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好男兒!一門出三兵,兩代人的軍旅夢!

樂山好男兒!一門出三兵,兩代人的軍旅夢!

2018年7月29日9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這背後離不開一大批辛勤付出的幕後英雄,包括擔任塔勤系統操作手、來自井研縣三教鄉三教村的樂山小夥熊菀鬱。他在本次任務中參與了運載火箭的吊裝等工作。正是他和團隊的密切配合保障了火箭成功飛天。

樂山好男兒!一門出三兵,兩代人的軍旅夢!

(熊菀鬱在部隊 受訪者 供圖)

熊菀鬱為國家航天事業默默貢獻,他的父親熊曉明也曾是一名邊防武警戰士,他的叔叔熊小忠是二級軍士長,陸軍第73集團軍某修理營裝甲底盤技師。他們兩代三人胸懷夢想、建功軍營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被大家稱作“身邊的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還想再當一次兵,再穿上那身軍裝”

故事要從熊菀鬱的父親熊曉明說起。

7月30 日下午,在三教鄉三教村衛生室,身穿白大褂的熊曉明正為鄰居王學群測量血壓,幾個鄰居不時將注意力放到桌上的幾張老照片上,對他家兩代三人參軍報國表示敬佩。照片有熊曉明和兒子的合影,也有他曾在部隊的生活照。歷經20多年的相片已經泛黃,卻是他一輩子珍藏的寶貝。

樂山好男兒!一門出三兵,兩代人的軍旅夢!

(熊曉明為村民看病 記者 張波 攝)

講起自己的從軍經歷,今年48歲的熊曉明仍歷歷在目。

“1989年3月,正在讀職高的我應徵入伍,從一名普通農村孩子成為雲南某部邊防武警戰士。”熊曉明清晰地記得,父母獨自送他到鄉政府與新兵集體乘車,直到車子開出去很遠,父親還一邊擦拭眼角一邊高聲呼喊:“在部隊裡好好幹、不要想家。”

入伍不久,熊曉明被分配到連隊進行軍事訓練,值守邊防。他多次奉命奔赴森林防火、抗洪搶險一線。體弱瘦小的他總是衝鋒在前,生怕給父母鄉親丟臉,圓滿完成各項搶險任務,先後兩次榮獲嘉獎。

有一次,熊曉明生病住進部隊衛生院,病情稍有好轉,他便幫助醫生照顧其他生病的戰友。由於工作積極努力,在經過培訓後,熊曉明被安排做衛生員,一干就是5年。

1991年,熊曉明在部隊光榮入黨。1994年1月,他復員回到家鄉,在村委會工作,他還用部隊學到的技能服務村民,在家門口辦起了村衛生室,利用空餘時間為家鄉父老看病。

“當兵的苦累和榮光令人難以忘懷,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當一次兵,再穿上那身軍裝。”熊曉明笑著說,為了心中不滅的火種,他一直做好表率,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在社會上傳遞正能量,保持軍人本色。

24年錘鍊出“鐵甲神醫”

熊曉明服役期間,在家讀書的弟弟熊小忠通過書信與他聯繫,瞭解到部隊多彩的生活,熊小忠對軍營充滿了嚮往,也萌生了參軍入伍的念頭。

1994年12月,高中畢業的熊小忠在父母和兄長的鼓勵下,接過兄長的“接力棒”,也穿上了軍裝,踏入軍營。

“當時既興奮,又不捨。興奮的是終於可以像哥哥一樣成為一名軍人,為國家作貢獻。不捨,是要離開父母和親人。就這樣懷著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鄉。”正在部隊的熊小忠在電話中告訴記者,部隊生活異常艱苦,但是作為軍人,所有的困難都必須靠自己克服。入伍期間,他也找到了自己擅長的工作裝甲維修,一直幹到現在。

熊曉明說,當初弟弟因為訓練成績優秀被選送學習裝甲底盤修理,8個月寫了1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文化底子薄弱的他硬是憑藉農家子弟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全優的成績順利通過畢業考核。

因為部隊改革調整需要,熊小忠經歷了三次調整轉隸,輾轉4個單位,但和坦克底盤“泡”在一起,被戰士們稱作“裝甲神醫”。

“裝甲神醫”有多神?熊曉明說,一次,弟弟所在部隊遠程機動到內蒙古某生疏地域參加演習,他作為技術骨幹和戰友一起擔負維修保障任務。在演習號角打響的前夜,一陣急促的電話響徹整個演習場:“三營指揮車無法啟動,連隊維修小組奮戰了8個小時,仍無法排除故障,請求支援!”“讓我去!”熊小忠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冒著刺骨的寒風奔赴三營駐訓點,經過2個多小時的緊急搶修將故障徹底排除。

樂山好男兒!一門出三兵,兩代人的軍旅夢!

(熊小忠(中)指導學員測量坦克零件 受訪者 供圖)

熊小忠還將24年來通過學習、實踐檢驗的11類300多條維修經驗梳理細化,整理出30多萬字的修理技術資料,並主導和參與編寫了60多本裝甲修理訓練教案,為裝甲裝備維修保障積累了寶貴經驗。他也成了該營培養技術骨幹的“活教材”。他個人先後被評為“全軍優秀裝備保障先進個人”“集團軍優秀共產黨員”“百名優秀班長”,獲得“優秀士官人才二等獎”,榮立三等功一次。

“24年來,我在部隊所取得的成績和榮譽,是肯定也是激勵,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熊小忠說,他只要一天不脫下軍裝,一刻不離開部隊,就要靜下心來強素質、練本領,為國家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從“大學生”到“戰士” 角色轉換中實現人生意義

熊菀鬱以爸爸和叔叔為榜樣,從小樹立了從軍報國的信念。2016年8月,熊菀鬱順利通過大學生直招士官選拔,進入軍事院校學習,穿上軍裝,走入軍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30日晚上,記者電話聯繫了熊菀鬱,他剛剛完成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連續工作20多天,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

“長在軍人家庭,長輩時常教育我們要有參軍報國的情懷。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也需要在部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熊菀鬱告訴記者,2016年12月,他被選送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加入航天事業,目前已參與過北斗導航衛星、“嫦娥”系列衛星、“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射任務。

熊菀鬱說,他是一名塔勤系統操作手,負責駕駛活動塔來回移動,火箭吊裝完畢將活動塔開至測試位置,為火箭提供一個密封空間,讓參試人員進行測試保障工作。發射的時候,他再將活動塔開出至發射位置從而確保火箭正常發射。

熊菀鬱坦言,發射中心工作很辛苦,沒有周末,也沒有節假日。由於任務特殊,一旦發射任務啟動,他和戰友們通常一加班就是20多天,期間寸步不離發射場,經常要熬夜執行發射任務,任務執行完成後才會調休一兩天。

“從一名大學生轉變為一名祖國的戰士,吃點苦受點委屈都是正常的,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熊菀鬱說,他會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確保每一次任務萬無一失。

一門出三兵、兩輩人穿上軍裝的故事在井研傳為佳話。井研縣三教鄉黨委書記萬元岐說,熊曉明一家兩代人不忘初心,堅守信念,將青春年華奉獻給祖國,奉獻給偉大的新時代,為他們獻身國防事業的精神點贊,同時也希望更多青年傳承他們的精神,參軍入伍、報效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