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如今,“沒有傳感器就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已然成為全世界公認的觀點,各國將傳感器提到了較高的位置,在發展傳感器產業方面任誰也不想落後於人。我國傳感器市場亦在智能製造浪潮的推動下,進入快速增長的新階段,而隨著物聯網行業的全面爆發,傳感器廠商也正式迎來發展的紅利時期。

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2017年11月20日,工信部正式下發《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簡稱“指南”),《指南》提出總體目標,規劃到2019年實現傳感器產業取得明顯突破,智能傳感器產業規模達到260億元,其中主營業務超過10億元的企業達到5家,超過1億元的企業實現20家。微機電系統(MEMS)工藝生產線產能穩步增長。

智能化傳感器乃大勢所趨

2017年12月15日,工信部正式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2018年到2020年人工智能發展指明瞭前進的方向。計劃中的重點內容是培育八項智能產品和四項核心基礎,而智能傳感器正排在核心基礎的第一位,處於最基礎、最重要的地位。

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計劃中提出要發展市場前景廣闊的新型生物、氣體、壓力等智能傳感器,並對傳感器發展的水平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到2020年,壓電傳感器、磁傳感器、紅外傳感器等的性能顯著提高,達到水平以內的壓力傳感器實現商用,弱磁場分辨率達到1pT的磁傳感器實現量產。

智能傳感器屬於物聯網的神經末梢,成為人類全面感知自然的最核心元件,各類智能傳感器的大規模部署和應用是構成物聯網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對應不同的應用範圍會使用不同的傳感器,其覆蓋範圍包括智能製造、智慧城市、智能安保、智能家居、智能運輸、智能醫療等。

相較於普通傳感器的感知——輸出的單一功能,以及失效後無法及時判定等問題,智能傳感器本身具備的各類自主功能是“智能”的主要表現,包括針對安裝使用過程中的自主校零、自主標定、自校正功能,使用過程中應對各類環境干擾及變化的自動補償功能,工作狀態下的數據採集及自主分析、數據處理及執行干預等本地邏輯功能,數據採集後的上傳及系統指令的決策處理功能等,特別是面向更多無人值守應用環境,以及大數據分析數據採集產品中的自學習功能等,這些都是傳感器智能化的表現,這其中多數都屬於典型的物聯網特徵應用。

不得不說,傳感器日趨智能化對於傳感器製造商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傳感器的應用,其實就在身邊

上面我們已經提到,日趨智能化的傳感器對於製造商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紅利時期,畢竟現在許多行業領域都需要傳感器讓設備對外界進行感知,今天,工控小編跟您談一談近幾年最受人關注的三個代表性領域:智慧工廠、智能電網和自動駕駛。

智慧工廠:在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幾乎都需要傳感器進行監測,並把數據反饋給控制中心,以便對出現異常節點進行及時干預,保證工業生產正常進行。業界普遍認為,新一代的智能傳感器是智能工業的“心臟”,它讓產品生產流程持續運行,並讓工作人員遠離生產線和設備,保證人身安全和健康。例如在汽車製造行業中,汽車零部件工廠和裝配線上的金屬衝壓機器的每個動作都需要傳感器跟蹤。

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智能電網:智能電網中傳感器的應用,是利用傳感器對某些電力產品的質量、故障定位等作出快速直接測量並進行在線監控。目前所提倡的智慧城市、智能電網概念,究其根本:建立智能電網所需要的終端電力信息採集系統,很大程度上是指傳感器網絡,智能電網的建設,直接帶動了傳感器市場,同時,為了滿足智能電網日後升級的需求,電力系統傳感器也在向智能化、系統化、網絡化邁進。

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自動駕駛:在智慧交通時代,主動安全技術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需要改進現有的主動安全系統,比如側翻(rollover)與穩定性控制(ESC),這就需要加速度傳感器和角速度傳感器來感測車身姿態。除此之外,傳感器在汽車領域還有很多應用,包括安全氣囊、汽車發動機等。

洞察|號外!號外!正確打開傳感器的姿勢你Get到了嗎?

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進一步推動了傳感器進入汽車。雖然GPS接收器可以計算自身位置和速度,但在GPS信號較差的地方(地下車庫、隧道)和信號受到干擾的時候,汽車的導航會受到影響,這對自動駕駛來說是致命的缺陷。利用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獲取速度和位置(角速度和角位置),車輛任何細微的動作和傾斜姿態,都被轉化為數字信號,通過總線,傳遞給行車電腦。

觀點

目前,中國的傳感器產業已形成了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近年來,我國傳感器市場一直持續增長,近千億的市場規模亦吸引不少國外廠家進駐中國進行佈局,當中暴露出的是國內外傳感器技術之間的差距。

智能製造所需的某些特殊部件,如需要耐高溫高壓的傳感器,國內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還是有些差距。在航天、軍工等領域,為了做到自主安全可控,可以不計成本地生產研發、生產部分高端傳感器。但是應用到工業領域,目前階段還是採購進口產品比較划算。對於高端電機、視覺、力覺等高附加值的傳感器,我國現在還無法大規模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為了追求整個系統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又連帶許多傳感器也要使用進口產品。

可見,目前我國高端製造領域所採用的傳感器還是依賴於進口,市場規模仍將持續保持在千億以上,但儘管如此,中國傳感器產業的總體水平,還是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由於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可靠性遠低於國外同類產品,因此國產傳感器仍以中低端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