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牌彩電到智慧家電 這家企業見證了中國30年客廳革命

“一定要在技術創新方面趕上世界領先水平。”經歷了37年的奮鬥探索之後,61歲的TCL董事長李東生向央廣網記者道出了他的競爭之道。

從80年代時連磁帶貼紙都要靠進口的一家惠州小企業,到如今在電視面板領域打破國外壟斷、建立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電子消費集團,李東生帶領的TCL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製造企業變革的縮影。

乘改革開放東風而起 改制激發活力

“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李東生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學畢業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號角從農村吹向城市,25歲的李東生回到家鄉惠州,參與創立了中國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之一——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TCL的前身),成為這家公司的第43號員工。

從王牌彩電到智慧家電 這家企業見證了中國30年客廳革命

圖為TCL董事長李東生在接受央廣網記者採訪(央廣網記者石昊鑫 攝)

在那個物資短缺的時代,市場蘊藏著巨大機會。錄音機的快速普及帶來了大量錄音磁帶需求,生產磁帶的TTK由此獲得“第一桶金”。1985年,TCL通訊設備公司成立,靠著按鍵電話、無繩電話等產品突破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固定電話生產商,奠定了TCL品牌的基礎。90年代,TCL開始進軍彩電製造領域,向大屏彩電突破,依靠“王牌大彩電”一舉拿下大屏彩電市場。

一系列突破之後,1997年,TCL迎來了公司結構和治理機制上的重大變革。作為國企改革的探索,惠州市政府與李東生簽訂了5年授權經營協議,通過了在當時頗具創造性和標杆意義的“增量轉股”的改制方案——將TCL集團自成立到1996年的3億元淨資產全部劃歸惠州市政府所有,隨後每年國有淨資產利潤率須達到10%以上,10%的淨資產收益部分歸政府,超出部分則按一定比例向管理層獎勵股權。

“這個方案當時設計出來確實有它的超前性,在合規合法方面也做得比較到位,更重要的是奠定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基礎。”後來,惠州市政府向東芝、飛利浦等國外企業出讓一部分股權,TCL正式成為非公有制企業。

創新的所有制改革方式,既使國有資產實現了保值增值,也激發了員工創造性,並推動TCL與股東加強產業協同合作,迸發出持續活力。到2001年底,TCL國有資產增長超過2倍,稅收從1億元暴增到11億元。2004年,TCL集團實現集團整體上市。

併購受挫引發反思 不能讓技術遏住“咽喉”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新的契機。

“我們這個產業開放最早,中國企業也要適應從國內業務向全球業務轉型。”李東生回憶道,當時許多中國企業已經不滿足於為國外代工,開始啟動國際化轉型。

2004年,TCL接連併購法國湯姆遜彩電和阿爾卡特,吹響了國際化號角。然而,李東生沒有料到的是,這兩起聲勢浩大的併購竟讓TCL一度跌入谷底。

“當年的跨國併購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技術發展判斷的失誤。”李東生坦言,當年併購湯姆遜彩電業務時,其擁有的彩電技術專利是全球最多的,但是TCL沒有想到的是,彩電技術趨勢當時由顯像管轉向了液晶,而湯姆遜彩電的專利幾乎全部集中在顯像管。

“我們併購的時候覺得買了一大堆技術,上了一個臺階,實際上這些技術很快就沒用了,而新的技術我們又不掌握。”大額併購與技術轉型疊加的挫折,讓TCL付出了極大代價。TCL遭遇了創立20年來首次虧損,18個月虧18個億,用李東生的話說,就是“差點沒活過來”。

反思受挫的教訓,李東生意識到,這次“絆倒”TCL的,是技術能力的不足,必須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上。

2009年,TCL向“燒錢”的液晶面板製造領域進軍,啟動華星光電液晶面板項目,希望擺脫液晶面板受制於國外企業的困境。

李東生向記者表示,華星光電立項時,手上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經驗,全球做面板產業的公司屈指可數,臺灣、日本、韓國等地的幾家企業都不可能對外輸出技術。為此,TCL搭建了全球化團隊,從臺灣、韓國等引進了一批具有產業經驗的技術人員,從零開始進行探索,最終建立起完全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團隊、自主建設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要成為世界領先,技術研發必須馬不停蹄。成立至今,華星光電累計申請專利29317件,累計授權專利6661件,2015年到2017年,華星光電在美國專利授權榜中位居中國企業前3名。2017年,華星光電生產的面板在全球銷售量排名第五名。

在華星光電等中國面板製造企業的推動下,中國面板製造打破了國外廠商壟斷,減少了中國對於液晶面板的進口依賴,中國的液晶面板自給率由2001年的15%提升到了2017年的80%。

堅定轉型“中國智造” 佈局芯片產業

“下一代的競爭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技術創新能力,這個能力是工業企業保持和建立競爭力的基礎。”展望未來,技術創新能力的塑造是李東生最為重視的。

在李東生看來,一家制造企業,要贏得競爭力,必須秉持工匠精神,將產品做到極致,同時,必須擁抱新技術。他透露,去年TCL在技術研發方面投入47億元,今後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

未來,TCL將主要關注三大領域: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半導體顯示。

“未來,我們所有的終端產品都能應用各種創新的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方興未艾,未來可以應用的空間有無限的想象。”李東生表示,基礎技術研發方面,TCL在東歐設立了人工智能技術研究所。

此外,TCL近期成立了專門公司,專注於智能製造。“TCL將從企業內部的智能製造升級開始,輸出智能製造能力。”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華星光電8.5代線生產車間,許多工藝都已是自動化生產,部分已經實現智能化生產,各類設備在玻璃車間內忙碌工作,極少有人工參與。

在半導體顯示方面,華星光電將在今年底投產T6項目(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建設項目),並且將建立T7(第11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項目)工廠。與此同時,依託廣東聚華的國家印刷機柔性顯示創新中心,華星光電將與其他企業共同探索印刷顯示和柔性顯示技術的研發。

芯片等新興業務也是TCL在探索的方向。“從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來講,如果沒有自己的芯片能力,我們還是會受制於別人。”李東生表示,TCL將堅持自己的方向,以輕資產、芯片設計技術為主。他透露,最近TCL成立了半導體芯片集成電路投資產業基金,已經投資成功了兩個項目,有一個芯片公司已經上市,還有幾個芯片項目的投資將在未來上市。“這是與我們產品有關的,未來在這個領域,我們會加大投入。”李東生說。

在全球產業競爭激烈的當下,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仍然嚴峻。李東生直言,相對於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目前中國製造的挑戰是高端製造、精密製造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華星光電以及芯片產業為例,這些產業設備的精度非常高,中國的裝備業短時間內做不出來。”

但李東生對中國製造的轉型跨越滿懷信心。他回憶道,“我記得在我們做TTK的時代,一個貼紙都要從香港進來,那時候中國工業是空白的,現在,這些設備我們都能做了。芯片、半導體顯示需要更高級的設備,這類高端製造設備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製造業到這個階段,打的都是硬戰,啃的都是硬骨頭”,“只要方向對,不怕路遠”。李東生堅定的說。(記者 馬文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