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教你怎樣積累寫作材料

材料口袋

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寫詩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坐船去汴梁,同船的人聚在一起對對子,寫詩,大家都羨慕梅堯臣出口成章,落筆生花。

不久,人們發現梅堯臣有個奇怪的現象:他坐在船上觀看沿途的景物時,或上岸遊玩時,甚至吃飯、睡覺時,身上總帶個小口袋,不時地在紙條上寫著什麼,然後趕緊塞在口袋裡。

同船的人都迷惑不解。一天梅堯臣有事離船,有人偷偷打開那個布袋,看見布袋裡有無數個小紙條,上面全寫著詩句,有半聯的,有一聯的,有隻寫幾個字的。秘密原來在這裡,這個布口袋,就是梅堯臣寫詩的材料倉庫。

蒲松齡的茶棚

蒲松齡在傳世名作《聊齋志異》的寫作過程中,為了蒐集創作素材,在他別號得名的柳泉邊,搭了一個茶棚。來往的行人只要講個故事,就可以免費喝一盞茶。由於蒐集了豐富的素材,他創作了近500篇短篇小說,在談狐說鬼中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被郭沫若譽為“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廣泛蒐集素材,才能文思泉湧,這就是蒲松齡留給我們的寫作成功的啟示。

〖密碼解讀〗

中國有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把寫作文比成煮飯的話,那麼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就好比煮飯用的米一樣。再聰明的媳婦沒有米,也做不出飯來。寫文章也是如此,要想做到內容充實,有意蘊,就離不開一定的材料作支撐。如果平時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積累,或手中的材料陳舊貧乏,考場作文則不能給人以眼睛一亮的印象,結果可想而知。俗話常講: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你積累的詩句多了,自然也就能寫詩了。古人言:泰山不辭寸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也是這個道理。我們中學生要想提高寫作水平,首先必須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像蜜蜂採蜜一樣不斷地從生活中攝取有用的養料,日積月累,素材倉庫自然豐富。大自然豐富多彩,社會生活包羅萬象。人事物事,天文地理,花草蟲魚,書籍刻繪……可謂紛繁,這樣的“厚積”,對於寫作是至關重要的。實踐表明,中學生的知識積累越是豐富、深厚,便愈容易誘發靈感活動,就如同夏日厚積的雲層,極易有正負電荷相撞擊而產生雷電一樣。平時,我們閱讀名家名篇時常常看到:作者們臨晨風夕月,而文思萌動;觀花草巖泉,而觸緒成章。凡是有成就的作家,總是不辭寸壤、不棄涓滴地,像一個“守財奴”那樣地“攫取”著各種知識,把它們儲存於自己的“倉庫”中去,以備隨時之用。

古人論文,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裡的“薄”是“厚之至變至化”,如同“金之至精,煉之至熟,刃之至神”一句話,這種“薄”,乃是深厚經驗,經過至精至純的提煉,而形成的尖銳和深透。所以同學們只有廣採博取,不斷地從閱讀中汲取知識的營養,靈感才會頻繁而活躍。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文思泉湧。

作文材料基本有三類:一是語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識材料。那麼,中學生如何積累以上三類材料呢?

1、從觀察中積累。要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參加遠足、郊遊。多看電視、電影,及時捕捉其中的動情點,閃光點。觀察事物的動態和靜態;觀察大自然的各種色彩;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觀察事情發生的環境、場面。總之,處處留心皆學問。

2、從閱讀中積累。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何下筆如有“神”?關鍵在於一個“破”字,也就是把書讀透了,把別人的東西消化成了自己的東西。書籍報刊是作文材料的另一個豐富源泉。像故事會,科技科幻類、歷史類、童話類、天文地理類等都是很好的閱讀材料。讀時注意仔細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語言精華,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從各類書籍中吸取無窮無盡的語言營養、精神食糧。還要注意勤做筆記,養成堅持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3、從寫作中積累。魯迅說:“文章應當怎樣做,我說不出”,“是由於多寫和練習”,這裡的“多寫和練習”是第一要素。光讀書不動筆,容易形成“眼高手低”。所以,長期堅持練筆,對寫好文章至關重要。觀察生活時,每有所得,應及時做好觀察筆記;閱讀書籍,力求在讀中有所感悟,努力寫好讀書筆記。也可以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天長日久,文筆自然會鮮活靈動,佳作紛呈。

如果我們有深厚的知識積累、素材積累,有豐富的人生體驗、社會經驗,你的筆下一定會源源不斷地淘出許多金子來。

〖教你一招〗

積累寫作素材的四種方法:

達爾文式直接向自然索取素材,從調查研究、試驗和各種實踐中親手獲得第一手資料。達爾文為寫《物種起源》,進行環球考察,歷時23年。

魯迅式主要是從文獻中搜集材料,魯迅研究中國小說史,翻閱經、史文集上千卷,使他的著作內容翔實,旁徵精確,論述有力,令人歎服。

蒲松齡式主要是向人民群眾蒐集寫作素材。蒲松齡在路口擺茶攤,免費招待過往行人,聽他們講奇聞異說,“人事鬼事”,邊聽邊記,經過20多年的積累、加工,寫成了《聊齋志異》。

李賀式主要是隨吟隨記。李賀為寫出優美動人的詩篇,經常揹著破舊的錦囊,騎著毛驢外出遊歷,一路上所見的自然風光、人情風俗常使他吟出一句句詩來,他隨手將詩句記下來,丟進錦囊,返回後,把零散的詩句加工整理成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