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自戀的母親,女兒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有一個自戀的母親,女兒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做為一名女性,愛情和婚姻總是佔據著最大的人生比重。

戀愛、失戀、家暴、出軌、離婚,每一條都時刻拔動著女性的心絃。

到底是什麼在決定著我們的情感和婚姻?

為什麼總在感情中受傷?為什麼總是會吸引渣男?

這些都是註定的嗎?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正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有些女性總會被壞男人吸引和不斷傷害,甚至孩子也會重複她的遭遇,簡直像是重複的人生魔咒。

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提供了走出困境的解決之道,使每位女性能夠擁有舒展和高效的人生。

這本書就是《母愛的羈絆》。

這是一本能看清自己和未來的書。也是打開心門,瞭解那個隱藏在自己身上多年秘密的書。

它並不是去責怪原生家庭,而是去客觀分析、並解決問題。

這本書的作者卡瑞爾 麥克布萊德女士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也是美國註冊婚姻和家庭治療學家。有著28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她寫這部書的初衷在於,在她28年的心理治療生涯中,她對數以千計的女性和家庭做過治療。

她所治療過的女性有的遭遇家暴、性虐待、有的經歷多次失敗婚姻,有的巳經五十多歲仍然害怕被媽媽挑剔,有的遇到酒鬼、賭徒就恨不得化身聖母瑪利亞,全身心的去拯救對方。

這些人年紀不同,種族不同,職業,教育經歷都各不相同,但是都有同一種特質(包括作者卡瑞爾博士本人):

過於敏感,優柔寡斷,自我意識過度強烈,對自己缺乏信任,和異性的關係總是不順利。即使有所成就依然缺乏自信,且總是沒有安全感。

這些治療對象從成功人士到待在家中的全職媽媽,從藥物成癮拿著救濟金的母親,到閃亮耀目的公眾人物,但是她們都一樣,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安全感。覺得生活中缺少了某種重要的東西。

經過多年的研究,作者發現,導致她和她的女病人衰弱的原因,是因為她們的生活中有一種關鍵性的要素是缺失的。

那就是:受人哺育的、有同理心的愛,她們強烈的想從母親那裡得到,卻未能入願。

這些人往往都有一個共同點:擁有一位“自戀”母親。


自戀的母親是什麼樣?

自戀指目中無人,過份專注於自我。

自愛和自尊是對自我一種健康的欣賞和認可,不會傷害到別人。

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自戀描述為一種人格障礙。

如果給這些母親繪製一些畫像的話,大致會是這樣的:

她對別人都充份展現著她的熱情和魅力,但對自己的孩子卻不在意。

你獲得的成就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達不到她的要求,她會覺得難堪而暴跳如雷。

有些母親用疾病和痛苦來操縱別人,她對周圍的事及女兒都漠不關心。她用病痛來逃避情感,逃避生活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有些母親喝酒、抽菸、大腦賦閒。

有些母親在公眾場合慈愛體貼,在家裡卻心地殘忍,肆意凌虐。這種完全無法預料的信息會讓孩子瘋狂。

有些母親希望女兒來照顧她,理解她,安慰她----母女關係倒置。


自戀的母親會對女兒有哪些影響?

這是最艱難和殘忍的部份,因為真的太過於真實和悲哀.

這些孩子會發展成兩種極端:高成就動機型和自我破壞型。

高成就動機型:她們想告訴母親,我很優秀,請你關注我。

她們往往很要強,收入事業都很不錯。從小聽話,不會拒絕母親任何不合理的要求。

她們總是善於照顧別人,而不懂得照顧自己。

她們總想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只要有人不喜歡她,就會下意識的去討好別人。

我的一位前同事A就是這樣。在當年是我們同齡人之中升職最快的那個。她工作能力超群,薪水優厚,五官也很精緻,追求者眾。

就在我們都以為她遲早會選擇一位同樣優秀的男友,過上人生贏家的生活時,她突然結婚了。而結婚對象卻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那個人相貌普通,沒有什麼工作,說是一名電競選手。那時我們都對這個行業不瞭解,認為她的眼光一定差不了,肯定是個不招搖的富二代吧。

可是後來一次會議中,聽到同事說,那個男人整天在家就是無所事事,花著A的錢,買好車各處招搖,還經常冷暴力對A。

兩年以後,我和A又在一家企業的總部相遇,應聘的這家企業的不同崗位。

她瘦了不少,也更美了。她說,她離婚了。

她說她處理任何事情都有章法和條理,但唯獨在感情上,卻是罕見的傻。

那個人,她知道條件完全不如她。可是他會聽她說話,陪伴她。她覺得很安全,他是離不開她的,主動權在她手上,這樣的感情讓她安心,有安全感。

可是,當對方故意冷著臉一連好幾天不理她時,她緊張害怕的象個做錯了事的孩子,各種買禮物,旅行,變著法的哄著男人開心。可是週而復始,聰明如她,開始察覺到不對了。

她明明自己在外天不怕地不怕,為何在丈夫面前,卻害怕他的臉色。明明家裡的所有收入、家務都是她在打理,她也並沒有做錯什麼事,為何乖乖聽命於丈夫,那種無助感讓她感到很難過。

她想不通,難道真的是命中註定的天下一物降一物?

一次外事活動的飯局上,認識了一位資深的心理諮詢師,她諮詢了她的煩惱。

她說,那次談話改變了她的一生。因為,丈夫對她的冷暴力和訓斥正象是小時候媽媽教訓她一樣,而她此前從未意識到這一點。

她之所以選擇了毫不起眼的他,正是某些方面他很像她的母親,那個小時候就曾經拋棄過她的人,她潛意識中只是為了看看這一次,她能否改變。

她說了一句至今讓我難忘的話:我如果不意識到問題,並且改變的話,我下一次還會遇到另一種企圖控制我的渣男,只不過渣的類型不同而已。


還有一種就是自我破壞型:這類的女兒本身是想要同母親抗爭的,只是在爭取獨立的路上失敗了。

在母親的挑剔和惡意打壓下,選擇了用憤怒來攻擊自己,證明自己就是個失敗的人。

你讓我幹什麼,我偏不幹什麼。

你不是說我沒出息,不配嫁個好男人嗎?那我就和對門的二流子一起過好了。就是氣你。

你說我卑賤,那我就這樣好了,你能拿我怎麼樣呢?

我媽都不愛我,還有誰會愛我呢?

二流子至少正眼看我。

為什麼一定要自我破壞呢?

孩子往往相信媽媽掌握著所有的真理,如果媽媽不喜歡她,她就會相信自己很差,不值得被愛。

“沒有人會愛自己“這種感覺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就象《破產姐妹》中的麥克斯一樣,因為有一個吸食大麻、酗酒的母親,她從來不敢相信有好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喜歡的人,越是靠近,就越是想要快點躲開,因為怕承受不了拒絕和失去。

這類女孩會對好男人自動避開,沒有勇氣,覺得自己配不上。

而會接受那些有著明顯缺點的男人,因為她認為這是她能駕馭的住的關係。

她們會一次次重演和母親的關係模式-----心理治療領域這種行為被稱為(強迫性重複)。

她們為什麼會這樣擇偶呢?

因為人會被熟悉的事所吸引,所以會挑選和自己處於同一情感水平上的人作為伴侶。

她們會選擇一個極端自私,完全不關心她的人做丈夫。

如果情感和親密需要得不到滿足,她會認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而不是對方的錯。

就像麥克斯之前的男朋友,花著她的錢,還不斷的劈腿,麥克斯只是認為她能提供給對方的太少了。

在遇到情感危機時,高成就動機型的女兒怕被拋棄,會在別人拋棄她之前,先拋棄別人。

自我破壞型的女兒會繼續留在惡劣的關係中,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對待。

這也是為何有的女性,明明丈夫賭博、酗酒,她卻仍然陷在糟糕的婚姻關係中沒有勇氣走出來。

為何有些高知高收入的女性總是在一段段親密關係中尋覓,卻不得而終。

自我破壞與高成就動機的人,內心深處其實患得是同一種心理疾病。


寫下這段文字時,我特別痛苦和難過。

很多女兒在讀這本書時,都被壓抑到幾度哽咽。

做為一名女性,一位孩子的媽媽,我實在不願意讓母親這個角色去承擔這麼大,這麼沉重的責任,去受到這麼嚴重的指責。

但是,我也知道,從來對於母愛都是歌頌她的偉大,她的無私。

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這種愛的。

那些受挫的愛,那些母女間的矛盾情感,那些沒有對女兒盡到職責的母親,確實給女兒帶來了深刻而久遠的痛苦。

推薦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讓你們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去指責自己的母親。

而是我們對自己的感情和生活負有責任。

當我們知道了我們身在何處?為什麼會陷落在此處時,即使再艱難,覺醒的那一刻,也有了希望之光。

當我們瞭解了隱藏在我們身上多年的那個秘密開關,瞭解了前方所面臨的危險,我們就會知道何時需要剎車,何時需要掉轉方向,何時可以彎道超車,而何時又需要休息,為下一次加速積攢力量。

我們完全可以擁有自由、健康和甜蜜的生活。

這是我們本來就該擁有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