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首小詞,栩栩傳神,描繪了一幅初夏鄉村風情畫

在古代,科技技術不發達,水利設施不完善,每逢乾旱時,人們正常的生活和生產就會受到嚴重威脅,這時人們就會期盼老天爺能下點雨,解救下蒼生。如果還是不下的話,那就要舉辦個隆重的儀式向老天爺求雨了。求雨,又叫祈雨,在大多數的傳統宗教裡,認為降雨是屬於水神所管轄,例如龍神。故當久旱不雨時,人們會祭祀相關的神明,舉行祈雨的儀式,祈求降雨。

北宋大文豪蘇軾就曾率眾求過雨,事後還真下雨了。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去求雨處謝雨。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第四首,主要寫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

蘇軾的一首小詞,栩栩傳神,描繪了一幅初夏鄉村風情畫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繅車:繅絲車,抽絲工具。

牛衣:蓑衣之類。這裡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

蘇軾的一首小詞,栩栩傳神,描繪了一幅初夏鄉村風情畫

這首詞是蘇軾在徐州做官的時候寫的。按照當時的迷信風俗,一個關心農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龍王爺”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龍王爺”謝雨。這首詞就是蘇軾有一次途經農村去謝雨,記下的見聞之一。

上片描寫農村風光的幾個典型場景。首句採用了倒裝的句式,既描繪出棗花紛紛飄落的樣子,又把詞人的行蹤逗出---行走在棗樹下。後兩句,詞人通過“村南村北”的“繰車”聲和農人賣瓜的叫賣聲,表現了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表達出詞人對豐收的喜悅心情。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寫出了景色的一個方面。三個畫面,從所見著筆,次寫所聞,描繪了三幅清新樸素的鄉村風情圖,色彩鮮明,音樂感也強,給人以至美的享受。

蘇軾的一首小詞,栩栩傳神,描繪了一幅初夏鄉村風情畫

下片記事,轉寫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動。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敲門試問野人家”寫詞人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裡覓水的意識活動,“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試問”有敲門探詢之意。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

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