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教會我們的,不止1+1=2

判斷一本書是好是壞,有一個標準,就是看它是否能伴隨你成長。

書本教會我們的,不止1+1=2

一本好書,在你青年時看,能帶給你感動;到你中年時再看,卻覺得很恐懼。那是因為,隨著你的閱歷的提高,你慢慢地看懂了一些之前你沒領悟的東西。從表象看,似乎是書在陪你成長,實際上,書自印刷出版之日開始,就不會再有變動。成長的是你自己。而這本書的境界始終在你之上,它在不斷地引領你去發現,去感悟,去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

書本教會我們的,不止1+1=2

凡是大作家寫書總是深入淺出,沒有賣弄只是“談談”。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

其實自己之前讀書實在是走了彎路的,總以為讀書只在乎當時讀完的頓悟,這一刻有這一刻的收穫,更慚愧地,重讀的書多是一些純消磨時間的小說。直到最近,每次想要打開電腦敲字,總覺得想說的很多卻又無話可說,看完自己拍案叫絕的作品,只能偶爾眼淚潸然在心裡吶喊一句:這真是本絕好的書啊!然而當我回想整本書的內容,只有片段腦補的畫面閃過,沒有留下有跡可循的記憶。或許過幾個星期,當別人問起對這本書的感受,可以從嘴裡吐出的也只有乾癟的——這是本好書——幾個字吧。但我知道我想要的是揮筆書豪、信手拈來、文思泉湧。


關於閱讀

1.“你要知道讀書好比探險,也不能全靠別人指導,你自己也須得費些功夫去搜求。我從來沒有聽見有人按照別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讀書十種’或‘世界名著百種’讀下去,變成就一個學者。”

2.“你應該去請教你所知的專門學者,請他們個就自己所學範圍以內指定三兩種青年可讀的書,你如果請一個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設想,你就像問道於盲的了”

3.“書是讀不進的,讀盡也無用。許多書沒有一讀的價值。你多讀一本沒有價值的書,便喪失可讀一本有價值的書的時間和精力。”

4.“十五六歲以後的教育注重發達理解,十五六歲以前的教育注重發達想象。所以初中生宜多讀想象的文字,高中生應讀含有學理的文字。”

5.“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長大一歲,你感覺興味的敏銳力便遲鈍一分。興味要在青年時設法培養,過了正常時節便會萎謝。”


關於興趣選擇

1.資廩興趣人各不同,你假若為社會需要而忘卻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學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興趣資察相近,都可以發揮你的聰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於社會。所以你選課時,旁的問題都可以丟開,只要問:“這門功課合我的胃口麼?”

2.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樁要事,所以不贊成早談專門;早談專門便是早走狹路,而早走狹路的人對於生活常不能見得面面俱到。

3.“學問這件東西,先要能博大而後能精深。倘若基礎樹得不寬廣,你就是“專”,也決不能專到多遠路。自然和學問都是有機的系統,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牽此則動彼。倘若你對於其他各部分都茫無所知,而專門研究某一部分,實在是不可能的。”

4.“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儘管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這是自然的道理。世間有許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顧慮,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間也有許多人既走上這一條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條路。結果也不免差誤時光。


關於人生觀

1.“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麼苦惱呵!我說,人們並非生在這個世界上來享福的,所以那並不算奇怪。”

2.“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3.“我勸你多打網球,多談鋼琴,多栽花木,多搬磚弄瓦。加入你不喜歡這些玩意兒,你就談談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關於世俗

1.十字街頭的空氣中究竟含有許多腐敗劑,學術思想出了象牙塔到了十字街頭以後,一般化的結果常不免流為俗化(vulgarized)。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為市場偶像,而真純面目便不免於因之汙損了。到了市場而不成為偶像,成為偶像而不至於破落,都是很難的事。

2.“老莊經過流俗化以後,其結果乃為白雲觀以靜坐騙銅子的道士;佛學經過流俗化以後,其結果乃為祈財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禿頭肥腦的蠢和尚。”

3.物理學上彷彿有一條定律說,凡物即靜,不加力不動。而所加的力必比靜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動。打破習俗,你必須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萬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萬鈞的力量不可。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收藏、分享~

你的任何想法,都能通過評論與我們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