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外甥小豐來到我家,嘻嘻哈哈地對我說:“已經解放咯!”

他媽媽看著正忘情地看電視的兒子,對我說:“他呀,從昨天晚上開始就興奮得不得了,因為開始放暑假了嘛!”

暑假來了,相信不少孩子和我外甥一樣,都已經是一臉“放飛自我”的得意神情了吧?

不過,“俗語”有云:“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同桌放暑假!”暑假歷時近兩個月之久,是孩子放鬆休息的時間,也是孩子之間拉開距離的時候。

大人放一次小長假,尚且會有“假期綜合徵”,更何況是自控力更差一些的孩子呢?如果暑假期間一味地放任孩子放飛自我,恐怕開學前又是一場低效的“收心大戰”!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暑假請做好這幾件事:

一、總結分析,揚長補短

發現每次學期結束,總有不少的學生會把期末試卷往書包裡一塞,就完事了,並不像對待單元試卷那樣,認真地把試卷看上許多遍,找出錯題原因,訂正錯題。

對於期末試卷的錯題,不止學生不重視,家長也容易忽視——因為這學期都結束了嘛,學生手冊上的成績已成定局了嘛,下學期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了嘛。

其實,期末考完了不代表結束了,先總結一下這學年的收穫與不足,為自己鞏固這學年所學到的知識點,是很有必要的。

知識是環環相扣的,這學期的知識掌握牢固了,下學期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消化。

而且,如果暑假開始後,孩子一下子從緊繃的複習狀態直接進入“放任自我”的暑假模式,也容易令孩子滋生惰性,不利於孩子度過一個健康充實的暑假。

這時家長可與孩子一起認真分析期末試卷中反映的問題——是否有掌握較差的知識點?在平時學習中有什麼不好的習慣導致考試時發揮不好?書寫是否工整?

用個小本子把發現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作為接下來要努力彌補缺漏的方向。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二、合理安排作業時間

提及作業,小豐媽媽說:“作業說多不說,說少也不少,我叫他提前在這個星期完成,不然不帶他去旅遊。”

我趕緊勸她別這樣做。她很不解,說:“提前做完還不好嗎?”

我說:“提前做是比延時做要好得多,但提前太多了,反而不好。”

每次開學後,總有不少學生的書寫差了很多,一翻他們的暑期作業,通常做是做了,但非常潦草、馬虎。一問,才知道是把所有作業全擠在幾天內完成。

因為做完了,家長就允許他們無憂無慮地玩到開學前。

殊不知,孩子之前好不容易養成的規律學習的好習慣,就這樣被摧毀了。

養成一個好習慣,起碼要堅持21天;而破壞一個好習慣,只需要一小時。可況,暑假比兩個21天還要長呢。

在暑假初始,家長可引導孩子合理規劃做作業時間,儘量平均分配,這樣,每天的作業量便能做到少而精,孩子做起來既不會感到負擔太大,也能保持每天接觸知識、鞏固知識,更好地過渡到下學期的學習中。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三、引導孩子留心生活,樂於記錄

散學典禮當天,有不少孩子開始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的暑期旅遊計劃。不管是短途的還是遠遊的,都說要多拍些美照回來,讓小夥伴、老師看看。

我問:“那你會帶上筆和日記本嗎?”

孩子搖搖頭,說沒有準備這些。

我說:“那多可惜呀!相機當然能夠很好地記錄當地的風光美景,但你當時的心情,只有紙和筆能替你留存啊!”

家長常苦惱孩子寫作文沒有素材可寫,看著作文題目,自己也是“腦袋空空”,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其實,生活中的素材很多,只是被家長和孩子都忽視了。

帶孩子去旅遊的時候,平時到各處溜達的時候,甚至是上下學途中,家長都可以引導孩子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多動筆,勤記錄,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寫作能力。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四、保證每天都有閱讀

毛主席常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教育家誇美紹斯也說:“書籍是培植聰明的工具。”

哲學家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閱讀的好處我們都知道,然而每到假期,閱讀的地位總是被一降再降,不像上學時那樣受重視。

在美國,是有暑期滑坡(Summer Slide)一說的,指的是學生在放暑假期間,由於疏於學習,而出現的能力下滑、成績下降的現象。

暑期滑坡明顯的孩子,和其他沒有滑坡的孩子的距離就會拉得很大。

暑假期間的閱讀缺位,就是造成暑期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長可引導孩子在假期裡堅持閱讀,制定閱讀計劃,每天閱讀30分鐘至1小時,讓閱讀陪伴孩子每一天,不但能有效預防暑假滑坡,還有可能上坡呢。

班主任忠告:暑期不想孩子被打回原形,請做好這幾件事!

五、勤動手,每天做一件家務事

期末考試結束才過去一星期,大姑子就來和我們抱怨,他兒子在家裡像“山大王”,“無法無天”,老是玩得忘乎所以,不玩的時候就躺著打發時間,常磨蹭到晚上才寫一點作業,更別提看書了。

探討了半天,我們一致認為是孩子“閒慣了”。

平時孩子要上學,多數時間在學校裡,放學了也要寫作業,很少時間與機會能參與家務勞動。

而孩子考完試後,家長們又想著孩子辛苦了一學期,要讓孩子放鬆放鬆。

結果孩子在家就舒舒服服地享受大人們給他安排好的生活——吃飽了玩,玩累了睡,漸漸滋生了惰性,這種惰性也延伸到學習方面。

假期,不要太心疼孩子,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強孩子的責任感,也讓孩子忙起來,不讓惰性肆意增長。

大姑子說,現在她規定兒子早上起來必須整理好自己的床鋪,在午睡時間結束後須掃完地才去玩,晚上睡覺前須整理書桌。

這些活兒簡單、易完成,他兒子也沒有產生多少牴觸情緒,但由於每天有了這些任務,兒子對媽媽的辛苦多了些理解,吵鬧少了,做事情積極了。

持之以恆,孩子會變得更勤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