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提到格力這個品牌,除了空調等傳統家電產品之外,還有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格力的手機。在經歷了格力手機一代和二代的失敗後,很多人都以為格力要放棄製造手機了,畢竟距離2016年的格力手機二代發佈至今已經時隔兩年。可出乎意料的是,近日,工信部裡赫然出現了格力手機三代的入網許可!

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整理網友的爆料來看,格力手機三代採用了18:9顯示屏,並沒有採用時下流行的全面屏設計,仍然保留了大下巴和大額頭。加上4GRAM+64GROM,後置1200萬像素+500萬像素雙攝像頭,前置800萬像素攝像頭,後置指紋識別,配置看起來似乎還可以。然而在處理器上,格力三代選擇的居然是2016年的曉龍821,這個處理器在現在的旗艦機中似乎完全不夠看。

這樣的配置不免讓人聯想起那款,用了各種方法讓自己員工購買的格力手機二代。很多網友對格力手機的第一印象都不太好。對於主流手機市場來說,格力的手機設計稍顯滯後:外觀設計上也不符合大眾審美潮流,配置上也比較一般。但就是這樣的手機,價格方面卻和很多旗艦手機不相上下,這導致網上連格力手機的評測都不太好找。

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於是,格力手機發布之後銷量慘淡。那生產出的手機該怎麼消化呢?交給自己的員工!格力為了消化已經生產出來的手機,強制規定自己的員工必須使用自己品牌的手機。董明珠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回答說,如果自己的員工都不喜歡自己的手機,又怎麼要求大眾喜歡呢?即便如此,格力手機二代發售至今也沒有采取任何降價措施去解決滯銷問題。

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其實,格力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從模仿中起步,引進國外的生產技術、設備、產線,到自主消化吸收,然後根據國情再設計再研發的過程。先通過價格和銷售打開市場,然後慢慢提升生產工藝和內在核心技術,他們歷經多年,篳路藍縷,最終慢慢掌握了產品設計、原料採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製造的全產業鏈佈局。

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如今,格力已經有了很多屬於自己核心技術。可問題是,這種重資產的經營模式,在技術創新、迭代緩慢的家電行業無可厚非,但在以效率為上和技術創新週期短暫的智能手機行業,似乎並不奏效。格力在傳統家電領域的成功,導致他們難以打破固有成功模式的束縛。

而且,格力對於搶佔智能手機市場的決心不夠堅定。現在的格力手機落後於市場潮流,且產品線更新不及時。在銷售渠道上,格力手機也僅僅只在自家的網上商城有售。相比於精耕線下渠道的OV,全互聯網鋪開的小米,格力卻遲遲沒有去為手機爭搶渠道的意思。渠道優勢的缺失,也讓格力手機在銷售上舉步維艱。

如果董明珠不做手機,格力或許更容易戰勝小米

最後,對於格力做手機這件事,小編認為,如果沒有好的切入點,或者不能專注,反而不如不做。目前看來格力在手機方面準備的尚不充分,還沒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關鍵點。如果格力真的想在手機市場有所作為,還是應該把重點放到產品本身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