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傳。和《樂毅論》是王羲之小楷代表作品。

《黃庭經》共計60行,1200餘字,運筆流暢,結構完美。字體有大有小,筆畫有粗有細,在保持整體和諧的前提下,增強了字與字之間的形態變化,具有動態美;在結字上,筆畫欹側傾斜,左輕右重,錯落有致,使字更具有輕靈飄逸感。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宋星鳳樓本▼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因此,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李白有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清朝的梁巘有云:《黃庭經》字圓古茂,多似鍾繇,而又偏側取勢以見丰姿,而且極緊▼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格法森嚴、秀美疏朗”▼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曳出的捺筆帶著健朗,迴轉的戈鉤帶著柔韌,凝渾裡的灑脫▼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具有氣韻高逸,筆致婉麗,骨肉兼稱,剛柔相濟,舒和雋永等特點▼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真跡早已不存,傳世的有摹本、臨本和刻本關於黃庭經▼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字數不多,卻內容深奧,語意深遠,是道家必修的經典▼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此帖其法極嚴,其氣亦逸,有秀美開朗之意態▼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小楷《黃庭經》,唐代褚遂良在《右軍書目》中,列為正書第二▼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帖在南朝梁時,已引起君臣名流的注目▼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王羲之小楷用筆圓渾,中段豐實,體勢平正中寓有姿態,因其去古未遠,故能在用點的質地保持著漢魏質樸的遺意,而在結構上卻能各盡字的自然之態,顯得不激不勵,而風規自遠,沒有絲毫習氣,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在用筆上,筆勢流暢,起止舒展,被後人奉為書法楷模▼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如果說《樂毅論》是古樸與妍麗兼美的話,那麼,《黃庭經》已是勁媚秀雅甚於拙樸古雅瞭如果說《樂毅論》是古樸與妍麗兼美的話,那麼,《黃庭經》已是勁媚秀雅甚於拙樸古雅了。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今傳世刻本六十行,末行題有“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五山陰縣寫”,大約在寫蘭亭集序之後三年,那一年,王羲之54歲▼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經換白鵝”——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黃庭經》有諸多名家臨本傳世,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他們均從中探究王書的路數,得到美的啟示。然而也有人認為小楷《黃庭經》筆法不類王羲之,因此亦有真偽之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