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調查清樣》—撰文 | 文一刀

2018年1月31日,曾頂著“徐翔概念”光環而風光無限的寧波中百(600857.SH)在2017年年度業績預計公告中宣告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2017年度,該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預計約在1300萬元至負4.43億元範圍內,對於2017年度業績較的大幅減少,寧波中百公告的首要原因為:“公司本期收到的所投資的西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度分配的現金紅利為470萬元,同比公司收到該行2016年度分配的現金紅利減少了470萬元。

西安銀行是寧波中百主要的對外股權投資項目,寧波中百投資西安銀行初始投資成本約1.77億元,佔西安銀行40億總股本的2.38%,是其第九大股東。

就在寧波中百發布該公告的前一天上午10點,西安銀行另一法人股東—福建碧江食品有限公司所持有的1024萬股西安銀行股權在福建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司法拍賣中流拍,福建碧江食品有限公司持股數量位列西安銀行股東第21位。

這次拍賣的評估價和起拍價均為4403萬元,合每股4元;這個評估價與四年前中國信達將持有的6.3億股轉讓給大唐西市時的每股3.57元相比只高出12%;但即便如此,這次流拍仍意味著目前4元的估價與意向購買人的意願存在差距。因為在信達轉讓的大約兩年後,即2016年1月26日,深圳九策持有近3500萬股被強制拍賣時的成交價僅為3.38元。

這些現象是近期發生在西安銀行12353 戶股東中看似不相干的幾個小插曲,但也或多或少折射了在等待上市漫長過程中的股東狀態與市場心態。西安銀行近期公佈的招股書顯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該行發生股份轉讓共計4298 筆,涉及股份數量近25.5 億股。該行目前總股本為40億股,正計劃上市發行13.3億股。

21年來,大量企業與個人在西安銀行股東名單中進進出出,大家的心情亦隨企業的蛻變而忽明忽暗。而西安銀行作為深植一城且20十多年來一直未能走出一城的典型本土銀行,其蛻變過程又像一副架在行政、資本、商業交匯處的完美透鏡,通過它可以清楚看到這座城市的經濟變遷。

另外,通過本系列的記錄與梳理,也想向那些在投資與投機陝股過程中搞得褲子都沒了的人們說聲: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話說改革開放前,西安及周邊地市曾建有享譽全國的電子和紡織工業,那時陝西的如意、黃河、海燕、彩虹等電視機在國內獨佔鰲頭,長嶺是五大國產冰箱名牌之一... 但到了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面對市場競爭的變化,一個個馳名的電子、紡織企業在各種盲目引導中逐漸沒落,這種狀況令西安頓時有點兒找不著北,對於未來發展之路該怎麼走倍感迷茫。

1993年6月,中央江首長視察中時給西安的發展指了條路:“以科技、旅遊、商貿為先導,把西安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外向型城市”。西安遂恍然大悟,開始搞城建、設高新區、藉機推動商貿、旅遊企業上市。只可惜這些事項最終都落得個虎頭蛇尾,只留下些諸如“修個二環沒立交”這樣的頓足之聲。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 西安城市合作銀行 籌備誕生了。城商行的最初形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創立的城市信用社,到九十年代,全國城市信用社數量已發展到三千多家,並已成為混亂與無序的代名詞。1995 年 9 月,為從根本解決城市信用社的問題,國務院下發《關於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通知》,決定撤併城市信用社,並在此基礎上於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組建由城市企業、居民和地方財政投資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質的城市合作銀行。

首批組建工作在 35 個大中城市和 60 個地級城市中全面展開,此後又批准了58 個地級城市。1997 年 5 月,西安市原 41 家 城市信用合作社和西安市城市信用合作社聯合社、西安市財政局以及西安市飛天科工貿總公司等 9 家企業發起設立了西安城市合作銀行,註冊資本約4.13億。

當時的西安,改革開放前積累的雄厚工業基礎仍餘溫尚存,歷史、文化、教育等各種資源隨手可取,各種優勢烘托下,這個剛剛找到發展方向的城市正處於短暫的興奮期。

西安城市合作銀行成立當年,西安飲食登錄深圳證交所,成為全國第一家餐飲上市企業;此前一年,作為其兄弟單位的西安旅遊剛剛上市;還有早幾年就已上市的陝解放、陝長嶺、西安民生等,當時西安的資本活躍度與證券化進程與同類二線城市相比甚至一度領先。

次年3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將訪華的第一站定為西安時,彼時令無數人驚魂未定的12.1大案早已被市局八處平息,當這位中國老朋友走出西鹹國際機場時,他急切想去參觀的兵馬俑所在的臨潼也剛剛撤縣換區。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走上街頭,可以看到的當時超過660萬人口的西安市井人情基本是這樣:大人們吹著寶雞啤酒,小孩吸允著榮氏果汁,老人給孫子衝著秦俑娃娃頭奶粉;人們洗頭用瑩樸,洗手用開米,休閒穿班博,正裝著偉志,胃痛找嗎丁啉,消炎用利君沙,買藥進藻露堂,看病去四醫大...那時的西安,各方面發展仍不算掉隊。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就在這種亂並繁榮著的階段,央行聯合國家工商局發文將各地城市合作銀行改名為城市商業銀行,西安城市合作銀行因此成為西安市商業銀行。1999年,又是中央的江首長,專赴西安宣佈了西部大開發的號召令,西安就此成為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

西安銀行蛻變史之一:緊忙生存危機,哪顧跑馬圈地

此後,全國進入各顯神通的時代,各地城商行在與城市並行發展中逐步出現分化,經營基礎較好的城商行漸漸開始不滿足於固守本土。2006年前後,兩個標誌性事件拉開了城商行跨區域經營的序幕:2005年,上海銀行獲准籌建寧波分行;隔年,銀監會出臺《城市商業銀行異地分支機構管理辦法》,正式明確城商行設立異地分支機構的具體要求和相關操作流程。藉此政策東風,有條件的城商行紛紛跨出一城一省的地域侷限通過開拓異地市場實現轉型發展。

2009 年 4 月,銀監會下發《關於中小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的調整意見(試行)》,進一步放寬了對城市商業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准入要求。自此至2011年年初,城商行迎來第一波異地擴張狂熱期。

在此期間城商行資產規模的增速顯著高於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大銀行,最高時的增速達到35%。僅2010年,就有62家城商行跨區域設立103家異地分支行(含籌建),全國147家城商行中,異地分行(省內分行和跨省設立)的數量已經接近300家。

但就在這個關鍵時期,西安地區的企業界,尤其是身處資本圈本應更為規範的上市公司們,卻步入了群魔亂舞、亂象頻發的怪圈:從2004年起連續三年,陝西每年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2004年的達爾曼、2005年的數碼測繪、2006年是精密股份。2005年,陝西26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僅有4家,11家上市公司發生虧損,其中7家虧損過億。2006年,陝西上市公司虧損面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且有三分之二的公司處於“殼化”狀態,只有3家上市公司達到全國平均盈利水平。

身處這樣一池“春水”當中,西安市商業銀行面對其他城商行追逐跨區域經營紅利時出現的那種熱鬧非凡、遍地黃金的跑馬圈地潮卻只能望洋興嘆。自更名以後,西商行基本是一邊消化歷史包袱,一邊湊合前行。至2006年,仍深陷“資產質量風險高,發展進程落後於全國城商行,生存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的窘境。

規模龐大的不良資產壓頂令其難以喘息,雖然在 2004 年引進國際金融公司(IFC)和加拿大豐業銀行(Scotiabank)兩家國外戰略投資者,但所謂跨越發展仍只是各種致辭、講話中出現的遙遠夢想,彼時的西安商行不得不將大量精力用於如何擺脫生存危機上。

2007 年,西安商業銀行將本息合計 24.43 億元(其中賬面本金 19.04 億元)的不良貸款轉讓給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陝西分公司,轉讓價款為 13.00 億元,為此計提減值準備3.74 億元。市財政不得不為此次不良資產轉讓給予補貼 2.30 億元;

2009 年,西安商業銀行再將本息合計 9.51 億 元(其中賬面本金 6.75 億元)的不良信貸資產及賬面金額 3.26 億元的非信貸資產轉讓給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陝西分公司,轉讓價格為 3.32 億元,對此的計提減值準備為5億元,相應得到的市財政補貼為1.68 億元。到2009年底,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手剝離的西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近三十億元。

在賣斷不良資產的同時,西安商業銀行通過財務重組增發新股 超過13.14億股,增發價格為每股 1.00 元,增發後總股本達到30億股。參與增發的戰略投資者包括中國信達、豐業銀行和西安財政局,三方以現金對西商行進行的增資使其淨資產比例大幅提高。

2010年,西安商業銀行終於基本擺脫了生存危機,也正式更名為西安銀行,開始摩拳擦掌為異地擴張而躍躍欲試。但此時,城商行分食第一波政策紅利的好日子已近尾聲。待續。—《調查清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