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帽子」「紙帽子」「土帽子」:學術圈的怪現象

“高帽子”“紙帽子”“土帽子”:學術圈的怪現象

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程曉,稱自己是正宗的“土博士”, 他從事極地研究20年,沒喝過洋墨水,參加過中國4次南極科考,多次進入北極地區考察,在南極冰蓋製圖、極地海冰實時遙感監測方面有深厚研究積累,算得上是我國極地遙感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一直在高校從事管理與科研,程曉對當前高校的用人及評價體制可謂“門兒清”。他對很多人為了戴上“高帽子”,成為“某長傑”(長江、傑青),甚至為了謀取一個好職位,買來“紙帽子”混跡於高校的現象深惡痛絕,又頗感無奈。

程曉指出,之所以出現以上現象,其核心因素是評價和分配機制的問題,一個學者一旦有了帽子,個人待遇就可以翻好幾番,長江傑青和普通教授的待遇可以差出5-6倍,讓無數學者為之盡折腰,出現鑽空子、學術不端甚至金錢買賣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這些帽子的人數跟高校學科評價也密切相關,因此帽子人才的價碼水漲船高,在一些地方院校待遇都在百萬級。

程曉介紹,高校引進了帽子人才,開出了高價錢,出論文成果是一個訴求,另外更重要的訴求則是這些帽子人才去從國家各渠道爭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因為這種重大科研任務也直接與學科評估相關。

這樣的結果就是,帽子人才們活躍在各種國家科研項目的角逐場裡,剛拿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還沒開始幹,又在去重點基金項目答辯的路上,而其實他們還已經拿到了財政部撥給各高校的百萬甚至千萬級的“雙一流”經費支持。

“試問,重點研發專項、重點基金以及雙一流經費,哪一個不是國家財政的錢,不是納稅人的錢?!真的有必要設那麼多項目、拿那麼多項目嗎?”程曉坦言,國家投入的雙一流經費等等真的只是個種子基金,只能拿來塞牙縫?

“帽子多”與“項目多”、“牌子多”必然形成惡性循環,有帽子的人更有能力爭取項目,造成科研經費資源快速集中到極少數人的團隊或方向,造成大批沒帽子或不會走關係的學者得不到項目資助,導致經費和人才的巨大浪費。

“雙一流”實施以來,除了各高校都在竟相招募院士、千人和長傑以外,還有一個愈演愈熱的現象,那就是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在舉辦各種夏令營招募優秀本科生包括本單位的研究生,給出的待遇也水漲船高。重視培養青年人是好的趨勢,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是國家科技和教育投入的增長以及大學生數量的減少。

然而這些優秀青年人的前途如何呢,會不會只是淪為各帽子人才項目組的廉價勞動力?他們拿到一頂“土帽子”,但是,明擺著他們博士畢業那一天直接面臨的就是在國內不可能有一份好的教職或研究崗位,他們要與那些本科畢業就出國的青年海歸們去競爭,卻發現毫無競爭力,必須在學術最盛期出國去給資本主義國家服務幾年。

在中國,45歲對於想有所作為的學者是道坎,如果45歲還沒拿到長江或傑青,在學界也幾乎沒有什麼話語權,基本就不得不混日子養老了。但是能夠上長江傑青的人畢竟是極少數,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中國則是殘酷的事實,是人才的巨大浪費。

程曉還指出了一種怪現象,即有些地方院校對“院士”稱號人才的痴迷已經達到不可理解的地步,一些“野雞科學院”的院士居然也非常有市場(俄羅斯有約一百八十家“科學院”,除俄羅斯科學院外其餘多數是花錢就能買的)。“頂著這些假院士“紙帽子”的人到處招搖撞騙,騙待遇騙地位,十分可惡!” 程曉說。

語言不過關被拒?美國EditSprings--專業英語論文潤色翻譯修改服務專家幫您!

“高帽子”“紙帽子”“土帽子”:學術圈的怪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