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親戚關係真的那麼淡薄嗎?

在農村常常和老輩們聊到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不乏聽到一些老話,聽起來讓人感覺特別有深意,尤其是關於生活,親戚人情之間的老話,這些老話往往能反映出現實中的一些現象。


首先對老農來說,親戚這個詞在之前是一種溫暖且有種依靠的感覺,每次在外工作回來,尤其是逢年過節期間,除了和家人相互之間敘說感情外,之後就是走走親訪訪友,這些事不做感覺就像是少幹了一些事情,因為對於農村人來說,如果你真正的遇到一些事後,你會發現親戚能幫助你的事情也挺多的,比如你家裡有人辦喜事,少不了親戚來捧場幫忙,或者家裡有人去世的時候親戚會第一時間來幫忙,這些和金錢沒多少關係。

農村常說“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親戚關係真的那麼淡薄嗎?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節奏的變化,事業的競爭壓力增加,感情生活壓力等等,人們都忙碌於自己的生活,親戚之間的關係似乎有點岌岌可危,這些年農村親戚之間的關係似乎被不少人提起,可以從言語中看出來,他們對親戚之間存在的感情似乎感覺越來越淡薄。

在農村就有句老話“姐死門檻短,哥走侄不親”來形容親戚之間那麼微妙的感情,這句話的在字面的意思就是除了朋友之間,親戚之間大多數的感情並沒有那麼的濃厚,有時候更多的是靠血脈來維持,如果自己姐姐過世了的話,那姐夫家的關係也就此淡化了。而哥哥走了之後,跟哥哥的孩子等後代往來也少了。

農村常說“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親戚關係真的那麼淡薄嗎?

像這類的俗語還有“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等等。說的都是第一代有關係的人一旦去世,剩下的隔代的人與人之間關係就沒有那麼親密,慢慢就淡了。這些關係完全靠上一輩人的關係來維持,在現實中是不是真的是那樣呢?在老農看來親戚是知寒問暖的代名詞,是和你有幾分之幾血緣關係的一群人,或善或惡,都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也不是用金錢利益所能來衡量的。

農村常說“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親戚關係真的那麼淡薄嗎?

我想現在更多人對親戚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薄來源於,回到家鄉的後種種逼問成婚沒, 在哪就業,父母親朋的逼迫,溝通不能的種種令人無語,和隨著老一輩的老去,種種令人費解的行為舉措,和受到一些“勢利眼”的親戚影響,另他們苦惱又無可奈何。(你覺得現在親戚關係真的是靠老一輩老維持嗎?,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