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以工匠精神傳承弦板腔——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丁碧霞

「媒體聚焦」以工匠精神傳承弦板腔——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丁碧霞

(楊小玲攝)

1月16日,乾縣2018年春節文藝晚會的舞臺上,74歲高齡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弦板腔代表性傳承人丁碧霞登臺演出。她演出的新作《弦板搖滾大叫板》將古老弦板腔與現代搖滾巧妙融合,賦予了弦板腔嶄新的時代魅力,觀眾掌聲如潮。

7月15日,見到丁碧霞時,記者很難將眼前這個聲音洪亮、神采奕奕的她與74歲的老人畫上等號。16歲開始與弦板腔結緣,近60年來,丁碧霞見證了弦板腔的輝煌與沉寂,她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弦板腔傳承下去。”

弦板腔起源於東漢時期,由民間流傳的隔簾說書發展而來,也是在皮影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和發展的。1957年,乾縣率先把弦板腔搬上大戲舞臺,以演員取代皮影,並在劇目、音樂、佈景、服裝等方面進行改革。1959年,乾縣第一齣弦板腔《槐蔭媒》在西安演出,引起轟動。從此,乾縣弦板腔享譽三秦。

志存高遠

丁碧霞至今仍清晰記得,1960年,乾縣文化藝術學校成立並招收首批學員,當時年僅16歲的她樂壞了,立刻報了名。她從小愛聽戲,喜歡模仿臺上的演員唱戲,成為一名戲曲演員是她夢寐以求的願望。可當時的校長嫌她比別的學員大三四歲,並不是很想收她。她懇求校長給她3個月的考驗期。

丁碧霞回憶說:“我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苦練,真是什麼都豁出去了,一門心思就想留下來。才1周時間,校長就告訴我被正式錄取了。”原來,校長被這個看似柔弱,卻特別能吃苦,學習能力又極強的學生所打動,提前結束了對她的考驗期。

在這所學校的兩年多時間裡,她主攻小生、鬚生。在郝振安、馬懷玉、陳文宇等弦板腔老藝人手把手地傳授下,丁碧霞進步飛快,熟練掌握了弦板腔的吐字、發聲、歸韻等特點和規律,而且在表達方式上實現了秦腔和絃板腔的合理轉換,這為她後來既能成功唱弦板腔,又能熟練唱秦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終成大器

1962年,丁碧霞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重大轉折,她被分配到乾縣弦板腔劇團實習演出,得以與弦板腔名家王碧雲、劉智民一起排練、同臺演出。前輩們豐富的舞臺經驗和嫻熟的表演技巧使她受益匪淺。她到劇團的第二年,劇團在西安演出新編歷史劇《取桂陽》,她原本演劉備,卻陰差陽錯地成為主演,演桂陽太守趙範。為了能儘快融入角色,她走路、吃飯、上廁所都在練習,腳磨出水泡了、腿練腫了,她仍咬著牙堅持,演出最終大獲成功,她由此成為劇團的主要演員。

不管是傳統劇《十五貫》中的況鍾、《紫金簪》中的夏昌、《白馬血盟》中的劉章,還是現代戲《楊立貝》中的楊立貝、《窮人恨》中的劉老漢,丁碧霞所塑造的角色都逼真傳神,深受觀眾的喜愛。“那真是乾縣弦板腔最輝煌的年代啊,無論我們劇團到哪兒演出,人們都把舞臺圍得裡三層外三層。”丁碧霞感慨地說。

後來,戲劇日漸衰落,傳統劇目被禁演。“我們那時排演了弦板腔樣板戲《白毛女》、秦腔樣板戲《沙家浜》和《紅燈記》等,雖然戲演得比以前少了,但還是很受群眾的歡迎。”丁碧霞回憶道。

1977年,傳統戲恢復了演出,丁碧霞主演的弦板腔《十五貫》一票難求,人們託人情、找關係才能買到票。她將才藝施展在舞臺上,臺下的觀眾掌聲如潮,臺上的丁碧霞熱淚盈眶。她欣慰地發現,弦板腔依然有市場,自己依然被觀眾所喜愛。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乾縣弦板腔曾一度名存實亡,青年演員大多改行下海,年齡大的演員難以支撐演出。

老驥伏櫪

丁碧霞退休之後,仍然忘不了她所鍾愛的戲曲事業,一直活躍在群眾中間。她於1998年組建了弦板腔演出團,除了演出已有劇目外,還自費排演了《雙官誥》《賣妙郎》等大型劇目。道具自己添、演員臨時請……她以對弦板腔的熱愛和要將其傳承下去的堅定信念,帶著演出團堅持下鄉演出。

2006年,弦板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乾縣恢復成立了弦板腔劇團,併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同年,丁碧霞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被聘請回劇團,主要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工作。“丁老師雖然年齡大了,做起事來卻一點也不含糊,不論在鑽研業務上,還是對學生的培養上,都盡職盡責。安排給她的事情,我們都很放心。”乾縣弦板腔劇團團長付飛社說。

丁碧霞在培育新人,改編、移植新戲方面做了許多努力。無論是改編劇目《福壽圖》《範紫東》,還是新創劇目《遲到的懺悔》,都凝結了她的心血。

弦板腔最輝煌的時候乾縣弦板腔劇團有近百人,而且整個隊伍都很年輕;現在只有50多人,且以中年人為主。這令丁碧霞憂心忡忡。丁碧霞有一個願望,她希望弦板腔能夠進入學生的課堂,同時開辦一所弦板腔藝校,招收學生,以此解決傳承人的問題。“在我有生之年,我會以工匠精神,將弦板腔原汁原味地傳承下去。”74歲的丁碧霞認真而堅定地說。

記者手記

用創新為傳統戲曲發展注入活力

楊小玲

傳統戲曲日漸式微,出現生存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乾縣弦板腔發展到今天,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資金短缺、觀眾流失、後繼乏人等問題。所幸的是,乾縣相關部門和戲曲工作者們為弦板腔的發展一直在進行著諸多努力:推出新創劇目,以及創新弦板腔表演方式等。任何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隨著時代前進,不斷創新和發展,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曾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闡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提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因此,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係是當前做好傳統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傳統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習慣和民族精神,其傳承和發展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系統工程。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傳統戲曲有其獨特的藝術規律,唱唸做打、一招一式也都有一定的規範性,但是這並不等於對傳統戲曲的傳承我們只能墨守成規或生搬硬套。

傳承傳統戲曲不僅需要信心和勇氣,更要注重方式、方法。傳統戲曲的傳承,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自我創新。要在保持傳統戲曲藝術獨有魅力的基礎上,在表演形式、表現手法、舞臺佈局等方面儘量增加一些現代元素,讓傳統戲曲通過創新走進現代生活,這樣傳統戲曲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也才會有更加長久的生命力。(來源:陝西日報、記者:楊小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