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茶人的行路,藏著與萬里江山中那一盞茶湯的會晤···

最近,辦公室書架上有一本名叫《中國名茶紀行》的書籍引起了我的注意,與過去我接觸過的尋茶書籍有所不同的是,作者是一個日本人,名叫布目潮渢。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中國名茶紀行》

我不懂日語,翻開目錄,漢字字形裡依次羅列著雲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等字樣。書的第一章第一頁放著陸羽《茶經·八之出》的地圖,其後續的行茶路線基本上是沿著《茶經》在走,只是特意將《茶經》遺漏的雲南產區放在了最前面。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中國名茶紀行》目錄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陸羽《茶經·八之出》地圖

日本人的精細與嚴謹貫穿在了他的字裡行間,圖文中給人傳遞的直觀感覺是這本書的內容很稠厚。一個有深厚漢學研究的學者,也許在他學習的過程中對一衣帶水的中國嚮往已久。那些傳世的名茶只是認識中國的一個入口,一個茶的名字,往往連接著一片土地,連接著一段歷史。這幾年,因為茶前來中國追根溯源的日本人越來越多。他們在徑山,在夾山,在天台山,他們沿著榮西的腳步,重新走向那些傳說中反覆提及的神聖之地。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石門夾山寺

這種對傳統的虔誠,有時候讓我們感動、慚愧又緊張。日本江戶時期有個叫松尾芭蕉的俳諧師在自己的散文裡感嘆:“秋深矣,不知鄰人做何事!”他所指的“鄰人”便是與自己隔海相望的中國。千百年來,我們的老鄰居一直都如此迫切地嚮往著我們、關注著我們。20世紀的那場血淚記憶暴露了我們對這位鄰居的知之甚少,在某些時候,我們甚至對自己的過去都知之甚少。不明白他們為何要來,不明白我們為何要去。有人總想掙脫歷史的老舊驅殼,卻陷入了標榜新銳的窠臼裡。歷史的土壤裡蘊含著豐富的養分,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紮根在那層土壤裡發芽生長。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前段時間,有茶友在談及“尋茶”一事的時候不禁流露出了一種厭倦情緒,在厭倦中甚至透著些許的反感。這與近些年大規模人群湧向茶山,並且生產了較多低質量尋茶內容的現狀不無關係。大家甚至開始懷疑尋茶舉動的背後動機。也有不少茶葉行業的相關平臺前期總結過這些湧向茶山的怪現象。擺拍資料、蹭吃蹭喝,茶山亂象在各種臉譜化的進山者演繹下十分熱鬧,在這種熱鬧的背後,大家可能早已忽略了傳統中國茶對於這種出行在文化底層邏輯上的前置性要求。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石門東山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陸羽在《茶經》的第一章開篇便開宗明義的點出茶與空間地理之間的關係。唐朝將天下分為十道,陸羽所說的南方,泛指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所轄的區域。茶葉種植的最北界限,與秦嶺淮河一線重合。南方,是一片溫柔的沃土,氤氳著人對茶的情緒、積澱著一方水土與茶的故事。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福建太姥山

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廬山雲霧、君山銀針、恩施玉露、蒙頂甘露、信陽毛尖、鳳凰單叢、都勻毛尖、廣西六堡、雲南普洱茶、鳳慶滇紅、···散落在那一片廣袤地域空間的傳統中國茶,不知從何時起,不約而同的形成了自己的命名範式,將出產地所屬的區域位置放在了名字的最前面。也正是這種命名方式,讓中國茶有了各自的味覺邊界,名山大川之間的孕育,可以匯聚在一方茶席之間,山水、氣候、土壤、民族、宗教、傳說···南方嘉木,在南方人的世代繁衍中逐漸形成屬於自己對那一片葉子的創作與傳承。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安化花捲茶篾簍

這種格局讓千百年間的學茶、做茶和研究茶的人在選擇茶的那一刻,首先就是要在自己的腦海裡加載出一幅中國南方地圖,地圖上以茶為唯一座標。陸羽《茶經》中,為中國南方的茶區標註出了八道四十三州郡。產品、產區、評價,他站在巍巍大唐的座標上將傳統中國茶格式化了。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杭州梅家塢

其後數百年,大家幾乎都沒有跳出這種範式,毛文錫《茶譜》中也是將產茶區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來介紹。兩宋時期,以《北苑茶錄》為代表的作品,更是圍繞茶與事,專注於小區域做系統性的茶學內容建構。蔡襄《茶錄》中說“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北苑連山”屬於產區位置因素,“焙”屬於製茶工藝,蔡襄在語法結構中將產區位置因素對茶的品質影響放在了工藝要素的前面。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都沿襲了這套邏輯,將產區及產區環境對茶的品質影響做了敘述前置。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鐵觀音原產地

“挺然而秀,鬱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園之茶也。泠然而清,鏘然而聲,涓然而流者,南澗之水也···”明人的生活方式裡,品茶品水,也自然是以地理位置為前提。古樹山頭、正山外山、三坑兩澗、七十二峰···諸多跡象證明,這些概念是歷史性形成的。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武夷山馬頭巖

所以,後來的茶學大家在梳理中國茶資源的時候,在中國南方的茶區地圖上,呼應著陸羽的主張,構建了一幅新的中國名茶地圖。中國名茶,從何而來?

中國名茶,是一種傳統,是整個社會關於茶葉和茶文化的歷史在維持的一種秩序。尋茶,本質上應該是試圖帶著虔誠的態度與當代的視角重新走進這種秩序。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西湖龍井

現如今,出版問世的尋茶類書籍已經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就在那些眾多湧入茶山的各種臉譜化人物中,也許就藏著無數執筆寫下與尋茶有關文字的撰稿人。在商業繁榮的茶山,文字很難保持其本身的純粹性。曾至賢尋茶的時代,即便濃墨重彩的強調“華堂”,你也不會覺得那是廣告,那是在包裝個人;林清玄尋茶的時代,青城山下邂逅的賣茶老嫗不會做刻意地安排,他天馬行空的文字風格里,時刻保持著茶湯一樣的濃度與禪的空靈。其後,誕生的無數種尋茶的作品似乎是在強調一種茶人的集體心裡,每個茶人的內心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所以每個茶人心裡也就有了一條通往這個桃花源的茶之路。那條開滿彼岸花的路觀照著茶人的所有情緒,動人的綻放。

尋茶,我們尋的究竟是什麼?

安化黃沙坪

尋茶之路很漫長,需要帶著一顆茶人的心性上路。在茶人的心性裡,頭上的光環不那麼刺眼,發言的聲音不那麼刺耳,無需做太多察言觀色的世俗觀照,內心自在從容。沒有鮮花和掌聲,依然自我要求嚴苛。年少時的偏激與淡漠洗刷殆盡,不聲張、不標榜、不追逐,那股放縱的豪情悄然間被時光馴化,紅塵天涯,萬里行路,不遠處也許已經有關於那一片葉子的絕唱孕育在新時代的座標上了。

不知又過了多少年,茶老了,人老了,深秋時節,鄰人的感嘆裡依然還牽掛著隔海相望的那片不老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