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笑、沉穩、不打官腔,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的清華二十九年

愛笑、沉穩、不打官腔,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的清華二十九年

胡和平。圖/中新

本刊記者/徐天

本文首發於總第862期《中國新聞週刊》

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因其學者出身和60後“一把手”的標籤,是省部級官員中較受關注的一位。

擁有留學日本東京大學的背景、取得工學博士學位的他,被稱為“學者型官員”,是“學而優則仕”的典型;同時,他曾經在清華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了五年校黨委書記,從大學時起就是清華著力培養的人才。

無論是當年從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調任陝西省委副書記、成為省委常委班子裡最年輕的一員,抑或是後來出任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均是媒體重點關注的對象。

陝西本地一家媒體發文說,他們搜索胡和平的圖片發現,不管是開會、講話還是會見客人,胡和平經常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讓人覺得容易相處。這與有些官員嚴肅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也有媒體梳理了胡和平在浙江和到任陝西頭兩年的經歷,發現他始終在忙著調研,足跡遍佈這兩個省的各市縣。而在前期密集調研之後,胡和平會提出相應問題和短板,並提供解決思路。有人說,這是典型的理工科思維——發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56歲的胡和平,無論其性格、待人接物的特點,還是對待問題的態度,均可以從他在清華大學29年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找到痕跡。

“雙肩挑”骨幹

1980年9月3日,清華大學為新入學的13個不同專業、1956名新生舉行開學典禮,18歲的山東臨沂人胡和平也在其中。

胡和平所在的水利工程系(以下簡稱水利系),是清華大學的老牌核心院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大興水利,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具體到清華大學水利系,就是“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通常是“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水利系的畢業生們參加過北京密雲水庫、三峽水庫等的設計工作。1969年,水利系師生還陸續去三門峽基地實施開門辦學。

胡和平入學的時候,三門峽基地已經撤銷,教師們都陸續搬回了北京,系裡也早已全面恢復高考招生。在他入學的第二年,水利系的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岩土工程,成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博士點,這個老工科院系依然有非常優質的教學資源。

一名同樣在1980年入學的清華畢業生回憶說,能考入清華的,都是各省市地區的高考前幾名,更何況剛恢復高考的1980年代,競爭很激烈。教室不足,上自習的座位要靠搶,做的習題要比老師留的作業多,看書要超出必讀的範圍。周圍有的是天剛亮就出去學習、晚上熄燈才回來的同學,整個校園都瀰漫著“苦讀”氛圍。

每天下午四點半,學校的大喇叭會準時廣播:“同學們,現在是課外鍛鍊時間。到操場上去,到校園裡來,參加體育鍛煉,保持強健的體魄,爭取為祖國健康地工作50年!”

此時,改革開放伊始,新思潮、新事物不斷湧入,各種討論和思想的碰撞經常發生在清華北大這樣的學術前沿陣地。一名畢業生回憶,他們可以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理論與思潮。熄燈後,大家在宿舍裡天南海北地夜談、爭論。“我們有屬於當代的傷痕文學、朦朧詩歌、臺灣校園歌曲,有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有‘天之驕子’的優越感。我們知道,無窮的機會就等在校門外。”

廣闊世界的召喚,校園裡的勤奮苦讀,和“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氛圍,無疑給剛剛成年的胡和平烙下了獨特的印記。1982年,胡和平入了黨。比他高兩級的學長、目前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作的張國新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胡和平在本科期間,加入了系黨委學生工作組。

時任清華大學水利繫系主任的董曾南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學生工作組的成員,均是本科生輔導員,這一組織來源於清華大學的“雙肩挑”政治輔導員制度。

該制度由老校長蔣南翔創立於1953年,旨在選拔優秀學生“一個肩膀挑業務學習,一個肩膀挑思想政治工作”,之後,全國高校都推廣了這種輔導員制度,通常由碩士研究生擔任本科新生的輔導員。

清華大學1951屆校友、中宣部原副部長滕藤曾回憶說,蔣南翔最初提出,擔任政治輔導員的學生,應該是“政治上強、業務也好”的高年級學生,“作為學長和學生中間表現比較好的標兵,他們也很容易得到學生的親近感,很容易跟學生交流”。蔣南翔當時表示,一個人年輕時擔任一些政治工作,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今後一生的工作都會有好處。這些人走上工作崗位後,“沒有離開本行,同時又做思想政治工作,成為真正的‘雙肩挑’骨幹”。

胡和平作為“政治上強、業務也好”的高年級學生,被挑選成為新生的政治輔導員,進入系黨委學生工作組。

這段政治輔導員的經歷對胡和平產生多大影響無從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胡和平日後成為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的時候,這段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經歷,確實給他積累了經驗。

在“雙肩挑”制度創立60週年的時候,2013年11月17日,清華曾舉辦紀念大會。這是胡和平離開清華大學,前往浙江擔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前的最後幾天,他的身份還是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他在大會上發言說,“雙肩挑”制度深刻把握了因材施教、互相激勵的教育規律,深刻把握了時代前進和人才成長的發展需要,這已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中極具特色、極其重要的一項制度。他希望,“雙肩挑”能繼續成為清華園中高高飄揚的一面旗幟。

在張國新的印象裡,20歲的胡和平做事穩健,性格好,愛笑,很容易跟大家融洽相處。在後來彼此相處的三十多年中,他從來沒見胡和平發過脾氣,甚至是紅過臉。

胡和平於1986年從水利工程系的水資源工程專業畢業,畢業後留校工作,擔任系黨委學生工作組副組長、組長。與此同時,他考上了本系水利學及河流動力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董曾南介紹說,一般來講,學生工作組的組長會同時兼任主管學生工作的系黨委副書記。1990年,胡和平碩士畢業後,仍然繼續擔任系黨委副書記。

此時,張國新也已博士畢業,留校任教,並擔任研究生輔導員,後來成為研究生工作組組長。胡和平作為主管學生工作的系黨委副書記,是他的直接領導,與他有過多次工作接觸。在張國新看來,似乎沒什麼事情能難得住胡和平,他沉穩、務實,處事不驚,工作上既嚴格要求,又包容大度,大家合作起來很順暢。

張國新記得,這個階段的胡和平已經在學校嶄露頭角。一次新生軍訓中,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是總指揮,胡和平以水利系黨委副書記的身份,成為新生軍訓副總指揮。

一名在清華校級部門工作的校友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水利系作為清華工科院系,在學生工作方面始終做得比較好,也會向校級部門輸送優秀的學生幹部,這是水利系的傳統。此時的胡和平,已經得到了校方的關注。

董曾南作為水利系主任,也在此時留意到了不到30歲的胡和平。他覺得“這個學生功課好,又在做政治輔導員期間無私奉獻”,因此他想多多培養胡和平,介紹他出國留學。

愛笑、沉穩、不打官腔,陝西省委書記胡和平的清華二十九年

2012年6月27日,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中左)、校黨委書記胡和平(中右)和人文學院的畢業生合影留念後,分別與學生們進行交流。圖/中新

“他很值得信賴”

2016年7月5日,以“開放的中國:邁向世界的陝西”為主題的外交部陝西全球推介會在京舉行。外交部部長王毅和來自134個國家和5個國際組織的外交官等,參加了活動。

媒體注意到,時任陝西省長的胡和平,對著139位外交官“飈”了英語。他以 “陝西”的漢語拼音“Shaanxi”包含的七個字母為關鍵詞,向與會嘉賓介紹陝西的顯著特點。

胡和平的英語得益於他出國留學的經歷。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東京大學土木系系主任岡村到清華大學水利系訪問。董曾南作為系主任,與對方簽訂了一個協議,清華大學水利系每年向東京大學輸送一些畢業生,繼續深造。而日本方面則為清華畢業生提供獎學金。

從1987年起,清華大學陸陸續續送了多名畢業生前往東京大學深造,胡和平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當時,董曾南還擔任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學會副主席,與國際知名水利學者、後來的國際水利工程與研究學會主席玉井信行十分熟悉,就將胡和平推薦給了對方。

1992年,胡和平在清華辦理了停薪留職手續,赴日本攻讀東京大學土木工程系河川與流域環境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成為玉井信行門下的弟子。

玉井信行治學紮實嚴謹,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張國新的妻子、同樣出身於清華水利系、在胡和平之後成為玉井信行學生的彭靜回憶說,在東大留學期間,自己壓力非常大,“因為三年攻讀博士學位的時間非常有限,論文要求用英文寫,幾乎三個月就要出一篇論文。但是經歷了這一段艱難的過程,我感覺收穫非常大,尤其是在流域水環境的專業思想方面,這對我回國後參與的很多重要工作有關鍵性的影響。”

胡和平去日本時,剛結婚幾年,妻子女兒陪著他一同留學。張國新記得,那時留學東京大學,基本可以拿到每個月19.5萬日元的獎學金,相當於一萬多元人民幣。這筆錢在當時的中國已是鉅款,不過在東京,也只是正好能維持一家三口的日常支出。東大會幫助留學生聯繫租用類似中國現在的公租房,每個月租金一萬多日元。

在日本期間,胡和平的妻子會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1995年,胡和平取得了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日本的INA株式會社工作。那時,留學日本的清華畢業生,通常會選擇在日本工作一段時間後再回國。

INA是以河川治理為主要業務的公司,有設計、規劃、研究、技術開發的職能。公司創始人對中國十分友好,公司內也有好幾位中國人。胡和平進入的部門是河川計劃部,屬於核心部門,與他學的水資源專業對口,專門做河流規劃。

1995年年底張國新也來到日本,進入了INA公司的技術開發部工作。“先到日本、先到公司的胡和平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張國新說。瞭解到張國新不太會說日語,公司聘請了日語學校的老師,每週五下午對他進行一對一教學。胡和平已留學日本三年,與導師溝通、開學術會議等多用英語,日語也已經過關,但他仍然向公司領導申請,和張國新一起系統學習日語。

兩個同樣畢業於清華水利系、且之前已比較熟悉的中國人,在陌生的日本公司很快成為了飯搭子。每天中午,倆人會打電話問對方:“老胡/老張,吃飯去啊?”他們很少提前準備便當,常常在公司周圍找館子,最愛去的是一家印度菜餐廳。咖喱羊肉或者咖喱雞肉用白饢包著吃。“飯聊”是倆人當時最多的交流方式。

雖然已經從東京大學畢業,胡和平一家仍然住在求學時租住的公寓中,張國新一家三口也住在同個小區,另外,還有從清華畢業、來日本留學的其他師兄弟住在附近,大家經常聚會,天南海北地聊,最常說起中國,以及清華的故事。

頻繁接觸中,張國新覺得胡和平為人正派,謙遜,心胸開闊,為人處世上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遇到困難請他幫著分析,他也總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提出建設性意見。“和他交往不長時間就會發現,他很值得信賴,我跟他交往的時候,總是感覺很輕鬆,遇到什麼困難很自然就會想到請他幫忙。”

張國新記得,胡和平在日本期間,發起成立了東京的清華校友會,定期會組織一些活動。一次校友聚會時,胡和平安排張國新唱了一首歌——《我的中國心》。

從教授到校領導

張國新和胡和平做了一年的飯搭子和日語學習拍檔,胡和平突然決定回國,回清華。關於他為何做出回國的決定,董曾南和張國新說了兩個不同的故事。

董曾南記得,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中科院院士王大中訪問東京大學,他曾聽說過胡和平,與他在東京見面,並動員他回清華。

張國新則記得,胡和平在碩士期間的導師是後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雷志棟在1994年接替董曾南擔任水利繫系主任,他希望胡和平能儘快回到系裡工作。

無論是系裡還是校方,可以肯定的是,清華大學希望胡和平回去,他也立刻做了決定。1996年底,34歲的胡和平離開學習三年、工作一年的東京,回到清華大學水利系。

事實上,當時國內和日本的經濟發展仍然有較大的差距,胡和平自己就體驗了這種落差。

2014年,胡和平在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任上出席該省海外高層次人才聯誼會,他對就座的“千人計劃”人才回憶起了這種落差:“1992年去東京大學攻讀三年博士,又在企業工作一年,當時正是日本經濟最好的時候,薪資水平比較高。1996年底回到清華大學後的第一個月,打開工資條一看才300多元,我的碩士生導師就坐在身邊,他對我說,咱們的工資水平還是比較低的。”

“很多人從海外回來不單單是為了薪資,更是為了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人生價值。”胡和平這樣說。

董曾南記得,胡和平回國後很快就評了教授的職稱。因“文革”的影響,那時水利系評職稱的名額有限制,許多老教師都在排隊等著評教授,董曾南作為系主任,也是在五十多歲才評上教授的。胡和平是海歸博士,又符合論文、科研項目等種種要求,在不到40歲時就評上了教授,頗有些“破格”的意味。不過董曾南說,系裡的老師們對此沒有什麼反對之聲,都認為胡和平的學術資格確實足夠。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張國新回憶,胡和平在日本INA株式會社工作期間,就表現出色。2010年前後,胡和平在河川計劃部工作時的部長已經升任INA株式會社社長,到北京出差,與胡和平、張國新等在清華見了一面。這位社長提起了胡和平當年開發的一款河流模擬程序,該程序可以模擬河流中洪水的演進以及物質的輸移。社長說,十多年過去了,這款程序仍然是公司的主要工具,公司仍然在每天使用這款程序,並對胡和平表達了深深的謝意。

“我們編的程序,一般就是自己用。他編的程序,能給公司留下來,且十多年了,一直用到現在,這說明他的學術理念比較前沿,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確實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純做學問、脫離實際的。”張國新評價說。

回國後的胡和平很快評了職稱,並擔任水利系副主任,成為自己的碩士導師雷志棟的副手。2000年,水利系和土木系合併為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胡和平擔任院黨委書記。

從2000年擔任院黨委書記起,直到2008年,胡和平進入了一到兩年一變動的崗位密集調整時期。

2002年11月,他離開土木水利學院,任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10個月後,他調動崗位,成為學校教務處處長;11月後的2004年8月,他再次調動,成為學校人事處處長兼人才資源開發辦公室主任。

不少人都看了出來,學校有意培養胡和平,因此讓他在主要的黨委部門和校務部門輪崗。

清華大學校長、副校長的選拔均要進行民意測驗。2006年,清華大學的中層幹部、老幹部、各學院工會組長、教師代表等,拿到一份學校正處級幹部的名單,從中海選出自己覺得可以成為校級領導的人。

一位知情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回憶,那時,大家有共識,清華大學60後的幹部中,有幾人比較突出,除了胡和平之外,還有後來的清華大學校長、現任北京市長陳吉寧,以及現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他們都在清華讀的本科,學術上出類拔萃,又都做過政治輔導員,是“雙肩挑”的骨幹,可以說是清華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巧合的是,三人均畢業於1986年。

2006年2月,畢業20年後,44歲的胡和平和42歲的陳吉寧成為清華大學副校長,43歲的陳旭成為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

2006年8月,副校長鬍和平兼任了校黨委常務副書記。2007年12月,上述三人的職位再次同時變動。胡和平不再兼任副校長,全職擔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陳吉寧則擔任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旭由黨委副書記轉崗為副校長。

那時,清華大學的黨委書記是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陳希。胡和平作為常務副書記,配合陳希的工作。

到地方去

2008年12月,胡和平的工作再次發生變化。

2009年1月5日,清華大學在主樓報告廳召開全校教師代表和中層以上幹部會,中組部副部長李建華宣讀了職務任免通知:陳希離開清華大學,調入教育部任副部長、黨委副書記,胡和平接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一職。李建華說,中央對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的變動高度重視,經過反覆醞釀、慎重研究,從高校領導班子建設的全局和清華大學領導班子建設的實際出發做出了上述決定。

他說,胡和平是清華大學自己培養的人才,“政治上堅定,經歷了學校多個崗位的鍛鍊,熟悉學校情況,黨務和行政工作經驗都比較豐富,有較強的全局觀念和組織協調能力,考慮問題周到細緻,處事穩妥”。

“注意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工作,努力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在維護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他業務基礎紮實,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較高。他組織觀念強,堅持民主集中制,作風樸實,團結同志,要求自己嚴格。中央認為,胡和平同志擔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是合適的。”任免通知還如此評價。

無論是董曾南還是張國新,都認為胡和平的人品、性格,從本科開始,就沒有太大的變化。

張國新記得,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他所在的中國水科院的清華校友也組織了一個慶祝活動,希望清華大學能派一名校領導出席。張國新因和胡和平熟識,請校領導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他的頭上。他給胡和平打去電話,說明來意,胡和平一口答應了。

按照張國新的設想,這是一個官方活動,作為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的胡和平應該會坐專車、由秘書陪同前來。活動當天,張國新在會場樓下等著,看到胡和平獨自拎著包、乘出租車到了,他當即愣住。

大家同桌座談時,他發現胡和平和過去差不多,仍然說話時愛笑,性子沉穩,不打官腔,沒什麼架子。

不打官腔的特點,胡和平一直保持著。2017年,胡和平擔任陝西省長期間,在出席陝西省政府國際高級經濟顧問會議上,會場幾家媒體事先拿到領導發言稿,但現場媒體發現,胡和平沒有用既定的稿子,說的話更接地氣,也更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有一件事情,從胡和平上任之初開始,堅持到了他卸任黨委書記、離開清華大學為止。

2008年,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率團訪問重慶。此後,清華大學與重慶市合作,以重點單位“打包”招聘會、定向招考選調生等方式引導學生赴渝就業。2009屆清華畢業生中,有61位前往重慶就業,其中37名畢業生通過選調的方式簽約重慶基層,數量均創幾年來新高。

這是自2003年清華大學開啟西部實踐計劃之後,開始實施的另一個計劃——基層定向選調。

幾年後,胡和平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發言總結了校領導班子的想法。學校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把“充分選擇基礎上的重點引導”作為就業工作總體原則,鼓勵和支持畢業生自覺把個人發展同國家需要結合起來,積極選擇到國家重點行業和區域就業。

為此,學校會開展“科學發展,成才報國”等主題教育活動,倡導“祖國至上、人民為先、事業為重”的價值理念,並堅持每年為到西部、基層、重點單位就業的畢業生舉行出征儀式,由學校主要領導為這些畢業生送行。

2009年,胡和平擔任黨委書記的第一年,也是基層定向選調計劃開始的第一年,他將首批選調生送到了重慶。之後的每個夏天,胡和平都會和其他校領導一起,帶隊送選調生到工作崗位上,“扶上馬,送一程”。

2013年,離開清華前的最後一個夏天,胡和平前往廣西、寧夏,送選調生上崗,並前往西藏,與在那裡基層工作的清華17名校友座談,鼓勵他們繼續紮根基層。

自2009年之後,清華大學通過定向選調走上基層黨政部門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逐年增加,到2012年,已有366名。2013年,清華大學統計了當年畢業的348名本科生輔導員、研究生工作助理。在當時已就業的248人中,有104人簽約京外用人單位,比例為41.9%,比2012年同期提高了9.2%,到東北、西部就業比例相對往年有所上升。

最終,胡和平自己也去了地方,去了基層,到浙江省任職。

但即便離開水利系、到校級部門任職之後,胡和平也未曾放下自己的專業。

2002年之後,胡和平先後擔任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副主席、國際灌排委員會環境影響工作組主席、北京水利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等職務。

在2002年和2006年,他作為課題組第五和第八獲獎人,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他作為第一獲獎人,獲得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清華期間,即使已經離開了水利系,胡和平也一直在帶碩博士並指導博士後。根據可搜索到的公開信息,胡和平指導的最後一批博士,畢業於2015年。此時,胡和平已經在陝西擔任省委副書記。

董曾南說,2013年末,胡和平離開清華前往浙江赴任時,門下仍有未畢業的博士,水利系的其他教師幫著他,一起帶完了這些博士生。

這些博士均在畢業論文的致謝部分提到了胡和平。不止一人談起,胡和平“對學術嚴謹的態度、對科學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使他們難忘,而他“看問題的高屋建瓴”使他們受益終生。

董曾南最近一次見到胡和平,是在2013年末,胡和平離開清華之前。當時,胡和平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時期的導師玉井信行前來清華訪問,董曾南將玉井信行及其妻子請到了家裡,胡和平也在下班後攜妻女前來。

大家一起包餃子,賓主盡歡。董曾南注意到一個細節,胡和平和玉井信行可以用日語溝通。但為了讓留美的董曾南能加入話題,他們會選擇用英語交流。

二十多天後,調令下達,胡和平離開待了將近30年的清華大學,前往浙江,擔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董曾南得知消息時,寫郵件告知了玉井信行,後者表示在學術上有點惋惜。“這說明胡和平的學術能力得到了玉井信行的欣賞。”董曾南說。

張國新倒覺得,胡和平素來沉穩務實、能力出眾,走上領導崗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