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領導幹部決不該有精緻利己的「自我設計」

黨員領導幹部決不該有精緻利己的“自我設計”

人生在世,會當有業。應當講,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對個人的價值實現不可或缺。但是,黨員領導幹部決不該有精緻利己的“自我設計”“自我包裝”。現實中,有個別人盤算過細,斤斤計較,挑肥揀瘦,規劃一條條“升遷路線”,隨後“按圖索驥”、鑽營上位,向組織伸手要職務、比待遇。更有甚者,整日裡挖空心思拉關係、跑門路、打招呼,揹著組織“另闢蹊徑”,琢磨“封疆開府”的捷徑,搞些團團夥夥的山頭,最終踏上了不歸路。“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令人嘆息,更令人警醒。

幹部都是有組織的人。組織人事工作非常嚴肅,講求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因事擇人”、選賢用能,而不能“因人設崗”。若個人能“設計”清楚自己的“升遷路線圖”,還要組織做什麼?老一輩“西遷人”講過,“黨讓我們去哪裡,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裡”。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裡,鄧小平復出前對徵求意見的葉劍英說,“還是那句話,聽中央的安排吧”。思想上認同組織、政治上依靠組織、工作上服從組織、感情上信賴組織,一生交給黨安排,正是領導幹部對自身最優、最美的職業設計。

說到底,陷入“自我設計”的窠臼難以自拔,就是沒有擺正個人和組織的關係,是一種打著成長進步旗號的個人主義。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不能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利益之上。毛澤東同志強調:“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同樣告誡,“黨員就不應該有個人地位、個人名譽、個人英雄主義……否則,就會……在黨內進行投機”。強化黨的意識和組織觀念,講政治、守規矩、聽招呼,在組織需要與個人訴求不一致時,堅決服從組織需要,這是檢驗黨性堅強與否的關鍵。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有領導同志在黨課上勸導年輕幹部正確對待組織安排,沒有必要把丁點的“委屈”說得天大,換一種心境自然海闊天空。當年陳雲同志提出過著名的“臺階論”,說的是幹部使用要逐級提拔,每一級臺階踩實、踩穩,才能走得更好、更遠。年輕幹部的成長,一靠組織培養,二靠自身努力。要懂得,素質培養、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等組織安排比“個人設計”高明千百倍,所謂的“挫折”很多時候恰是有意為之的磨礪。所以說,年輕幹部最好的成長方式是奮鬥,是始終相信組織,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正確對待進退留轉,到艱苦的基層一線練本領、建功業。

《左傳》記載叔孫豹論不朽,認為立德、立功、立言,才是不朽,而“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對宦海沉浮、名韁利鎖,頭腦清醒的封建士大夫尚能超脫。今天,爭當新時代的好乾部,尤須樹立為民務實、幹事創業的名利觀,第一條便是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靠實幹開拓進取,憑業績追求進步。少一些自以為是、自行其是的“自我設計”,多一些實幹苦幹的“自我磨礪”、省身慎獨的“自我敲打”,把“忠誠、乾淨、擔當”作為成長的標尺與刻度,我們定能揚棄“小我”,迎來更為開闊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