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來源:東方美食(ID:dongfangmeishibj)

“一帶一路”橫跨歐亞非大陸,旅遊資源豐富,沿線國家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532處,佔全球總數的52%。豐富的物產資源、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長期的人文交流,孕育出各地頗具特色的風味美食,散發著誘人的魅力。

美食帶路,聯結歷史源遠流長。張騫通西域,為中國帶來了胡椒、胡豆、胡蘿蔔等食材;明代盛邊貿,中國又引進了番椒、番薯、番瓜等農作物。如今,這些引進的食物食材均對我國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和飲食文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從我國走出的茶葉、小麥等食物也同樣在潤物細無聲般地影響著沿線國家,充盈著他們的餐桌和飲食文化。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啟動,各種特色美食也在沿著絲路穿梭。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2014年7月24日,寧夏銀川市寧味樓餐廳美食香囊羊肉。(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王鵬攝)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對鹽池灘羊肉這樣描述:“黃河衝出賀蘭山,塑造了寧夏平原,幾乎所有中國的美食家都認為,鹽池灘羊肉質地最佳。”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和優質的牧草資源造就了鹽池灘羊這一優質品種。

▲2017年4月2日,巴基斯坦拉瓦爾品第的一條美食街上,“鐵鍋羊肉”剛出鍋。(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艾哈邁德·卡邁勒攝)

“鐵鍋羊肉”通常與饢一起食用,是巴基斯坦人餐桌上常見的一道菜。巴基斯坦菜餚大多采用燉、炸、烤等烹飪方法,味道香辣,肉類以牛羊肉和雞肉為主,常見蔬菜則有洋蔥、青椒、西紅柿、白菜、茄子、生菜、菠菜、豆類等。

▲2017年3月6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漢卡小學,學生們傳遞午餐——紅豆烏噶裡飯。(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孫瑞博攝)

烏嘎裡(Ugali)是東非特色飲食,由玉米粉慢火烹煮而成,是當地重要主食之一。這款主食之所以令人讚不絕口的秘密就在於它是百搭的一款菜餚,可以搭配很多的作料都別有風味;而且Ugali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當地人喜歡將Ugali掰成小塊泡進湯汁中一起吃,這樣更加爽口。

▲2015年9月16日,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拍攝的抓飯。(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沙達提攝)

抓飯是烏茲別克斯坦的傳統美食,其主料為大米、胡蘿蔔、羊肉等,不同地方的抓飯風味各異,主料和作料都有所不同。在烏茲別克斯坦,人人都會做抓飯,關於抓飯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一千零一夜》中。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2011年7月17日,在西班牙馬德里市,廚師將海鮮飯盛盤擺放在桌子上,準備發放給民眾免費品嚐。(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陳海通攝)

海鮮飯是西班牙飲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食之一,以平底鐵鍋烹製。幾乎每個西班牙城市都會有一道代表海鮮飯,其中以發源地瓦倫西亞的海鮮飯最為正宗。除大米外,配料包括蝦、魷魚、牡蠣等各類海鮮,也有肉類和時令蔬菜等。

▲2017年1月29日,泰國曼谷老城區的小吃攤員工在街頭烹製泰式炒米粉。(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李芒茫攝)

泰式炒米粉“Phad Thai”,又叫做泰式炒粿粉、泰式炒粉,將河粉、雞蛋、韭菜葉、豆芽、蘿蔔乾粒、豆腐、烤花生和蝦米以及辣椒、白糖炒成一碟的菜。泰國菜調味的一個特色是使用魚露,這道泰式炒粉也不例外。魚露使味道更濃,鮮香可口。吃的時候可以再配合檸檬汁、生韭菜葉、生豆芽或者香蕉花一起吃,深得世界各地遊客的喜愛。對許多泰國人來說,泰式炒粉可以從早餐吃到宵夜。一般小店都是30、40泰銖一盤。而到過泰國的外國遊客幾乎都品嚐過這道美食,並對它讚不絕口。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2017年5月1日,遊客在甘肅省張掖市孫記炒炮店品嚐“炒炮”。(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陳禮 攝)

“炒炮”是位於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古城張掖市的一種特色麵食,也叫“炒炮仗子”。因這種寸段麵條形似鞭炮,故名“炒炮”。把面搓成筷子粗的圓麵條,然後揪寸段於開水中煮熟撈出,與蔬菜相拌炒熟外加滷肉即可食,和蔬菜、滷肉炒後食用,就是“炒炮”了。該小吃以“精、鮮、奇、特、色、香、味、形”而著稱,實惠方便,受到人們的歡迎。

▲2017年4月21日,在阿富汗北部城市馬紮裡沙里夫,一名阿富汗婦女在家中製作傳統花式餃子。(圖片來源:新華社)

阿富汗傳統花式餃子,又稱“阿沙克”,是深受阿富汗人喜愛的一種傳統美食。這種花式餃子以面為皮,用牛肉、細香蔥、蒜末、香菜、番茄、食用油及酸奶等製作餡料及蘸料。

▲2014年5月1日,福州市南后街一家小吃店的店主在展示閩南特色美食土筍凍和凍章魚。(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魏培全攝)

土筍凍是發源和流行於福建沿海地區的一種特色傳統風味小吃,其製作原料是一種生活在近海灘塗上的蠕蟲,學名叫可口革囊星蟲。經過清洗擠壓和大火熬煮,蟲體所含膠質溶入水中,待其自然冷卻之後,就凝固成土筍凍。

▲2017年4月1日,浙江省臨安市山核桃文化體驗館內,用傳統工藝製作的青團蒸熟出鍋。(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黃宗治攝)

青團(又稱清明粿,也稱清明糰子),碧青油綠、糯韌綿軟、清香爽口。每逢清明,江南幾乎家家戶戶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而現在更多地被人們用來當春天的時令點心。

▲2017年2月18日,師傅在給沙縣燒麥上油提亮。(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魏培全攝)

沙縣燒麥是福建著名的漢族小吃,成品皮薄、餡多,小巧玲瓏,晶瑩剔透。沙縣燒麥不同於北京燒麥的肉餡、江南燒麥的糯米餡,沙縣燒麥的餡是以粉絲、肉丁、筍丁、香菇丁混合而成的,它們被包裹在被擀得晶瑩剔透、吹彈可破的皮中,剛出籠時一個個粉嘟嘟地顫動著挨擠在一起,吃時再沾以沙縣獨有的豉油,鮮香爽滑,一口一個叫人慾罷不能。

▲2017年5月1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當地最受歡迎的沙嗲店之一——賈亞阿貢沙嗲店的員工將烤制好的沙嗲端給顧客。(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杜宇攝)

沙嗲是印尼傳統美食,是將小塊雞肉、牛肉、羊肉等用竹籤穿成串後在炭火上烘烤而成,食用時再蘸上由多種調料複合調製而成的沙嗲醬。

▲2017年2月10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巧克力沙龍。(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龔兵攝)

把比利時稱為“巧克力王國”一點也不為過。無論是巧克力的品種、產量、人均消耗量或推陳出新,比利時都居世界前列。據稱,比利時年產巧克力60萬噸,絕大部分出口世界各地。比利時人年均巧克力消費量為6.8公斤。比利時巧克力強調手工製作、個性化,口味極其豐富,受到全世界美食愛好者的鐘愛。

▲2016年12月2日,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聖誕集市上奶酪售賣。(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陳益宸攝)

奶酪是一種發酵的牛奶製品,其性質與常見的酸牛奶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發酵過程來製作的,營養價值豐富。法國奶酪種類繁多,是法國人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阿爾薩斯到諾曼底,從布列塔尼到比利牛斯山,從普羅旺斯到科西嘉島:奶酪愛好者可以在法國的每一個角落找到美妙的新口味和精緻的口感。

▲2016年7月19日,在意大利博洛尼亞卡爾皮賈尼冰激凌大學的課堂上,學生將做好的冰激凌放入冷藏櫃。(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金宇攝)

意大利手工冰激凌以其健康、低脂的原料和新鮮、滑潤的口感聞名。有一種說法認為冰激凌是意大利人的發明,並在16世紀由西西里島的一位教士改良,完善了它的製作技術。直到今天,西西里島的冰激凌仍被認為是意大利最好的冰激凌。

2000多年前,當中歐商人穿梭往來於古絲綢之路時,食品既是補給商隊的生命之源,也是他們瞭解沿途國家文化的窗口,更是販賣的商品、交流的工具、農業改良的途徑。在國際交流過程中,美食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它不僅聯結著國與國,同時也聯結起了每一個人。

綜合自新華社 環球時報 光明網 北方網 人民網 未來網 中國一帶一路網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統籌 / Tree滕

以上素材部分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一帶一路·舌尖上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