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喜:高校出國審批能否「最多跑一次」

一名在京高校老師蘇霜(化名)描述了自己在向學校申請因公出國的過程中,遭遇各種近乎“有意刁難”的審批問題。在整個申請審批過程中耗時兩月有餘,往返於學院、人事處、財務處等各部門不下10次,最後每人多花費經費2000餘元。蘇霜的經歷發在網上後,引發了廣泛熱議。

這樣的審批毫無疑問是一種瞎折騰。因公出國審批的確有著嚴格的審批程序,不能武斷地簡化,但實際上折磨人的並不是審批程序,而是審批過程中由於制度僵化以及具體工作人員業務不熟悉、服務意識不強等製造的人為困擾。

比如蘇霜寫道,“辦事員先是提出標點符號問題,修改後再次提交又被告知標題需要加下劃線,接著或是親屬關係填寫不當或是行程安排有問題等,往往一個細節就讓一套耗費大量精力的材料報廢。”這種“像擠牙膏一樣讓你一點點返工”,讓申請者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來回折騰,才最讓人崩潰。最終不僅耗費了申請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造成了科研經費的浪費。

其實,科研人員被小事折騰的情況並不鮮見,很多高校教師、研究人員在出國審批、科研經費報銷過程中都有過比較痛苦的經歷,“不是在去報銷的路上,就是在報銷”就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正是這些看上去細枝末節的小事,成為束縛科研人員手腳,影響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的一大障礙。而這背後指向的是高校的內部管理問題,即如何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強服務意識,把科研人員從繁瑣的具體事務中解放出來。

好的制度是服務於人,而壞的制度則讓做事的人困難重重。被審批、報銷等具體事務折騰的關鍵在於制度設計不合理以及管理理念落後、服務意識缺乏。推進高校“放管服”改革的核心也就在於轉變觀念,在管理上做減法、在服務上做加法,真正做到從科研人員的需求出發,而不是從方便管理者的角度出發。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浙江等地在“最多跑一次”方面做出了不錯的示範,提供了很多經驗。“最多跑一次”的核心在於通過制定和明晰服務標準、實現數據共享、加強部門合作,從而實現“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次辦結”。

“最多跑一次”不僅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節省了行政成本,便利了民眾辦事,也成為加快審批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抓手,其內涵和實踐經驗尤其值得高校和科研院所學習和借鑑,也應當成為高校和科研機構服務的“放管服”改革的目標和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