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董明珠10億賭約倒數142天 小米借格力班底進軍空調業

在董明珠、雷軍5年期10億賭約即將揭曉的倒數第142天,小米又一次毫不掩飾自己在智能家居與物聯網上的野心,大張旗鼓宣佈進軍空調領域,直接殺入格力甚至曾經的盟友—美的腹地。

雷軍董明珠10億賭約倒數142天 小米借格力班底進軍空調業

雖然做空調是新手,但小米以互聯網手機起家,短短7年時間就創下千億元營收,雷軍所信奉的那套高效零售法則和互聯網打法並非對傳統廠商毫無威懾力。

時代週報記者獨家獲悉,這是小米歷史上第三次殺入空調領域,相比前兩次試水的心態,這一次顯得底氣更足,準備也更充分,原因就在於背後的技術力量“變速換擋”。小米空調幕後功臣,竟是出身於空調行業具有“黃埔軍校”之稱的格力電器。站在小米空調背後的靈魂人物和“關鍵先生”肖友元,上一次創業,正是從格力過檔創維,將創維空調從無到有一手搭建起來。小米在加速做大空調的道路上,實際上採取的是“曲線救國”“彎道超車”的手段。

而與雷軍挖格力舊將進軍空調同樣富有戲劇性的是,早在2015年初,董明珠就宣佈闖進了小米的大本營—智能手機領域。儘管董明珠曾聲稱要做最好的手機,“三年滅掉小米”之類的豪言不時放出,但至今在各色銷售榜單上,格力手機仍難見蹤影。

隨著5年期將至,外界的焦點又重新回到雷軍與董明珠當年的10億賭約上。在雷軍忙著“重塑”小米,忙著扶小米上市的這幾年,董明珠疲於奔命的則是格力的多元夢,造手機、造車、投資芯片,以及狙擊海立股份意圖在壓縮機產業鏈上作進一步延伸,董明珠帶領格力馬不停蹄地投身到一個又一個的新領域。雷軍和董明珠誰比誰更焦慮?這場歷時5年的“世紀豪賭”謎底即將揭曉,誰又將笑到最後?

雷軍董明珠10億賭約倒數142天 小米借格力班底進軍空調業

小米空調背後的格力班底

7月23日,在“10億賭約”即將兌現的時間點上,小米突然高調發布了一款售價1999元的米家互聯網空調在眾多網友看來,小米直接殺入格力腹地空調領域,頗有挑釁的意味。

實際上,這並不是小米第一次進軍空調領域。早在2015年,小米在高調入股美的後就與美的合作推出了首款2699元的“i.青春智能空調”。2017年8月份,小米生態鏈企業智米科技再次發佈一款4399元的全直流變頻空調,由智米科技與長虹空調聯合研發,並由長虹空調生產。

長虹方面向時代週報記者確認,最新的米家互聯網空調仍然是由長虹代工,不過訂單方面的信息則不便透露。

小米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此前小米做空調,實際上是處於投石問路的階段,在經過兩次試水後,前面的嘗試、研發、銷售、市場都為這一次奠定了經驗。第三次進軍空調的不同之處在於,米家空調把所有的營銷、市場、定價、消服都收到自己的體系內運作,更符合小米的風格。

也有知情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小米跟美的當初的合作是其進入空調最初的階段,甚至可能並不是想做空調,而是當成智能硬件在做,因此很多的準備工作並不是很充分,怎麼把空調做好的想法也不是特別成熟。簡單而言就是處於磨合期,雙方對於智能硬件產品的理念不一樣,怎麼合作沒有清晰的思路,所以第一款沒有得到非常好的銷量。

關於此前發佈的空調銷售情況,小米方面拒絕向記者披露具體數據,但網上的銷售情況可窺一斑。時代週報記者在京東平臺上看到,智米家電旗艦店銷售的一款1.5匹一級能效全直流變頻空調,售價為4399元,底下有“1000+”條評論,好評率為97%;而天貓上,時值空調銷售旺季,這款空調的月銷量在400臺左右,評分在4.8分左右。

奧維高級顧問張彥斌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小米做空調,從自身角度來說,第一是為了佈局小米的全屋家電,其中空調是家電的主要電器,不可或缺;其次,空調是諸多家電品中唯一還有增長空間的品類,小米要進入家電領域,空調是最具投資價值的;第三,雷軍與董明珠打賭之後,董明珠進入了手機領域,為了“互相拆臺”,小米雷軍也不會進入空調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第三次殺入空調領域之所以底氣更足,關鍵就在於背後的技術靈魂。小米在加速做大空調的道路上,實際上採取了“曲線救國”“彎道超車”的手段。

米家空調所屬的生態鏈公司智米科技,實際上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合作伙伴,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時代週報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獲悉,該公司的法人是小米聯合創始人、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該公司註冊資本是1000萬元,由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100%持股。但該公司的工商變更記錄顯示,曾經的創始人兼法人是肖友元,2017年3月註冊資本才由原來的50萬元變更為現在的1000萬元。肖友元目前任該公司的經理。這意味著,小米旗下全資子公司的珠海三友的技術背景其實與格力電器有著一定的淵源。

2015年,格力電器的海外銷售總監、製冷專家肖友元攜一眾技術骨幹,從格力出走組建創維空調。創維空調的核心團隊,基本上相當於一個縮小版的格力空調。其團隊成員幾乎都來自於空調行業的“黃埔軍校”以及創維空調的對手格力。肖友元則出任創維空調總裁。

據時代週報記者當時採訪瞭解,創維空調成長迅速,公司註冊於2014年底,半年後第一臺空調便成功下線,成立一年內便創下2億元的銷售業績。而到了2016年底,在創維空調成立兩年後,肖友元則傳出離開的消息。

官網顯示,珠海三友環境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技術型公司,2016年9月成立於珠海高新區。公司2017年度營業額預計為1.5億元人民幣,其中包含委託研發項目和成品的銷售。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為國內外客戶提供特定的技術和產品研發外包,生產製造過程技術指導和售後技術服務,同時也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定製化的高端電器產品和高端實驗室設備。公司核心團隊現有40人,公司成立半年就已經申請包含發明專利在內的各種專利技術40餘項。

7月30日,小米空調背後的“關鍵先生”肖友元向時代週報記者回應道:“實際上,小米做空調並不是玩一玩或者打賭的心態,而是想真正做成一個大產業,有著長遠的規劃和長期的考慮。同時,小米空調團隊的競爭力跟行業一線主流的團隊比也不會差。”

產品思維區別

對於外界唱空小米空調的言論,肖友元不願對記者多做評論,在他看來,小米作為後來者,既有劣勢,優勢也很明顯。

“一個產品能成功,首先需要有具有競爭力的技術團隊,有受認可的品牌,比較好的營銷渠道和商業模式,這些小米都具備了。小米加上三友的技術團隊,既有好的硬件團隊、專業空調團隊,又能和小米的智能家居和互聯網模式深度結合,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強強聯合。這就是小米空調的競爭優勢。”

格力和美的方面則拒絕向時代週報記者評論小米的競品。

浙商證券研報指出,小米佈局空調的野心在於智能家居,小米未來還會不斷借力國內閒置的空調產能推出多種型號的互聯網空調,以空調為範本整合米家眾多loT設備,讓小米智能家居形成一個服務閉環。若成,小米智能家居再下一城;若敗,小米輕資產運營也不會損失過重。而這也是過去幾年小米手機、電視的核心成長路徑。

小米招股書顯示,2017年,IoT和生活消費產品收入234億元,佔總營收20.5%。IoT和生活消費產品收入主要來源於自有產品,包括智能電視、筆記本電腦、人工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以及生態鏈產品的銷售。而“硬件+新零售+互聯網服務”的“鐵人三項”商業模式正是被視為小米高估值的來源。

在資深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看來,小米的成功,本質上講是商業模式的成功。所謂商業模式的成功,就是它差不多是中國第一個完全按互聯網思維經營硬件的企業,這讓它贏得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產品層面,小米還談不上大的創新與突破。

另一邊,小米的著名對手格力董明珠,2015年便開始跨界做手機。董明珠還誕生了“格力做手機,分分鐘滅掉小米”“格力手機三年不會壞”等著名“金句”。不過事實證明,經過幾輪的迭代,仍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劉步塵認為,用手機的思維做空調和用空調的思維做手機,都不太實際,小米空調想擠入年銷售量600萬套的主流陣營非常困難。

10億賭局誰更有勝算?

事件回溯到2013年12月12日,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典禮上,雷軍與董明珠均獲得年度經濟人物。在頒獎環節中,由於受到節目效果的推波助瀾,雷軍、董明珠當場許下“世紀之賭”。雷軍表示如果5年內小米模式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願董明珠賠給自己1元。董明珠則立馬向對賭澆上一層“熱油”,聲稱如果被擊敗,願意賠上10億元。

一句玩笑式的賭局,卻像病毒一樣傳播,此後的整整兩年,董明珠則像“網紅”一樣金句百出,親自上陣為格力代言;另一方面,小米也經歷了銷量滑坡,跌落谷底,再重回巔峰的發展曲線。

當賭約來到臨近揭曉的第5年,小米終於成功登陸港交所,招股書披露的業績數據是,2017年小米營收突破千億元,達到1146.25億元,同比增長67.5%。

而從手機到新能源汽車,再到第一次不分紅要大舉投入芯片領域,繼而到舉牌海立股份意圖在壓縮機產業鏈上作進一步延伸,董明珠在積極穩固格力空調主業的同時,也在不斷尋求擴張。不過,手機和汽車項目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還算不上成功,甚至不久前珠海銀隆還因拖欠供應商款項,遭到多家供應商上門討債,南京銀龍亦傳出被查封的消息。

格力財報顯示,2017年,格力營收達到1500.19億元,同比增長36.24%。對比2017年的營收,領先小米350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彼時下注之時,格力的銷售額已突破1200億元,尚處“幼兒期”的小米營收剛破300億元,兩者之間的起跑線有著近4倍的差距。

而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30日,6個月內共有 24 家機構對格力電器的2018年度業績作出預測,平均值為1807億元。而8家機構對小米集團的2018年營收預測值則為2028億元。

劉步塵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關於董明珠和雷軍的賭約,就是比2018年兩家的營收額度,而從去年營收來看,小米今年可能不及格力,雷軍會輸掉賭局,但格力的發展後勁不及小米。

“2020年之後,小米和格力再比營收規模,我估計勝出格力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大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