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可減產40%(附防治辦法)

玉米褐斑病可减产40%(附防治办法)

“玉米葉片發黃,上面佈滿斑點,這是怎麼回事?”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玉米褐斑病引起的。此病可造成玉米減產10%-20%,嚴重可達40%。

目前,東北地區、內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大部春玉米處於拔節抽雄期,部分進入開花吐絲階段;西北地區大部處於抽雄至開花吐絲期。

玉米褐斑病可减产40%(附防治办法)

各地玉米已陸續進入拔節期,同時,7月中旬以來高溫多雨的天氣大大增加了玉米發生病蟲害的幾率。需要農民朋友們注意的是,現在是玉米褐斑病等病害的易感時期。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來在我國發生嚴重且蔓延較快的一種玉米病害。該病害在全國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其中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省危害較重。

據河南省農業廳消息,預計2018年褐斑病在新鄉、南陽、周口、焦作等地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950萬畝左右,為害盛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玉米褐斑病可减产40%(附防治办法)

山東省2018年玉米褐斑病整體發生程度3級,預計發生面積1000萬畝。陝西省預計全省褐斑病中等發生,發生面積690萬畝。

怎麼才能有效防治玉米褐斑病呢?

1、褐斑病的症狀表現

玉米褐斑病通常發生在玉米葉片、葉鞘及莖稈,先在頂部葉片的尖端發生,以葉和葉鞘交接處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為黃褐多功能或紅褐色小斑點,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到線形,隆起附近的葉組織常呈紅色,小病斑常彙集在一起,嚴重時葉片上出現幾段甚至全部佈滿病斑,在葉鞘上和葉脈上出現較大的褐色斑點。

發病後期病斑表皮破裂,葉細胞組織呈壞死狀,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葉局部散裂,葉脈和維管束殘存如絲狀。莖上病多發生於節的附近。

“玉米褐斑病的致病菌為玉蜀黍節壺菌,該菌喜高溫和高溼。7、8月份若溫度高、溼度大,陰雨日較多,有利於發病。” 安徽省農科院玉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世濟研究員介紹,在土壤瘠薄的地塊,葉色發黃、病害發生嚴重;在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玉米健壯,葉色深綠,病害較輕甚至不發病。一般在玉米8—10片葉時易發生病害,玉米12片葉以後一般不會再發生此病害。

2、為什麼會發生褐斑病

土壤中及病殘體組織中有褐斑病病原體菌;首先,高感品種連作時,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殘體的秸稈還田,施用未腐熟的廄肥堆肥或帶菌的農家肥使病菌隨之傳入田內,造成菌源數量相應的增加。玉米5~8片葉期,土壤肥力不夠,玉米葉色變黃,出現脫肥現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發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空氣溫度高、溼度大。夏玉米區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陰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怎麼防治褐斑病

加強田間管理。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適時追肥。一般可在玉米4-5葉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10-15kg/畝。中耕除草,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植株抗病力。玉米收穫後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組織,及時深翻土壤。

做好藥劑防治。王世濟建議農戶,過去發生褐斑病的田塊,在玉米4—5片葉期,用三唑酮類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藥劑葉面噴霧,可預防玉米褐斑病的發生。玉米初發病時立即用三唑酮類或戊唑醇等防治真菌藥劑進行噴灑。根據目前多雨的氣候特點,噴殺菌藥劑應2—3次,間隔7天左右,噴後6小時內如下雨應雨後補噴。

在積極防治的同時,農戶對發病的田塊或長勢弱的田塊,應該及時追施尿素等速效氮肥或噴施黃腐酸類或美洲星等葉面肥,促進玉米生長,減輕病害損失。

....................................................................

文章來源:龍池農資農技服務中心及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