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爲中國「亞馬遜」?

“買書上亞馬遜,買3C上京東”,這是小旺固定的購物模式;但其實亞馬遜早就不是一家書店了,京東的佈局也已經掩蓋不了它噴薄而出的“野心”。

一直以來,京東給自己設立的對標公司就是亞馬遜;但京東到底落後亞馬遜多少?兩家公司分別擁有哪些優勢呢?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兩家公司相似度高;今年以來,亞馬遜漲44.45%,京東跌4.64%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數據截止日期:2018年6月7日)

亞馬遜,1995年成立,以賣書起家;1997年登陸納斯達克。(關於亞馬遜更多詳細介紹,請戳:新任世界首富,竟然曾在《星際迷航3》中跑龍套?)京東,1998年成立,2004年開始電子商務業務,以3C產品見長;2014年於納斯達克上市。看起來,兩者都是以某一產品起步,逐步擴張成互聯網巨頭;在所屬GICS行業的分類及子分類中,兩者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但在今年以來的股價方面,兩者的差距卻較大。截至6月7日,亞馬遜漲幅為44.45%,京東下跌4.64%。

近3年,亞馬遜增長297.03%,京東增長8.43%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數據截止日期:2018年6月7日)

近3年,亞馬遜的股價表現依舊遠超京東。亞馬遜3年增長了297.03%,京東表現沒有超過納斯達克,只增長了8.43%,幾乎是一條直線。

事實上,將這個時期的亞馬遜和京東對比,似乎有些不公平,因為亞馬遜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成熟的互聯網公司。不信?我們來看最新估值和2018年1季度業績指標的對比數據。

亞馬遜總市值為京東14.5倍;2018年1季度業績指標完勝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估值數據日期:2018年6月7日)

亞馬遜的總市值為8197億美元,京東只有564億美元,亞馬遜是京東的14.5倍多。業績指標方面,京東與亞馬遜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亞馬遜2018年1季度的總營業收入為510.42億美元,京東為159.23億美元,亞馬遜是京東的3倍多;亞馬遜2018年1季度淨利潤為16.29億美元,京東為2.43億美元,亞馬遜是京東的6.7倍。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毛利率和銷售淨利潤方面,亞馬遜也領先於京東。

兩者相對比,亞馬遜已進入了收獲期,而京東仍在成長道路上努力拼搏。

雲服務、Prime會員、第三方服務+廣告業務······亞馬遜或已進入“成熟收割期”

目前的亞馬遜已經是一個成熟的互聯網帝國,其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在其他領域的探索,都慢慢地顯現出回報;而對比京東,似乎仍處在一個傳統零售商的艱難轉型期。

現在國內熱捧的“雲服務”,亞馬遜在2006年就推出了——Amazon Web Services,AWS。經過10多年的發展,亞馬遜已經成為了全球拔尖的雲服務提供商,這塊業務也是亞馬遜盈利的利器之一。

2018年1季度,為業績作出貢獻的還有另一塊業務——第三方服務。亞馬遜和京東一樣,同樣是以自營起家,但業界卻認為亞馬遜開始效仿阿里,通過對搜索競價、CPM競價和按業績付費等方法,向第三方企業主和廣告公司等客戶收取費用。早在2015年,亞馬遜的第三方賣家就已經佔到了商品總銷量的45%以上。亞馬遜還一直鼓勵第三方賣家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實現雙贏,賣家可以防止跟賣、提高復購率,更利於持續經營;亞馬遜也可以保證產品質量,增加其廣告業務的收入。

任何一家業界大佬公司,都會有其獨一無二的護城河;亞馬遜的護城河就是1億Prime用戶。亞馬遜推出的Prime服務是一種VIP會員制度,每年上交一定的年費,就可以享受購物優惠、視頻、服務、物流免費等更好的用戶體驗。由於,Prime年費價格不便宜(美國為119美元/年,中國為388人民幣/年),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亞馬遜也擁有一批忠實的優質顧客。

除此之外,亞馬遜還成為了第一個擁有奧斯卡小金人的互聯網公司,其發行的《海邊的曼徹斯特》獲得了第89屆最佳原創劇本獎和最佳男主角。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介紹完了目前亞馬遜的發展現狀,我們再來看看近3年的亞馬遜和京東的業績對比。

近3年業績:京東遠不及亞馬遜,但持續轉好

  • 近3年總營業收入:亞馬遜、京東穩步增長,兩者差距大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總營業收入,亞馬遜和京東均逐年增長,但兩者差距卻在逐漸加大。亞馬遜從2015年的1070.06億美元增長至1778.66億美元;京東從279.18億美元增長至554.52億美元。差距從790億左右擴大到1224億左右。

  • 近3年淨利潤:亞馬遜逐年增長,京東虧損逐年降低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近3年淨利潤,亞馬遜逐年增長,京東均為負數,值得慶幸的是,虧損不斷降低。亞馬遜從5.96億美元增長至30.33億美元,而京東從虧損14.44億美元減少到虧損2300萬美元。

京東,成長階段的創業公司?

自成立以來,京東的業務版圖一直在橫向擴充,從最初的3C數碼延伸到家電、圖書、服裝、快消品,甚至生鮮等幾乎所有類目。與此同時,京東一直引以為傲的物流業務也在逐步發展強大。從最初的標準件全國物流網絡,到大家電物流、再到生鮮冷鏈物流。京東將物流部門分拆成為獨立的京東物流子公司,希望京東物流可以成為中國供應鏈解決方案和供應鏈科技領域的領導者。

與亞馬遜在雲服務市場擁有絕對領導優勢相比,京東則在物流方面有著較強的競爭力和較大的市場潛力。但對標亞馬遜的京東,遠不滿足於此。2016年,京東也開始發展起了雲服務,起步晚並不妨礙京東的信心,京東“放話”要做“超級雲平臺服務商”。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京東還跨界了互聯網金融領域,成立了京東金融,背靠著京東集團超過2億的活躍用戶和幾十萬供應商、合作伙伴的數據,發展前景十分有利。

1個亞馬遜等於14個京東?京東何時成為中國“亞馬遜”?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京東仍處在一個高投入的階段,因尚未達到規模優勢,投入並未取得成果而導致虧損;一旦築成高高的競爭壁壘之後,京東或將迎來持續迅猛的發展。早前的亞馬遜也經歷過這一時期:目前,京東的市盈率是312.71,亞馬遜也曾在幾百倍之間徘徊,最高曾達到近3000倍,直到投資轉化為回報後,才開始漸漸下降,維持穩定。

京東是否會成為“中國亞馬遜”

京東是否會成為“中國亞馬遜”,小旺認為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亞馬遜在北美市場是絕對的龍頭老大,而京東在中國卻直面阿里的強大競爭壓力。京東早前主打自營,自營的盈利模式是賺取利差,並不賺錢;第三方平臺利潤率不低,卻面臨產品質量問題。京東物流方面的優勢也在漸漸喪失,很多電商平臺都提供當日送達,甚至1小時內送達的服務。

雲計算方面,2008年阿里雲起步,2011年7月正式上線;2010年2月,騰訊開始接入首批雲服務應用;面對國內互聯網巨頭紛紛搶先搶佔雲服務市場,留給京東的時間並不多。

但好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海外市場也仍是塊尚未開發的寶地;京東保持穩步增長,找對合適的發展方向,未來的前景同樣值得期待。


附註:以下為本文中提到的主要股票一覽

AMZN.O亞馬遜(AMAZON) 、JD.O京東

以上數據來源自Wind數據,所有結論均基於客觀數據由旺財財經情報站分析得出,僅代表拍財富理財Club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