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征宇:焦慮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破除

黃徵宇:焦慮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破除

黃徵宇

著名跨國金融投資專家、宇沃資本美國董事長、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美國白宮學者、亞洲協會21世紀青年領袖、考夫曼基金會學者、薩爾茲堡全球論壇學者、英特爾前董事總經理。

  • 22歲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的兩個學士學位和一個碩士學位;

  • 之後加入英特爾公司,擔任劃時代的“迅馳”項目產品經理,隨後成為英特爾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

  • 32歲獲奧巴馬授權,成為史上第一位出生於中國大陸的美國白宮學者;

  • 33歲回國創業,短短3年就使公司估值突破一億美元。

然而

36歲時,黃徵宇的人生就像是開啟了“倒車模式”,接連遇到了各種“坎”——與合夥人分道揚鑣,健康狀況下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對未來所產生的迷茫。

面對這樣的境遇,他帶著斯坦福和哈佛學生特有的韌勁,自己給自己規劃了一場為期一年的“人生MBA”。在一年時間裡,他足跡踏遍10多個國家和地區,花費超過50萬美元,向大師級人物虛心求教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向吉尼斯世界紀錄保持者、荷蘭冰人維姆·霍夫學習如何克服恐懼,他遍訪《微表情》《影響力》《情商》《FBI讀心術》的作者,向這些頂尖領域的大師請教思維認知和情緒把控的奧妙,逐一破除人生六大焦慮

1

健康焦慮

老生常談的方法無效,要調整“打開方式”

“吃什麼才健康”一直是一個很令人糾結的話題。在當今時代,我們可以做的選擇太多,以至於無從選擇!黃徵宇在和多位美國頂尖營養師交流之後發現,絕大多數人其實都知道吃什麼才健康,但他們依然會延續自己已經養成的飲食習慣。

黃徵宇說:“你要吃健康的東西太容易了,尤其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你完全可以在網上找到非常專業的營養學知識。但為什麼還是很少有人照著做?為什麼很多人明明知道一些食物不健康,卻仍然會沉迷其中?這種普遍行為的背後,折射的就是心理方面的問題。當不健康的飲食漸漸讓身體做出反應的時候,你的焦慮感也就隨之而來了。

所以要解決這方面的焦慮,首先要做的是對食物和心理的關聯性有很明確的認識,再從自身出發,找到對應的癥結並加以改善。

除了飲食,我們在健身上的誤解也不少。比如:瘦的人要比胖的人健康。但從醫學角度來看,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和胖瘦並沒有直接關聯。而是看人體的脂肪比例是否合理。健身除了可以讓身體在心臟承受力、新陳代謝、肌肉、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提升以外,也能有效的減少焦慮感的產生,這也是所謂的“情緒等於動力”。

2

情緒焦慮

情緒是可以被看見的,也可以被控制

人在很多時候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比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生氣,或者不自覺地陷入焦慮之中,這種狀態也許持續時間很短,也可能很長。就算自己意識到了,控制住自己了,那也僅僅只能維持一段時間,接下來又會有其他事情讓你陷入情緒的漩渦中。這樣週而復始的循環往復,你怎麼會不焦慮呢?如果不能脫離情緒對你的操縱,那人生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情商》的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告訴黃徵宇說,雖然情緒不能被控制,但在情緒產生的那一刻,你是否能以最快的速度知道察覺自己正處在情緒中,是改善情緒問題最主要的一環。

所謂“情緒誘因期”(Trigger period)是一個被情緒左右而不可自控的時間段。你只有先察覺它,才有可能改變它!

3

思維焦慮

每一種思維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什麼是思維慣性呢?思維又因為什麼而產生了慣性?這是很少有人去探究的,因為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陷入了思維慣性。一旦我們事先設定了一個劇本,認定事情本身就是這個樣子的,那無論之後發生了什麼,我們都會沿用同一種思維模式去解釋問題。自證預言,就是具體體現之一。換句話說,如果你對某件事情感到焦慮,今後只要遇到相同的事情,你都還會焦慮。

那要如何去打破這一點呢?要知道,每種思維背後,都是你精心構建的一個故事,要打破思維慣性,最有效的方式就在腦海中重新改寫這個故事。

在鹽湖城,黃徵宇見到了美國著名的故事大王,並和他學習如何講好故事,當根植在你腦中的故事被另外一個更靈動、鮮活和有正能量的版本所取代,那時的你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呢?

4

關係焦慮

讓關係跟隨社會變化,遠離道德綁架

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非常多的不確定性,你很難判斷對方是否真的值得信任。但又不得不生活在各種關係交織而成的網絡體系中。尤其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很多人會用自己的邏輯方式,試圖把一件事情拆解得清楚分明,從而說服對方。 但現實卻是,按照這種方式進行的對話常會使溝通發生障礙。

事實上,溝通往往和邏輯沒有關係,個人影響力的提升應該遵循《終身學習》中所講的原則,按照這些方法,雖然不一定會讓你做出100%準確的選擇,但卻是效率最高、最實用的方法。

5

事業焦慮

事業不僅僅關乎工作,更關乎未來

企業有品牌,明星有人設,那麼普通人有沒有必要塑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呢?答案顯然是肯定的。事業焦慮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自我價值的不被任可和體現,建立個人品牌無疑可以實實在在解決這個痛點。

傳統來說,個人品牌要建立在過硬的專業背景和個人實力之上,同時也需要靠傳統媒體(報紙,雜誌,電視臺)才能完成,但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宣傳自己的成本已變得無足輕重,這就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有機會成為“名人”。

要知道,公司倒閉了,賣掉了,或者你離開了公司,公司的品牌也就和你無關了,然而,自己的個人品牌卻會伴隨你終身。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所謂的事業,並不僅僅關於工作,更重要的是自己為自己打造出的一張漂亮的“個人名片”。

6

財富焦慮

實現財富自由之前,你先要給自己一個標準

絕大多數人對財富都心懷夢想。你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如果有錢了,我要買私人飛機,買遊艇,環遊世界!”也有人會說:“設個小目標,先賺他一個億!”到底一個人應擁有多少財富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

事實上,絕對大多數人對“錢”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有多少錢才行,總是覺得錢是賺不完的,也是永遠不夠花的,因此就很難開心起來;而另一方面,他們往往沒有階段性的目標,也缺乏詳細的規劃,又永遠達不到所謂的最理想狀態“財務自由”階段,因此容易長期處於不滿足狀態之中。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有錢人都很焦慮,而且越來越焦慮的根本原因之一。

由此,要解決財富焦慮,首先必須釐清自己所對應的財富值應該是多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財富自由並無必要,在對應的數值上就已經可以過上高質量的生活了。

其次,絕對大多數人對財富的第二個誤解是“有錢就會快樂”。很多人說,財務自由就是不用再為了錢而焦慮,但事實上,再有錢的人也會為錢發愁,說到底,這是人對於金錢的心態問題,和你擁有多少財富值並沒有任何關係。

黃徵宇:焦慮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破除

黃徵宇

在健康、情緒、思維、關係、職業、財富這六個方面做到極致的人並不多,更多時候,人都只能取得單方面的成功。但我相信,人生可以獲得全方位的成功。如果自己能在這六個方面有所改善,那我的人生必定會有非常大的改變。這不僅僅是自我成長上的進步,更重要的是心態上的提升,我將會成為一個可以造福很多人的人。所以我決心要在這六個方面做最深入的研究,從科學的角度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終身學習》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有我親身實踐後的心得。作為繁忙的都市人,如何在工作之餘利用碎片化時間去實踐並堅持下去?我為此設計了很多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要問我最大的感受是什麼?那就是:我發現自己真正找到了一條可以一輩子走下去的完滿之路。

很多人認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中絕大部分元素將不可避免地後退、衰弱並逐漸消亡。但各種學習和經歷讓我真正體會到——至少在上述的六個方面裡,我們完全可以有不斷的進步和成長的空間。並且,這六點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更多的時候起到了相輔相成的效果。上過的課程越多,和導師的溝通越深入,自己的體驗越深刻,我就越感受到原來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

令人興奮的是,這條路已經豁然開朗,而且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我清楚地看得到未來,所要做的就只是堅定地、持續地走下去而已。

焦慮到底來自哪裡?它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又該如何找到並徹底解決產生焦慮的根源呢?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新書《終身學習》,為你揭開“焦慮的秘密”。

黃徵宇:焦慮到底從何而來,又該如何破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