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肺癌晚期老人的決定,賣掉房子,積蓄送給主治醫生不留親人


醫患關係是個糾結的話題!醫生和病人需要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做好自己,也理解對方。只有自己有光,才能照亮他人,這是一個需要用善良做載體的持續過程。本圖集所要講述的故事或讓你感動,或讓你辛酸。圖中的老人叫楊希賢,84歲,一旁的是老人的主治醫生田玲。

楊希賢老人躺在病床上,眼睛呆呆的望著吊瓶中的藥水一滴滴的流淌。楊大爺已經是肺癌晚期,生命即將走向盡頭。老人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決定將房子賣掉,積蓄不會留給親人,一輩子的積蓄全部送給他的主治醫生田玲。在老人的心目中,田玲是這人世間最親近、最依賴的至親。

楊大爺退休前在重慶一家罐頭廠工作。老人有過一次婚姻,但是沒有子女,後來離婚後就孑然一身。老人有兩2個親侄兒。病房裡的病友說,這幾個月,只見老人的一個侄兒媳婦來過兩次,沒見其他人來過。侄兒媳婦帶來了一盅蘿蔔燉豬腳湯。老人想讓侄兒來,說是有事情要交代。侄兒媳婦說:“他在外地給人做裝修,走不脫。孫子上幼兒園,每天要接送,我也是53歲的人了,也要照顧一家人。”


老人的主治醫生田玲30多歲,個子不高,話音溫和,乍一看,還以為是實習生。2009年10月,楊希賢來看病,當時老人已經在其他醫院看過,醫生沒有直接告知老人真實的病情是肺癌晚期,但他大致猜到了。醫生田玲說了實話,老人心安了。信任就是從那一刻開始的,楊大爺覺得自己的知情權被尊重,他想要知道得了什麼病,還能活多久。田玲說,一般這個年紀這個病情,也就1年多吧。那句話說完,到拍攝本圖集已經8年多了。

週一的上午是病房最忙的時候。醫生、護士、護工、家屬,每個人走路都在小跑,每個人語速都翻了一倍。楊希賢的病床在衛生間和窗戶的位置。查房時間,一圈醫護圍在床前。因為不舒服,吃不下東西,頭昏,醫生需要給他上心電儀,各種管子穿進衣服,貼著在他的胸上,像捆著綁著。圖為護士小心地為楊希賢拆除心電監護儀的探頭。

老人單身半個世紀了,一個人怎麼過?吃飯在食堂,或者他侄兒媳婦說的周圍小館子,衣服扔給洗衣機;不愛看電視;跟筒子樓里老少單身漢閒來閒往;四處逛逛,看看花草。漫長的50年,一個人的路也許是越走越涼。很多時候,老人在病房就這麼靜靜的看著點滴瓶。


老人雖然患肺癌晚期,但挺過了8年。這8年來,老人見得最多的人是他的主治醫生田玲。田玲給了老人最多的關心,老人一個人反覆入院出院,一個人乘坐電梯,一個人交費,一個人辦手續,一個人離開又回來。田玲忙碌完工作回去楊大爺的病床前陪老人說說話。田玲說:“就是聽老人家說,隨便他說什麼,我就聽聽,只需要答個腔。田醫生清楚,老人家平時太獨孤了,沒人聽他說話。

老人隨身帶一個鏽跡斑斑的紅色鐵皮眼鏡盒裡有一張小紙片,上面寫了十幾個人名和電話,都是侄兒、侄媳婦這些親戚,還有田醫生。那一天,老人看著田醫生,就像爺爺看著孫女一般,滿臉的慈愛,老人對田醫生說:我要把房子賣掉,所有的積蓄全部留給你。田醫生拒絕了,但她也很感謝楊大爺,田醫生說:“一個陌生人,給予你無限的信任,依賴,眷戀,是命運贈送的一場情感教育……”

圖為楊大爺和田醫生的合影,為了這張合影,老人掙扎著起身,努力坐端正。五度圖文編後語:孤獨的老人,在人生最後時刻遇到善良的醫生,田醫生的關心,就像為老人在夜裡點亮的那一盞燈,微弱卻能溫暖人心!但願善良的人依舊善良,願孤獨的人不再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