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宜章夜故事已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漿水鄉的夜故事是宜章夜故事的支脈,約在清朝末年由在宜章務事的漿水人引入,分佈在鎖石、漿水等村。百多年來,漿水人已經把夜故事打造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民間文化藝術,特別是鎖石村的夜故事,別具特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夜故事”因活動時間在夜間進行,故爾叫“夜故事”。

“夜故事”裝演的藝術形式是:將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著名文學、戲劇故事和各時期新人新事等,用戲劇手法將真人化妝、著裝、造型,配之以簡單道具和場景,將”故事”遊行展示,使觀眾見其型而悟其意,聯想其故事情節。

鎖石夜故事與宜章夜故事的區別在於:宜章夜故事活動時間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間;活動範圍只在縣城內,不外出;故事形式有抬故事、馬故事、走故事等;將棉紗、破絮塞進專制竹筒,灌、蘸煤油作故事照明;夜故事演員多用少兒便於抬。而鎖石夜故事的活動時間多在每年春節的元宵節後、桃花盛開時的晚上進行;他的活動範圍是遊鄉串村,四處展演,諸如梅田、麻田臨武汾市等到處都去;由於要四鄉遊演加之又是夜間,道路狹而崎嶇,所以只有走故事,即故事人物自行走動;照明是破開松樹,擇取松(積滿松油的柴塊),用鐵撈燃火;夜故事演員必須是成人,以便走路。鎖石夜故事還有個獨特之處,有些故事有簡單的說或唱,時不時演說一番,博來眾彩。

鎖石夜故事每年上路展演的節目少則十多臺,多則二十多臺。出演這天,演員們吃了中飯(約下午2點鐘)便開始化妝,他的行頭跟古裝戲的一樣。此前,大家與會商量,確定當晚演出路線,從哪個村開火(首演)。然後,由前哨人員按擬定路線先行打貼(逐村呈送拜貼)。半下午,挑松硄的就要先出發,分幾撥(站)候著。所有出演人員都是自帶點心作夜飯,多半是帶抖餈粑。

夜幕降臨,夜故事隊伍從鎖石出發,霎時間,鐵撈火齊明,鑼鼓喧天,嗩吶高奏,鞭炮長鳴。放眼望去,火龍綿延,錦袍暉映,浩浩蕩蕩,大有皇帝出巡之勢。

每到一個村,人們用鞭炮到村口迎接,然後隨引路人圍繞村子的主巷道遊演,每經過一戶人家,主家都放鞭炮迎接。一個村演罷,稍大一點的村都留演員們休息片刻,各家各戶端出糖果仔一類年糕、餈粑、甜酒等給大家吃。

就這樣一村又一村的演下去,每晚演到天將亮,火把不起作用了(沒有火就不好看)才收莊,返回家裡睡覺。第二天從另一條路線,又如此這般演出。每年都要演4、5條路線,即4、5晚。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據梅田街上的老人講,鎖石夜故事演(走)到梅田一般要到半夜(12點)左右,但是人們不睡覺,一直等著。除了它好看、熱鬧外,在農村人們的觀念中認為夜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神靈,可以驅邪除煞、祈福添喜、送吉呈祥。

鎖石村傳承下來的夜故事,主題鮮明,內容健康,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俗、民風。故事題材豐富多彩,取材於神話故事的有:真假猴王、魁星點鬥、鬼王等;取材於戲劇故事的有:補瓷缸、石山救母、三氣周瑜、黃連起解、三毛箭打鳥、賣麻風、打櫻桃、馬崗岱標、胡奎賣人頭、鋤花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有:高山上墳、蠢子賣紗、殺四娘、打駝子、鬧尹府、瞎子背風、背兒進府、姥姥失魂、賣酒缸、十月花、精打石磊、瞎子店、龍春四娘殺叉、懶子收屍、回孃家等。其中的《瞎子背風(子)》,講的是一個瞎子雖然眼睛不好但手腳好,而一箇中風者則眼睛好手腳不好,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取長補短,相依為命,瞎子揹著風子,依靠風子的眼睛來指引行動,以求謀身,很好地反映了他們身殘志堅、和諧互助的正能量。

夜故事的製作簡單易行。選好題材後,用戲劇手法化妝、著裝,然後造型。所需物品:主要是戲劇行頭、服裝加上簡單道具;二是火把;三是鑼鼓鈸、嗩吶。故事、火把、鑼鼓鈸,稱為夜故事“三大件“。

在漿水鄉,鎖石、漿水村的夜故事傳承好,數量多,近年來還排演不少夜故事節目參加縣城夜故事匯演,如《昭王公出巡》、《天官賜福》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章夜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