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會說話不代表能表達,懂說話少走很多冤枉路

文 / 大大

最近面試的時候碰到一個很有趣的HR,在面試過程中一直和我們重複一句話:未來招聘最看重的肯定是顏值。Emmm,他果敢自信的發言瞬間震懾到我們在場的所有面試者。我想了想自己的長相,按照這位HR的發言,我未來失業是妥妥的了。

回家後我就開始思考:未來人和人拉開差距的會是什麼,臉還是智商?

想到那位“語出驚人”的HR,我深深覺得人生真正拉開差距的會是說話的方式。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我其實很贊同蔡康永說的一句話: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當然,在很多人看來,說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簡單的上下嘴皮子一動的事兒,但是會說話不代表你懂說話。會說話的人就真的是隻會動動嘴皮子,而懂說話的人,卻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說什麼樣的話。

很難理解嗎?

簡單舉個例子:

你買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第二天穿去上班很開心的問兩個同事覺得好不好看(假設兩個同事都覺得不好看),會說話的那位同事說覺得勉勉強強,沒有特別好看;而懂得說話的人不會直接說你衣服好看不好看,而是轉而誇你的衣服的某些細節設計很獨特來緩解這個話題,既真實又不違背自己的看法。

還有一個經典的小故事可以證明說話確實是需要技巧的。

一個小和尚問方丈:“師父,我念經的時候可以吸菸嗎?” 方丈怒道:“不行!”

另一小和尚問:“師父,我吸菸的時候可以唸經嗎?” 方丈:“當然可以!”

這就是會說話與懂說話的區別。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前兩天在外面逛街的時候,碰巧碰到一家甜品店做活動“消費滿40,即送一款新品”。店裡的客人很多,3位店員忙得團團轉。

其中,一位大爺帶著小孫女來買甜品,買了28元的甜甜圈後準備付錢時問了那位收銀員關於贈送的新品的事情。收銀員瞥了一眼消費單說:你就消費了28塊錢,沒有資格參與活動。大爺臉色頓時很差,剛準備發脾氣。

正在製作臺的店長看到後,趕緊停下手中的活,跑過來解釋說:您好,是這樣的,我們的活動需要消費滿40元就能贈送新品,您只要再買一份12元的小麵包,就可以參加這個活動了。

看,同樣的意思,不同的表達方式,卻給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好的說話表達方式就能讓你更好的進行有效溝通並且避免爭吵,但當你只是會說話而不是懂說話,你或許會發現生活中多出很多煩惱。

讀大學的時候,室友小雅和她男票阿古剛在一起時很是甜蜜,可是到後面就經常吵架,而且一吵架阿古總會談到一個點,他認為小雅很“作”。

原因很簡單,小雅習慣去距離1.5km的另外一個校區的圖書館晚自習,然後自習到晚上8點半,她希望阿古能陪她或者接她,然後阿古有一段時間正好準備參加一個比賽,就提出那段時間讓她自己回來或者邀舍友一起。

小雅就特別傷心,覺得他一點都不在乎她。阿古則覺得小雅“作”,因為兩個校區之間正好是一條學生街,熱鬧得很,而且8點多從圖書館回來想不出會有什麼危險。當然最後還是阿古妥協了,抽出半小時去接她。

然後在平常一起出遊的時候小雅也會一直反覆說到安全問題,當然有些問題在我們常人看來可能是“杞人憂天”,其實小雅只是想阿古多點關心她。自然而然,阿古心中的小雅,就多了一個小小的標籤——“作”。下一次吵架的時候,這個標籤就會成為阿古抱怨小雅的一個依據。

是的,我們說的話,不僅僅是“果”,透露出我們怎麼看事情的一個態度與觀念,還會倒變過來成為“因”,然後就引導成身邊的人這樣看待我們。

你愛抱怨,就成為“怨女”;

你愛貧嘴耍賤,就成為“賤嘴”;

……

雖然,我們可能知道你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人。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說話看似小事,卻能折射出你的人設與你內心的智慧和層次。

正如蔡康永所說: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會越快樂。

懂說話的人,不僅擅長有效的溝通、有條理的表達,而且還活得理性而通透,不僅讓別人舒服,也能讓自己舒服。

當然,不是每一位都懂得說話,但是至少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可以走點心,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是不是有一種殺傷力,那麼久乾脆保持沉默。

畢竟老話說的好: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