立的給、排水系統。

其次,加強水體管理,調節水質:

(1)定期換水。56月份一般每半個月換水1次;78月份每1周換水1次;9月份以後每10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約為池水的1/3。

(2)施用光合細菌,能轉化、吸收池底有機物分解釋放出的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改善養殖水體條件,並能抑制有害細菌的滋生與繁殖,用量56千克/667平方米拌土底施或用水稀釋全池潑灑。

(3)移植螺螄,螺螄是河蟹喜食的活性餌料,又能攝取池塘底泥中的殘渣剩餌等有機營養物質,淨化水質。清明前後,每667平方米投放鮮活螺螄400500千克,投放前要將螺螄清洗消毒。

(4)在放養蟹種時,搭配放養花白鰱6080尾/667平方米(花鰱佔20%,規格2030尾/千克),用於防止藻類蔓延和調節水質。 (5)種植水草,以苦草、伊樂藤為主,配合蘆葦、水花生,面積約為總面積的60%。水草不僅為河蟹提供了極好的隱蔽環境,還提供優質的植物性餌料,更重要的是淨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夏季還能降低水溫,為河蟹正常生長營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生態環境。(文章來源:中國水產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