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圍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開展專題調研活動紀實

人民政協報記者 王泳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太原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集中研究破解之策,提出合理確定脫貧目標、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條要求,向全黨全社會發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的進軍令。決勝攻堅,只爭朝夕。隨著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如何幫助深度貧困地區快速脫貧,同步踏入小康,是黨和政府面臨的一場嚴峻的歷史大考。

脫貧攻堅歷來是全國政協關注的重點,6月25日,一場主題為“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的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將在北京召開。此前,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楊傳堂、巴特爾、汪永清、鄭建邦等分別圍繞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率隊開展調研,為全國深度貧困地區徹底脫貧提前開啟“頭腦風暴”。

政府兜底,啃下因病致貧硬骨頭

每天凌晨5點,廣西德保縣城關鎮那溫村六那屯返鄉農民黃鴻兵就起床忙乎了,打掃舊食、換水、放竹筍,一個步驟也不能少。天一亮,黃鴻兵揹著一袋子小農具,上山打理專門為竹鼠種植的農作物。今年40歲的黃鴻兵曾經是個貧困戶,為了養家餬口,他曾經外出打工,但因常年患病,無法從事高強度勞動,收入微薄,生活拮据。2014年,黃鴻兵回家探親期間,從幫扶幹部那裡得知竹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養殖成本低,繁殖快,他便決定在家創業。

養殖竹鼠是不論冬夏都要起早貪黑的苦活計,對於身患重病的黃鴻兵來說雖說不易,但勉強能應付過去。在他心裡始終有個念頭,那就是人貧、志不能短。幫扶幹部們看到黃鴻兵的脫貧決心,就張羅著幫他申請了一筆貸款,為他免去創業資金後顧之憂。去年6月,黃鴻兵急需用錢賣出了一批竹鼠,除去成本,淨賺2萬元。“今年我打算再賣出一批,一隻按照最低200元算,起碼能增收1萬元,此外還有政府給的各類生活補貼呢。”指著圈舍內的幾百只竹鼠,黃鴻兵一臉喜色。眼下,他正為蓋新房舍做準備,打算擴大養殖規模,帶著其他村民一起養殖。

一個人的健康,關係一個家庭的命運;一個貧困患病群眾,往往催生或加劇一個家庭的貧困狀況。5月16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率“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調研組走訪期間瞭解到,像黃鴻兵這樣因病致貧的典型並非少數。委員們認為,一些貧困地區的村民一旦得了大病、慢性病,長期、大額的醫藥費支出,使整個家庭陷入了貧困的泥潭,甚至在沉重的藥費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雙重作用下,無數家庭被大病、慢性病壓垮。

5月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盧展工率“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調研組在雲南怒江州瀘水市調研。調研組來到洛本卓白族鄉金滿村建檔立卡戶尼尖光的腳房內,他講起了他們家的遭遇:老伴先天殘疾,喪失勞動能力,除了能做飯之外,其他什麼活兒也幹不了。

“這家扶貧工作難做了,除了家裡的30多畝地,沒有其他任何經濟收入。我們只能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李彬坦言,“針對這樣的特殊情況,只能政府負責兜底。”

“最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政府做好兜底工作。”調研期間,一位地方政府官員也向調研組表示,脫貧最有力的抓手是提高最低保障。

“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還很艱鉅,不能盲目樂觀。”全國政協社法委副主任喬傳秀建議,應從國家層面進一步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政策和資金傾斜;對貧困地區的老人、病人和殘疾人應該完善託底性保障機制。

因地制宜,提升扶貧產業凝聚力

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是治本之策。

5月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傳堂率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鞏固脫貧成果,保證長期穩定脫貧”專題調研組在寧夏開展調研期間,與有關方面舉行座談,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進行交流溝通。在座談時,調研組提出一個問題,“現在‘啃硬骨頭’過程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馬順清思考片刻說,“缺少穩定的產業支撐。”

“我們原州區肉牛飼養量已經達到21萬頭,但沒有一家規模屠宰加工企業,群眾賣牛的主要渠道還是牛販子收購。”

“在中寧縣南塘村,當地政府為貧困群眾引入的優質種羊,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優質羊楞沒養出高效益。”

……

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多個調研組瞭解到的一個共同的問題是,持續穩定脫貧需要產業發力,鞏固和提高脫貧質量需要產業支撐,而上述調研期間反饋信息裡最薄弱部分恰恰是產業。

產業扶貧,也要扶到點上。在視察過程中,委員們看到當不少地方圍繞產業扶貧,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等辦法,把一項項具體政策轉化為一幢幢新居和一個個富民產業。

5月29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率領的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來到四川省攀枝花市、涼山州等典型山地區域,就“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助推脫貧攻堅”情況進行視察。在攀枝花市鹽邊縣金河村,全國政協視察團一行看到的是村民房前屋後、崖上塘邊栽滿的芒果樹。“鹽邊縣位於海拔1000米到3500米之間,屬南亞熱帶幹河谷氣候區,具有典型的南亞熱帶乾旱季風氣候特點,這些地理和氣候特徵為芒果種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這裡的芒果在成熟期和品質上與一些外國芒果相比,都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優勢。”攀枝花市委書記李建勤向視察團一行介紹,通過產業整合和品牌打造,攀枝花芒果開始名聲在外,除了在國內各大城市熱銷,還遠銷俄羅斯等國家和香港地區,芒果樹成了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

委員們看到,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如何使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固本培元,實現穩定的收入來源,發展產業首當其衝。一場以扶貧產業激活貧困戶“造血”功能的攻堅戰迅速打響,在與貧困問題不屈較量中,大量物力、財力源源不斷向深度貧困地區輸入———

從2018年開始,中央財政以工代賑資金90%以上用於“三區三州”;支持統籌搬遷結餘資金、財政涉農資金等用於搬遷群眾後續產業發展和技能培訓,確保搬遷一戶、穩定脫貧一戶。不過,產業扶貧缺少的不僅僅是資金,更多的還是人才。在產業扶貧中,科技人才則關係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及取得的成效。

“深度貧困地區多是山區,建議國家能關注山地特色農業發展科技支撐引領問題,創新體制機制,為科研人員進行基層技術指導、科技示範推廣培訓等創造條件。”全國政協委員張力說。

委員們認為,要好好抓住這一兩年時間,挖掘培植出有發展優勢的區域性產業,培育出貧困群眾能信任的基層帶頭人,只要把與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科技和公共服務等基礎築牢,三年後產業這篇大文章不怕持續不下去。

委員們提出,國家有關方面應組織強有力的科技團隊,就地方適合種植養殖的品種進行集中攻關。發展特色產業,要將科學的眼光、市場的取向和農民的意願相結合,還要為產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精準脫貧,還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

一張張質樸的笑臉是百姓最真切的禮讚。一個個溫馨的脫貧故事表達著興奮和喜悅。

對於雲南省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村民劉幫強來說,依靠種植草果,一年收入三四十萬元已經不是難題。10年前,他就開始在50畝荒山上種植草果,只是囿於技術匱乏,收成慘淡。這兩年,在政府派出扶貧幹部進行科技和金融幫扶後,劉幫強的經營實現了畝產收入1.5萬元,由脫貧直接邁入致富的行列裡。他舒展的眉頭,就是脫貧帶來的變化之一。

近幾年來,獨龍江鄉依託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草果種植業,如今,這裡的草果已經成為當地人致富的“金果果”。現在,勤勞的三河村村民不僅熟練掌握了各種種植、養殖技能,還學會了網上開店、開民宿、農家樂,還帶動周邊村民一起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扶貧開發還要與鄉村振興和城鄉統籌結合。”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強衛在調研期間建議,地方政府儘早探索現代生態農林業發展與自身資源優勢結合辦法,走出一條可複製的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之路。

探索扶貧與鄉村振興結合,調研組此前已經看到了可複製的樣板。

5月9日,在怒江州福貢縣匹河鄉老姆登村,全國政協“解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問題”調研組看到的詩意般的山水田園風光和神秘獨特的怒族傳統文化。

老姆登“怒蘇哩150”客棧老闆鬱伍林告訴調研組,這幾年,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設施越來越完善,遊客也多了,村民自家的茶葉、蜂蜜、核桃都不愁賣,大家的收入比過去高多了。思想觀念的轉變,讓鄉村煥發新氣象的同時,也催生了百姓脫貧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戰略規劃要與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傾斜結合起來,在政策上要有針對性不要大眾化,同時要把改革體制機制放到重中之重,細化之後落實責任。”5月8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傳堂率“鞏固脫貧成果,保證長期穩定脫貧”專題調研組在寧夏開展調研時,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羅志軍也提出建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必要措施,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壓茬推進、接續施行,進而達到如期實現小康目標。

委員們發現,寧夏由信用建設+產業基礎+金融支持的“鹽池模式”值得總結推廣。委員們在寧夏、廣西等多地調研中瞭解到,當前國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5萬元以下、3年期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房貸、財政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貸款政策,伴隨著生產發展的擴大,大部分農戶對5萬元的授信額度開始“不滿足”,要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進一步加大金融扶貧力度是地方各方的呼聲。

“針對貧困戶的金融普惠政策,三年的貼息貸款似乎顯得過於短暫。”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呂忠梅認為,應充分利用起銀行小額信用貸款政策,延長其金融貸款還款期限,提高其擴大產業規模所需資金量。

委員們認為,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創新資金使用機制和信貸服務方式,積極開展守信評級,增強金融保險的聯動,有效調動更多的金融資源參與扶貧。

委員們堅信,隨著國家政策的完善和落地,貧困即將成為過往,希望就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