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河水變清了,臭味消失了,養殖戶高興了,鄰里和諧了。7月17日,在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毛坪村與白洋村境內的大壩河處,呈現在檢察官面前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畫面。

可誰也不曾想到,在兩個月前,隨處可見的畜禽糞便,隨意排放的汙水,讓此處臭氣熏天,令人作嘔。短短兩個月,為何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歸功於巫山縣檢察院開展的“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大昌鎮是三峽庫區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鎮,是小三峽黃金旅遊區和巫山縣北部旅遊觀光走廊的中心。流經該鎮毛坪村與白洋村境內大壩河,以前清澈見底,滋養著小河兩岸的村民,流經三公里後匯入長江重要的支流大寧河。

“以前這裡的河水可清了,我們時常直接從河裡取水。”白洋村村民張運聰回憶。可這一美好的回憶定格在10多年以前。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2006年,毛坪村境內的興鳳家禽養殖場建成並投入使用,養殖蛋雞5000餘隻,距離大壩河10米內。該養殖場未修建化糞池,糞便、汙水等養殖廢棄物直接排入大壩河。

2010年與2014年,泰昌專業養殖合作社與白洋村境內的雙明生豬養殖場分別建成,均位於大壩河岸邊。前者養殖蛋雞4000餘隻,雖修建了簡易的化糞池,但化糞池規模較小。後者年出欄生豬250餘頭,養殖設施簡陋,無化糞池。兩養殖場均將養殖廢棄物中的糞便倒入農田,汙水直接排入大壩河。

“幾公里外就能聞到臭味,村民不敢從這裡過身。”張運聰說,被汙染的大壩河裡幾乎找不到魚蝦,一遇到養殖場內清洗圈舍,河裡的水就變得黑黢黢的。周邊村民常常因為環境汙染與養殖戶發生糾紛。村民也多次向有關部門舉報,但一直未得到解決。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今年5月,在“保護長江母親河”公益訴訟專項活動中,該院收到了一封來自當地群眾的舉報信。根據線索,檢察官驅車幾十公里,趕往位於毛坪村與白洋村境內的3家養殖場調查。

該院民事行政檢察科負責人趙月蘭講述了當時看到的場景:養殖場旁的農田內滿是糞便,滋生的蚊蟲不停地飛舞;部分糞便與汙水直接排放到河裡。用“臭氣熏天”來形容當時的環境一點兒也不誇張。

經走訪調查,該院確認了當地3家養殖場養殖設施簡陋,基本無糞便、汙水等處理設施,長期將大量糞便堆放在農田旁,形成廣泛性面源汙染,產生的汙水直接排入大壩河,糞便和汙水未經任何無害化處理,汙染了河水及周邊環境,嚴重影響下游村民的生產生活。該院依法向縣環保部門、鎮政府發出檢察建議,要求環保部門與當地政府依法履行行政監督管理職責,加大對畜禽養殖場的現場檢查力度,採取措施強化對汙染防治的監督治理。積極會同、協調相關部門,合力對該區域內養殖場的環境汙染問題進行聯合整治,並限期整改到位。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環保部門在收到檢察建議後,隨即展開調查取證,對養殖企業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立案,兩次向養殖場現場送達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責令其立即改正環境違法行為,並牽頭組織縣農委、畜牧局、大昌鎮等部門與單位現場辦公,研究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大昌鎮政府成立工作組,對全鎮所有畜禽養殖場進行調查核實,向養殖戶宣講環境保護與畜禽養殖政策,督促規範養殖行為,積極整治汙染行為。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三家養殖場的幹糞發酵池、乾溼分離機、田間中轉池、汙水處理管網等糞汙處理設施一應俱全,養殖行為逐漸走向了規範。

「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重慶巫山:一份檢察建議促進三家養殖場規範化養殖

“以前從圈裡出來,身上就有一股臭味,現在沒有了。”養殖戶張宗明體會到了規範化養殖帶來的好處。

“現在基本聞不到臭味了,環境也變好了,這個整治搞得好。”時常前來養殖場買雞蛋的村民陳昌枝提起此案,不禁豎起大拇指。

“保護長江母親河,我們永遠在路上。”趙月蘭表示,該院將對照監督重點,圍繞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重點和熱點問題,大膽監督、積極作為,通過辦理一批有震動、有影響的案件,用實際行動回應社會關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