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皇家「帝後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消失的龍門“帝后禮佛圖”竟然出現在大洋彼岸

20世紀30年代,洛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內,每至深夜,會傳來奇怪的敲打聲。

有心人壯著膽子循聲探看,會發現漆黑洞內,幾名石匠借微弱燈光,在盜鑿洞內高浮雕“帝后禮佛圖”。

石匠盜鑿時,龍門南北兩路口,都有人持槍放哨。

5年後,精美的“孝文帝禮佛圖”和“文昭皇后禮佛圖”,在洞內消失。

與此同時,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出現了“孝文帝禮佛圖”;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出現了“文昭皇后禮佛圖”。兩幅浮雕,拼湊得千瘡百孔。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在龍門石窟時的原貌照片

這場浩劫,緣自中外盜賊勾結。

紐約博物館遠東藝術部主任普愛倫,專門收集和盜竊中國文物,他看上了“帝后禮佛圖”,勾結北京文物鉅商嶽彬,許諾以四萬銀元(另一說是1.4萬銀元)為酬,以5年為期,將“帝后禮佛圖”全部石雕盜出。

嶽彬買通當地保甲長及土匪,脅迫王光喜、王水、王惠成等石匠盜鑿。

浮雕鑿下,成幾麻袋碎石,嶽彬請高手粘對適配,還有兩箱子碎石,無法粘對合配。

有專家認為,“從原壁被鑿痕跡和殘存浮雕斑痕,以及後來從嶽彬家查出的浮雕碎塊來看,恐怕原作已被鑿毀,現藏美國的很可能是複製品。這無疑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一大悲劇。”

1952年,嶽彬被判死刑,死於獄中。龍門石窟“帝后禮佛圖”,無論從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上估量,都屬於國寶級別,卻自此從人間消失。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孝文帝禮佛圖”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孝文帝禮佛圖”局部

罕有人知的倖存珍品-----鞏義“帝后禮佛圖”

慶幸的是,自龍門東行50餘公里,鞏義市洛水北岸,低矮大力山下,一處小小的,不太起眼的石窟寺內,還有一幅“帝后禮佛圖”,它歷經1500餘年滄桑,仍靜靜發散著攝人魂魄的光華,卻在當時罕有人知。

“鞏義帝后禮佛圖 ,是中國石窟中唯一倖存的珍品。”----鞏義市文物專家王保仁先生

“山是邙山餘脈,叫大力山。邙山山勢連綿幾十裡,只有這兒,黃土層下有適宜開窟造像的黃砂岩。在這兒建寺,天造地設。”王保仁道。

鞏義石窟寺,坐北朝南,從西向東依次排開有五窟,共有造龕328個,大小佛像7743尊,各種碑刻200餘塊。自西向東排列約120餘米,形成相對集中的石窟群落。其中絕大多數為北魏時期造像。

第一窟窟門兩側內壁,左側是帝王禮佛圖,右側是皇后禮佛圖,像連環畫一樣,都分上中下三層。採用高浮雕,有限空間中刻出眾多人物來。

左側,比丘作前導,其後是頭戴通天冠和冕旒的帝王,身後跟隨王公大臣。右側,比丘尼作前導,領頭的是頭戴蓮花冠的王后,身後跟隨嬪妃公主。

每位主人兩旁,都有侍從,或扶攙主人提攜衣裙,或執扇掌傘,或挽袋提爐。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鞏義石窟寺“皇帝禮佛圖”局部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鞏義石窟寺“皇后禮佛圖”局部

禮佛圖中,有誇張身高對比,帝王個頭最高,侍從最多。大臣越來越低侍從越來越少,高低錯落有致。禮佛者服飾的裙線、衣帶似在迎風飄動,畫面頗具動感。雕像上,還殘留紅黃藍黑等色,1500餘年前彩繪上去的。

全列佛像向窟門方向前進,但隊伍中也有有侍女是反身的,其實是回身攙扶主人, 也有側身提著東西的。皇后挺腹拱背,雍容華貴。其後嬪妃公主,頭梳各種髮髻,形象柔美。第三層年輕公主們,面容清朗如新月。

從“帝后禮佛圖”你能看到皇家的肅穆排場

你也能觸碰到雕像的體溫,他們,不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夢,是活了1500多年的人。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鞏義石窟寺“皇帝禮佛圖”局部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鞏義石窟寺“皇后禮佛圖”局部

為什麼鞏義會有“帝后禮佛圖”?

洛陽龍門石窟,有“帝后禮佛圖”很正常,它是北魏皇家石窟。

鞏義,為何會有?原因只有一個,它也是北魏皇家石窟。

這,可能嗎?

陳明達,著名建築學家、建築史學家,他認為,鞏義石窟寺功德主,必為北魏皇室。開鑿時間,大致在517年到530年間,即北魏宣武帝到孝莊帝執政期間。

石窟寺四窟五窟間外壁較靠上的部位,有一塊石碑,寬三四十釐米,長五六十釐米,是《北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上書:“昔孝文帝發跡金山……電轉伊瀍,雲飛鞏洛,愛止斯地,創建伽藍”。

“這,清楚說明希玄寺(即石窟寺前身)是孝文帝所建。”王保仁道。石窟寺五窟,第一至第四窟均是有中心柱的方形窟,除第二窟因石質疏鬆“爛尾”,每一窟內容都是精心佈局。所有石窟主題圍繞《法華經》展開,《法華經》,正是北魏皇室的主要信仰。

龍門已有“帝后禮佛圖”,為何又在鞏義再造?

陳明達推斷,龍門石窟崖層堅硬,開鑿困難,除明確記載賓陽三洞石窟,北魏在龍門並無別的帝王造窟。之後在鞏義找到合適地點,從而放棄龍門繼續造窟。

“鞏義岩層為黃砂岩,硬度低,與龍門相比更適合開窟。鞏義是洛陽咽喉,由鞏義向東,可進入華東大平原,向西是出入洛陽的關口,向北可渡洛水黃河。在鞏義建皇家石窟,天時地利人和全佔了”。王明仁道。

1975年,鞏義文物工作者孫憲周在南河渡鄉寺灣村走訪時,在老中醫張永肖家發現手抄本《石窟寺本末》。“白麻紙裝訂,共10張20頁,共2780餘字。系清代人所傳,記述石窟發展脈絡和寺內碑刻,與史書吻合,很有價值。”孫憲周道。

《本末》中說,孝文帝次子名元恪,即宣武帝,身染“斑爛”,久治不愈,親赴寺內許願,如病癒將在寺後鑿山為窟,刻石為佛,並將寺內佛像、殿宇及大小物件換新。許願後三月其病得愈,加上龍門石窟修造維艱,於是鞏義石窟寺由此而盛。落成後,“寺院俊俏華麗堪稱天下之冠”。

宣武帝為病祈福,這才是建皇家石窟、雕造“帝后禮佛圖”最直接的原因。

龍門“國寶”已毀,完好的鞏義“帝后禮佛圖”更是彌足珍貴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錦廬藝術館藏“皇帝禮佛圖”拓片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錦廬藝術館藏“皇后禮佛圖”拓片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錦廬藝術館藏“帝后禮佛圖”拓片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錦廬藝術館藏“帝后禮佛圖”拓片

千年皇家“帝后禮佛圖”被盜至美國後……

錦廬藝術館藏“帝后禮佛圖”拓片

與龍門“帝后禮佛圖”相比,鞏義禮佛圖的位置與形式,均取法前者。後者,帝后均增加了隨從,壯大到三四層之多,如同展開的長卷,佔了大半個窟壁的位置,十分震撼。

錦廬藝術館現藏全套《鞏義石窟寺 帝后禮佛圖》,錦廬現存的完整清晰的“帝后禮佛圖”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部分文字來源大河網,圖片來自錦廬藝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