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會議,沒來的轉向

按照慣例,7月份的政治局會議在25號左右。今年由於領導人出訪等原因,稍晚了幾天。二季度,尤其是6月以來,部委之間、市場人士之間圍繞經濟和政策有不少爭論,遲來的政治局會議如何定調,讓大家更為期待。

整體來看,政策只是微調,遠非轉向。

新華社的通稿,有一些信號值得關注:

第一,對經濟下行的擔憂有所上升。針對經濟形勢,延續了4月23日政治局會議上“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說法,有點超預期,因為中觀數據顯示經濟從一季度的“生產強需求弱”變為“供需兩弱”。但總體平穩之下,增加了“穩中有變”,貿易戰、地產投資回落都給經濟施加了壓力。中央對經濟下行的容忍度高於市場預期,但也在最高層面對市場爭論了很久的政策微調,做了確認。

第二,擴大內需置於調結構之前。前期央行、財政領導之間的政策之爭,引發了廣泛關注。這次會議強調“加強統籌協調,形成政策合力”。積極的財政政策沒變,但是政策目標從一季度的“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變成“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擴內需的重要性置於調結構之上了。貨幣政策穩健中性,增加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

我們認為,下半年財政政策的空間更大一些,如結構性減稅,以及加快專項債發行(截至目前1.35萬億的額度只發了11.7%)。貨幣政策集中在落實,包括引導定向降準資金流向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

第三,高度重視穩就業和穩經濟。“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的提法,應該是第一次出現,核心其實還是穩就業和穩經濟。

穩金融處於第二位,多少感到意外,因為去年以來針對金融整體是高壓監管的。今年金融數據大幅收縮,並在二季度向實體經濟形成負反饋。我們已經看到7月20日一行兩會發文,在邊際上有所放鬆,下一階段針對金融業的監管將放緩。

穩投資位於倒數第二,意味著難以看到大規模的基建投資出臺,基建投資增速個位是常態。針對城投融資的監管,也要滿足50號文和23號的要求,符合“市場化原則”和“必要的在建項目”。

第四,去槓桿節奏放緩。之前傳言去槓桿將轉向穩槓桿,這次會上重申堅定做好去槓桿工作,但要把握好力度和節奏,協調好各項政策出臺時機。去槓桿的重點是地方政府和國企,但顯然高壓去槓桿中,民企和中小企業更受傷。目前來看,地方政府和國企去槓桿成效並不明顯,這一塊難以放鬆,未來任重道遠。為了減少對民企和中小企業的誤傷,節奏上要平穩,並通過機制創新,如MLF抵押品擴容等方式引導廣義信貸流向這些企業,更好服務實體。

第五,落實對外開放。博鰲論壇上最高領導人將對外開放提升到更高層次,隨後出臺了不少措施,如降低汽車關稅、放寬金融業限制等等。這次要求繼續研究推出“管用見效”的重大舉措,在降低關稅、擴大市場準入方面,值得我們期待。穩外資是“六穩之一”,也單獨提到了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預計將會在制度層面,如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出臺一些措施。

第六,繼續收緊地產政策。慣性思維下,經濟下行信號出現時,放鬆地產總是被很多人提起,這次一樣。相比於423政治局會議,此次會議對於房地產給出了明確的信號,要下決心解決好房地產市場問題,堅決遏制房價上漲,這有助於緩解了公眾的壓力。房地產問題是防風險和去槓桿的重要環節,不要挑戰中央的底線。

針對開發商的融資監管難以放鬆,地產投資也將逐步回落。對地方政府而言,土地是最重要的抵押品,遏制房價上漲,意味著土地的抵押價值降低,地方政府要逐步擺脫對土地財政模式的依賴。

遲來的會議,沒來的轉向

第七,擴大民生支出應對去槓桿。去槓桿和去產能,可以看做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地方政府和國企去槓桿的方向沒有變,而去產能要打通制度的梗阻,比如地方政府出於穩定稅收和就業而延緩去產能的進程。去產能、去槓桿越深入,對就業的衝擊會越明顯。確保工資、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做好社會穩定工作,我們可能會看到長期的去槓桿和去產能。

整體來看,我們認為政策只是微調,遠非轉向。財政政策是下一階段擴大內需的主力,監管方向未變,只是節奏上有所放緩,寬貨幣能否到寬信用還有待觀察。在地方政府和平臺公司融資繼續受限的情況下,實體經可能延續低迷,不排除後續有更多的逆週期政策出臺。

落實到資產配置,貿易戰和經濟下行預期下,股票市場缺少趨勢性的機會。為保障債券市場的融資功能,降低企業債務償還壓力,我們可以相對確定的是,央行貨幣收緊的可能性較小,流動性會相對充裕。在資管新規細則明確老產品在過渡期內可以投資新資產的輔助下,短久期高票息是目前更好的策略選擇。貨幣政策沒有大的放鬆,人民幣匯率對美元指數變動已迅速調整,加之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結售匯數據等多個指標都顯示貶值預期並不強,人民幣並沒有大的貶值壓力。去產能、環保支撐大宗,但終端需求放緩,我們認為大宗價格下行的概率更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